1、绝密启用前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 (阅读题 )和第卷 (表达题 )两部分,第卷第 1 页至第 5 页,第卷第 6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卷 (阅读题共 66 分 )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 ,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 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
2、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 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 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 这样, 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
3、的作品, 一旦公之于世, 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 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 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 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 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 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 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既因新的参
4、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 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 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 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 (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 ),有删改 )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5、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 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A 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 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 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 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 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 内涵。C 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 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 ,据原文“传统逐步形 成的过程也是一
6、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 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 “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 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 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 言行” ,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 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 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
7、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 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 关系。D 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 , 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 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
8、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 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A 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 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 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 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 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 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
9、的过程” ,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 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 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 所重。尚 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 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年十 七,解褐 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 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 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
10、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 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 附。祥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 者,乃谓守今日: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 。州 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 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 詧 钦其节俭,乃以竹屏 风、 絺绤 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
11、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 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 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 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 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 ,有删改 ) 注 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 (ch):人名。絺绤 (chx):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后有以
12、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 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 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 兵讨之 总:统领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D 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 120 个实词中也 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 120 实词中均没有) 。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 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 “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 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 义项,本
13、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 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3 分 )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乃谓守令曰: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命所在收葬之 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 B C D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 “全部” ) ,明确筛选的方向,再 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 。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
14、符 合。其中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 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 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 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 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 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
15、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 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试题答案】 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 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 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 A 项中 “教自己” , 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 (2)至是
16、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试题答案】 ( 1) 、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 身边来。 ( 2) 、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 3)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 (贺兰祥)一概都 不接受。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1) 、关键字: “初”刚刚之意; “致”送达之意; (2) 、关键字: “是”代词,此次; “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 、关键字: “通好”是互通
17、友好之意; “行李”指使者。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 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 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 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 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 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 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 来。 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 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
18、迎请魏孝武帝。 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 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 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 到来而感到很安心。 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 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 远近的蛮夷, 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 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 令说: “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
19、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 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 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 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 概都不接受。 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 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 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 贺兰
20、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 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 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 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 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 暮 唐 杜甫 岁暮远为
21、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雪岭:又名 雪山,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 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试题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 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 大反差。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
22、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 价) 【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 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 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 分) 答: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 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 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
23、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理解鉴 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 ,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 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 修辞手法还有“对偶” ;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 已进入人生暮年, 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 如
24、 “边 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 比; “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 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 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 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
25、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 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 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 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 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 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 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 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 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 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
26、一 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 )(5 分 ) (1)积善成德, _,圣心备焉。 (苟子劝学 ) (2)乌鸟私情, _。 (李密 (陈情表 ) (3)_,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 (4)连峰去天不盈尺, _。 (李白蜀遭难 ) (5)别有幽愁暗恨生, _。 (白居易琵琶行 ) (6)哀吾生之须臾, _。 (苏轼 (赤壁赋 ) (7)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 ) (8)箫鼓追随春社近, _。 (陆游游山西村 ) 【试题答案】 (1)而神明自得 (2
27、)愿乞终养 (3)征蓬出汗塞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此时 无声胜有声 (6)羡长江之无穷 (7)楚天千里清秋 (8)衣冠简朴古风才存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试题解析】 本试题沿用 08、09 年“8 选 5“的形式,这类形式是学生欢迎的,并今年的默写内容立 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其中初中 2 篇,均是诗;高中 6 篇,3 篇诗,3 篇文。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 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 惊乍乍的, 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
28、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 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 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 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 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 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 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
29、十 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 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 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 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 人都不一样, 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 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 像是不知, 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 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
30、起脸: “你找俺?”罗永才递了 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 “洗块什么样的?” “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 “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 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 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 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 “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 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 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
31、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 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 ”顿 了一下,又讲: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 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 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 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 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
32、,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 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 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 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 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 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 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 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
33、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 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 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 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 ,作者许辉,有删改 ) 注 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5 分 ) 答: _ 【试题答案】 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D(欣赏评价) 【试题解析】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
34、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 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 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 ,下文两次 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 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 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 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
35、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 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有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6 分 ) 答: _ 【试题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 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D(评价鉴赏) 【试题解析】 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个一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 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划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
36、那春阳是暖 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春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 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 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 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 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 要达观的看待世事,要乐观的看待生活。 13.请为这篇小说拟
37、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6 分) 答: 【试题答案】 示例: (1)碑 理由:“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碑” “洗碑”暗示了罗永 才的心理及其转化( “悲”到“洗悲” )过程。 ( 2)王石匠 理由:小说主要人物之一; 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 要内容;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 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
38、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 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 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 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 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 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 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 ,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 度取题,如“洗碑之悟” ,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
39、 用。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 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8 分 ) 答: _ 【试题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 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 人生的痛苦, 看似沉重, 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 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
40、出中国传统文化精 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 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 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 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 容,极富神韵。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探究) 【试题解析】 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
41、发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 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 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 , 虽也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 第卷 (表达题共 84 分 ) 四、(24 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 分 ) A上海世博园安徽馆,选取明清徽派建筑的精典元素作为外墙装饰,粉墙上山水意境 之美令众多游客驻足流连。 B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绿茶,冲泡时叶条在杯中松展,游移沉浮;
42、品茗者观其动态, 尽享茶趣,啜饮一口,齿浃留香。 C六载奉献沤心沥血,两任村官造福一方,沈浩把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他挚爱的 热土上,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D青海玉树发生 7.1 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各部门全力以 赴,千方百计展开救援工作。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 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 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人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 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 ,创
43、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 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 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 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试题答案】 C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表达应用) 【试题答案】 A“别无二致”意思是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指两者完全一致,但语境中只有“一场” 茶话会,和哪个一致?B“等量齐观”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 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而语境中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了,没有 量的差别了。C”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
44、的办法与众不同。D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句 中情感色彩不当。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2004 年以来, 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_, _。 _, _, _。 _。 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 措 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要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 B C
45、 D 【试题答案】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试题解析】 排序题要注意各小句组成的句群,根据句群排除筛选比较容易。本题个小句讲了两个 方面意思,句说目前大好形势,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句是两方面 意思的过渡。根据开头已知句,我们可以判定句排在开头,因此四个选项只能从 A 和 C 中选,根据是过渡句,再观察出按总 -分 -总顺序做句群内部排列,很容易得出 C 项答案。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5 分 ) 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 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
46、、温度下降。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在生死考验的瞬 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 才请示跳伞。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伞刚打开,人 就着地了。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 48 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 48 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 序号 修 改 【试题答案】 “在”调至“参加”前“反映”改为“意识”“与”改为“向”删除“之际” “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表达应用) 【试题解析】 “在”放在句首,造成句子没有主语;“反映
47、”与其后的宾语不搭配,改为“意识” 就可以了介词“与”引进比较或动作的对象,改为“向”有“对” “朝”的意思,引进动 作对象 “之际”与“时刻”重复,要删除; “多次”是修饰动作放弃的,应紧跟在“主 动放弃”前。 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 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在生死考验的瞬 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 才请示跳伞。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伞刚打开,人 就着地了。 19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 “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每空不 超过 5 个字 )(5 分 )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 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 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