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绝密 启用前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卷1至4页, 第卷 5 至 9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 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共 10 小题, 每小题3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
2、要求。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眷顾 伺 候(c) 怯 生生(qu) 不揣 冒昧(chui) B糅合 愠 色(yn) 闹别 扭(bi) 闭目塞 听(s) C遴选 舛 误(chun) 煞 风景(sh) 飞扬跋扈 (h) D做梗 咋 舌(z) 处 方药(ch) 唧唧喳 喳(ch)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 ”提出阅读者应走的四步,即:向前一 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B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 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
3、谁?” “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C “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 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 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D德国联邦司法部长表示: “连接德国和中国的不仅是经济合作,政治、文 化方面我们在不断靠近。 德中法制对话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 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他动情地说: “这次抗震救灾,更 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 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以钒 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 观点鲜明, 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
4、证不周, 显 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 的是,如何判断和预 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 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 ,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 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 后继 。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
5、能一挥而就 , 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尽管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 定性都在加大,但中国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 B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 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 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的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 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D.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 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
6、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6-8 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 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 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 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 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 ”的还有几例。 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 “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
7、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 桥诗云: “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 “门前空 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 ”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 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 桥” ,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 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 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 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 过下行, 而渔人就在 “簖” 侧的桥上捕捉它们 (
8、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 。 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 ,处处起鱼 梁” ( “椴”亦可作“簖” )之语。清藩衍桐两浙 輶 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 武原至梅里诗云: “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 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 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 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 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
9、白堤” 。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 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 。渔人在“白堤”东端 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 “簖桥” ,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 ,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 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 垾 海塘以来, 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 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 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 “断桥”考 , 有改动) 注
10、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 “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 “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 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 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7.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 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 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11、 D. 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 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 文献。 B. 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 “段”谐音而被称 作“段家桥” 。 C. 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 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 有“不断之断桥” 。 D.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 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 蟹的方法很常见。 三、 ( 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 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 罢兵而
12、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 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 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 “攻原 得卫者 ,信也。 ” 文公问箕郑曰: “救饿奈何?”对曰: “信。 ”公曰: “安信?”曰: “信名、 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 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 ” 令返而御。吴子曰: “待
13、公而 食。 ” 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 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 “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住,犯 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 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 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 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 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 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14、。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 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 悝 警其两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曰: “谨警!敌人旦暮且 至击汝。 ”如是 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 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 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略有改动) 【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 十日 期:约定 B. 会 天疾风 会:适逢 C. 犯 风而罢
15、虞人 犯:冒着 D. 过 而击之也 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 待公而 食 信而 见疑 C 为鼓以 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 谗诛 D 敌人旦暮且 至击汝 若属且 为所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遂罢兵而去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故人来,方与之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欲捕彘杀之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 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
16、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 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 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 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 他非常害怕, 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四、 ( 24 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 分) (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17、“诺。 ” (3 分) (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4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 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 1)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 分) ( 2)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 5 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个小题) (6 分) ( 1) 子曰: “ _,夕死可矣。 ” ( 论语里仁 ) 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 ( 2) 纵一苇之所如, _。 (苏轼赤壁赋 ) 三杯两盏淡酒, _! (李清照声声慢
18、 ) (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_。 ( 诗经蒹 葭 )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 _?(王勃腾 王阁序 ) (4) 故不积跬步, _。 ( 荀子劝学 ) 文章千古事, _。 (杜甫偶题 ) 五、 (12 分) 16.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35 字。 ( 4 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 5 月 3 日电, 东盟 10 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 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 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 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 1200 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
19、日韩 3 国出资 80%,东盟 10 国出资 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 32%,韩国占 16%。具体金额为中国 384 亿美元、日本 384 亿美元、韩国 192 亿美元 17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 4 分)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1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 55 字。 ( 4 分) 六、 ( 18 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
20、里热闹 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 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 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 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 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 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 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 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
21、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 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 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 人人都有一个心灵, 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 的外部世界里, 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 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 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 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 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 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
22、的收获变成 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 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 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 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 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 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 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 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
23、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 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 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 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 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 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 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 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 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9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山东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