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 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pdf
《DB44 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 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1.000 CCS C 01 44 广东 省 地方 标准 DB44/T 2259 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12-28 发布 2021-03-28 实施 广东 省 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259 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药局提出 并组织实施 。
2、本文件由 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D/TC31)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 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重庆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陈达灿、禤国维、马万里、杨柳、查旭山、杨志波、许爱娥、李元文、范瑞 强、 魏跃钢、李红毅、刘俊峰、莫秀梅、刁庆春、艾儒棣、陈信生、谢秀丽、李慧、林颖、刘爱民、赵巍。 DB44/T 2259 2020
3、 II 引 言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 “奶癣”、“胎 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确切 的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 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 屏障功能异常、 免疫失衡等多 种 因素有关。中医古籍 中很早就对特应性皮炎 病因 病机、治疗有 了较为 全面的认识, 如彤园医书( 1796)记载: “ 胎 , 一名奶癣,生头颈眉端,痒起白屑,形如疥癣。由胎 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初系干癣,若误用热水烫 洗,致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癣。俱服消风导赤汤。若皮肤火热,红晕成 片,游
4、走如丹者,兼服五福化毒丹。干癣燥痒,常涂润肌膏。湿癣瘙痒常涂二神膏,痒甚涂乌云膏。 ” 疡科捷径 (1831)记载 : “四弯风,岁腿弯生,淫痒滋延似癣形。外受风邪兼湿热,消风三妙最为灵”。 古籍中提到特应性 皮炎 的发病既与先天 因素 有关 , 也与后天环境 因素 密切 相关,除 外界 风邪外,特别提 到与湿热 之邪 有关 。广东 地 处岭南,一年 中湿热 气候 持续时间 较 长, 是特应性 皮炎的 高发地区。中医药 在长期的 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 宝贵 经验 ,治疗特应性皮炎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 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标准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特应性皮
5、炎的研究成果和 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特应性皮炎提 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 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特应性皮炎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 标准 也将不断得到修订。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标准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 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在使用本标准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 措施。 DB44/T 2259 2020 1 特应性皮炎
6、中医诊疗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防护管理方法。 本 文件 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 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临床特点,多从 婴儿、儿童期开始发病 。 注: 中医称为“四弯风”、“奶癣”、 “胎 疮 ”等。 4 诊断 4.1 疾病诊断 4.1.1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家族史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7、血清 总 IgE、过敏原特异性 IgE等辅助检测。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不应轻易排除诊断,应仔细检查和问诊, 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4.1.2 诊断标准 4.1.2.1 参照 Williams诊断标准。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 3个辅助条件。 4.1.2.2 必要条件:瘙痒。 4.1.2.3 辅助条件:至少满足以下 3项 。 a) 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 、腘窝、踝前、颈部( 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b) 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 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c) 全身皮肤干燥史; d) 可见的屈侧皮炎(或 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 /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皮炎); e) 2岁
8、前发病(适用于 4岁以上患者)。 4.2 疾病分期 4.2.1 婴儿期 (0 2岁 ):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 DB44/T 2259 2020 2 和头皮。 4.2.2 儿童期 (2 12 岁 ):多由婴儿期 迁延 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 而 发生, 以 亚急性和慢性 皮炎 表现 为 主 ,多发生于 面 、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4.2.3 青少年和成人期 (12 岁 ):以 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 由于长期 的搔抓和摩擦,常出现苔藓样变,部分患者 可表现为 痒疹样皮疹。 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 、 肩部 等,也
9、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4.3 疾病 鉴别 4.3.1 神经性皮炎 多发于成人,皮损好发于颈项部、眼睑、肘部、骶尾部等处,皮疹表现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苔藓样 变,多无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也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 4.3.2 婴儿脂溢性皮炎 见于出生后不久的婴儿,皮疹为累及整个头皮的红斑和油性鳞屑,皮损缺乏多形性特点,亦可累及 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微瘙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 数月之内可痊愈。 5 辨证分型 5.1 心脾积热证 头面部红斑、丘疹、脱屑或黄色痂皮,伴糜烂 、 渗液,有时蔓延到躯干和四肢,瘙痒或哭闹不安, 可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薄白,婴儿指纹呈紫
10、色达气关或脉数。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5.2 心火脾虚证 面部、颈部、肘窝、腘窝或躯干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或丘疱疹、水疱,或伴渗液,瘙痒 明显,烦躁不安,眠差,纳呆,舌尖红, 舌 苔 白 ,脉偏数。本型常见于儿童期。 5.3 脾虚湿蕴证 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丘疹、丘疱疹,色 暗 或有脱屑,或 伴少许渗液, 瘙痒 ,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大便稀溏,舌质淡 , 舌 苔白 腻 ,脉缓或 婴儿 指纹色淡。 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和儿童期。 5.4 风湿热蕴证 皮疹一般发作迅速,可泛发全身,以红色丘疹为主,伴水疱或丘疱疹,糜烂、渗液不明显,瘙痒剧 烈,舌质红, 舌 苔黄,脉浮数或浮缓。本型常见于青少年
11、和成人期。 5.5 脾虚血燥证 病程日久,皮肤干燥,肘窝、腘窝等处常见苔藓样变,躯干、四肢可见结节,皮疹颜色偏暗或有色 素沉着。瘙痒明显,可伴抓痕、血痂,面色萎黄,眠差,或腹胀纳呆,或大便偏干。舌质偏淡, 舌 苔白 或少苔,脉细或濡缓。本型常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期。 5.6 脾肾阳虚证 病程日久,皮肤肿胀或渗液,瘙痒,畏寒肢冷,眼圈发黑, 面色晄白或黧黑,或小便不利,或大便 稀溏或 泄泻,舌质淡,舌体胖,或边有齿印,舌苔白或滑,脉沉细或沉弱。 本型 常见于成人 期。 DB44/T 2259 2020 3 6 治疗 6.1 治则治法 本病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耐、后天脾虚失运为本,以风、湿、热、燥蕴结肌肤
12、为标,与心、脾两脏密 切相关,治当标本兼固、内外合治。急性期以祛邪为要,治以清心泻热、祛风除湿,兼顾健脾;慢性期 以固本为主,治以健脾固肾、养血润燥。 6.2 中医内治法 6.2.1 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 推荐方剂:三心导赤饮。 推荐组方: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灯心草、生地黄、淡竹叶、车前 草、 车前子、蝉蜕、赤小豆、 生甘草。 加减建议:面部红斑明显酌加黄芩、白茅根;瘙痒明显酌加白鲜皮;大便干结酌加火麻仁、莱菔子; 哭闹不安酌加钩藤 (后下) 、生牡蛎 先煎 。 6.2.2 心火脾虚证 治法:清心健脾。 推荐方剂:培土清心方。 推荐组方:太子参、连翘、灯心草、淡竹叶、生地、炒白术、
13、山药、薏苡仁、钩藤 后下 、生牡蛎 先煎 、 防风、炙甘草。 加减建议:皮损鲜红酌加水牛角 先煎 、栀子、牡丹皮;瘙痒明显酌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眠差 酌加生龙骨 先煎 、珍珠母 先煎 、合欢皮。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小儿七星茶颗粒等。 6.2.3 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渗湿。 推荐方剂:小儿化湿汤、 参苓白术散。 推荐组方:苍术、茯苓、炒麦芽、陈皮、泽泻、滑石、炙甘草、炒白术、炒薏苡仁、太子参、白扁 豆、山药。 加减建议:皮损渗出酌加萆薢、茵陈、马齿苋;纳差酌加鸡内金、谷芽。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参苓白术丸 (片 )、启脾丸等。 6.2.4 风湿热蕴证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推
14、荐方剂:消风散。 推荐组方:荆芥、苦参、知母、苍术、羌活、蝉蜕、防风、牛蒡子、生地黄、胡麻仁、茯苓、 生石 膏 先煎 、当归、甘草。 加减建议:渗液多可加土茯苓、萆薢;皮疹红肿灼热者加金银花、白茅根。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消风止痒颗粒。 6.2.5 脾虚血 燥证 DB44/T 2259 2020 4 治法:益气 健脾,养血润燥 。 推荐方剂: 健脾润肤汤。 推荐组方: 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白芍、生地黄、陈皮。 加减建议: 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苦参;情绪急躁酌加钩藤 后下 、生牡蛎 先煎 ;眠差酌加生龙骨 先煎 、 珍珠末 冲服 、百合。 中成药: 根据病情需
15、要可选用润燥止痒胶囊。 6.2.6 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利水, 温 阳 补肾 。 推荐方剂:真武汤或五苓散加减。 推荐组方:制附子、茯苓、白芍、干姜、白术、桂枝、猪苓、泽泻。 加减建议:皮肤灼热、潮红者,因虚阳外越引起加黄柏、龟板 (先煎) 、砂仁,因外感风热引起加 桑 白皮、金银花、连翘等;渗液者加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等;烦躁、睡眠差者加柴胡、生龙骨 (先煎) 、 生牡蛎 (先煎) 等;皮肤干燥脱屑,口干唇燥者加生地、肉苁蓉等。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辨证选用理中丸、肾气丸等。 6.3 中药外治法 6.3.1 针对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可用以下方法: a) 可选用黄精 15g、金银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4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2259 2020 性皮炎 中医 诊疗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