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4 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pdf

    • 资源ID:1505253       资源大小:1.01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4 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pdf

    1、 ICS 11.000 CCS C 01 44 广东 省 地方 标准 DB44/T 2259 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12-28 发布 2021-03-28 实施 广东 省 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259 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药局提出 并组织实施 。

    2、本文件由 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D/TC31)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 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重庆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陈达灿、禤国维、马万里、杨柳、查旭山、杨志波、许爱娥、李元文、范瑞 强、 魏跃钢、李红毅、刘俊峰、莫秀梅、刁庆春、艾儒棣、陈信生、谢秀丽、李慧、林颖、刘爱民、赵巍。 DB44/T 2259 2020

    3、 II 引 言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 “奶癣”、“胎 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确切 的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 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 屏障功能异常、 免疫失衡等多 种 因素有关。中医古籍 中很早就对特应性皮炎 病因 病机、治疗有 了较为 全面的认识, 如彤园医书( 1796)记载: “ 胎 , 一名奶癣,生头颈眉端,痒起白屑,形如疥癣。由胎 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初系干癣,若误用热水烫 洗,致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癣。俱服消风导赤汤。若皮肤火热,红晕成 片,游

    4、走如丹者,兼服五福化毒丹。干癣燥痒,常涂润肌膏。湿癣瘙痒常涂二神膏,痒甚涂乌云膏。 ” 疡科捷径 (1831)记载 : “四弯风,岁腿弯生,淫痒滋延似癣形。外受风邪兼湿热,消风三妙最为灵”。 古籍中提到特应性 皮炎 的发病既与先天 因素 有关 , 也与后天环境 因素 密切 相关,除 外界 风邪外,特别提 到与湿热 之邪 有关 。广东 地 处岭南,一年 中湿热 气候 持续时间 较 长, 是特应性 皮炎的 高发地区。中医药 在长期的 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 宝贵 经验 ,治疗特应性皮炎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 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标准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特应性皮

    5、炎的研究成果和 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特应性皮炎提 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 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特应性皮炎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 标准 也将不断得到修订。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标准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 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在使用本标准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 措施。 DB44/T 2259 2020 1 特应性皮炎

    6、中医诊疗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防护管理方法。 本 文件 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 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临床特点,多从 婴儿、儿童期开始发病 。 注: 中医称为“四弯风”、“奶癣”、 “胎 疮 ”等。 4 诊断 4.1 疾病诊断 4.1.1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家族史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7、血清 总 IgE、过敏原特异性 IgE等辅助检测。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不应轻易排除诊断,应仔细检查和问诊, 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4.1.2 诊断标准 4.1.2.1 参照 Williams诊断标准。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 3个辅助条件。 4.1.2.2 必要条件:瘙痒。 4.1.2.3 辅助条件:至少满足以下 3项 。 a) 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 、腘窝、踝前、颈部( 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b) 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 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c) 全身皮肤干燥史; d) 可见的屈侧皮炎(或 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 /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皮炎); e) 2岁

    8、前发病(适用于 4岁以上患者)。 4.2 疾病分期 4.2.1 婴儿期 (0 2岁 ):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 DB44/T 2259 2020 2 和头皮。 4.2.2 儿童期 (2 12 岁 ):多由婴儿期 迁延 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 而 发生, 以 亚急性和慢性 皮炎 表现 为 主 ,多发生于 面 、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4.2.3 青少年和成人期 (12 岁 ):以 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 由于长期 的搔抓和摩擦,常出现苔藓样变,部分患者 可表现为 痒疹样皮疹。 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 、 肩部 等,也

    9、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4.3 疾病 鉴别 4.3.1 神经性皮炎 多发于成人,皮损好发于颈项部、眼睑、肘部、骶尾部等处,皮疹表现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苔藓样 变,多无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也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 4.3.2 婴儿脂溢性皮炎 见于出生后不久的婴儿,皮疹为累及整个头皮的红斑和油性鳞屑,皮损缺乏多形性特点,亦可累及 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微瘙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 数月之内可痊愈。 5 辨证分型 5.1 心脾积热证 头面部红斑、丘疹、脱屑或黄色痂皮,伴糜烂 、 渗液,有时蔓延到躯干和四肢,瘙痒或哭闹不安, 可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薄白,婴儿指纹呈紫

    10、色达气关或脉数。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5.2 心火脾虚证 面部、颈部、肘窝、腘窝或躯干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或丘疱疹、水疱,或伴渗液,瘙痒 明显,烦躁不安,眠差,纳呆,舌尖红, 舌 苔 白 ,脉偏数。本型常见于儿童期。 5.3 脾虚湿蕴证 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丘疹、丘疱疹,色 暗 或有脱屑,或 伴少许渗液, 瘙痒 ,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大便稀溏,舌质淡 , 舌 苔白 腻 ,脉缓或 婴儿 指纹色淡。 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和儿童期。 5.4 风湿热蕴证 皮疹一般发作迅速,可泛发全身,以红色丘疹为主,伴水疱或丘疱疹,糜烂、渗液不明显,瘙痒剧 烈,舌质红, 舌 苔黄,脉浮数或浮缓。本型常见于青少年

    11、和成人期。 5.5 脾虚血燥证 病程日久,皮肤干燥,肘窝、腘窝等处常见苔藓样变,躯干、四肢可见结节,皮疹颜色偏暗或有色 素沉着。瘙痒明显,可伴抓痕、血痂,面色萎黄,眠差,或腹胀纳呆,或大便偏干。舌质偏淡, 舌 苔白 或少苔,脉细或濡缓。本型常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期。 5.6 脾肾阳虚证 病程日久,皮肤肿胀或渗液,瘙痒,畏寒肢冷,眼圈发黑, 面色晄白或黧黑,或小便不利,或大便 稀溏或 泄泻,舌质淡,舌体胖,或边有齿印,舌苔白或滑,脉沉细或沉弱。 本型 常见于成人 期。 DB44/T 2259 2020 3 6 治疗 6.1 治则治法 本病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耐、后天脾虚失运为本,以风、湿、热、燥蕴结肌肤

    12、为标,与心、脾两脏密 切相关,治当标本兼固、内外合治。急性期以祛邪为要,治以清心泻热、祛风除湿,兼顾健脾;慢性期 以固本为主,治以健脾固肾、养血润燥。 6.2 中医内治法 6.2.1 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 推荐方剂:三心导赤饮。 推荐组方: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灯心草、生地黄、淡竹叶、车前 草、 车前子、蝉蜕、赤小豆、 生甘草。 加减建议:面部红斑明显酌加黄芩、白茅根;瘙痒明显酌加白鲜皮;大便干结酌加火麻仁、莱菔子; 哭闹不安酌加钩藤 (后下) 、生牡蛎 先煎 。 6.2.2 心火脾虚证 治法:清心健脾。 推荐方剂:培土清心方。 推荐组方:太子参、连翘、灯心草、淡竹叶、生地、炒白术、

    13、山药、薏苡仁、钩藤 后下 、生牡蛎 先煎 、 防风、炙甘草。 加减建议:皮损鲜红酌加水牛角 先煎 、栀子、牡丹皮;瘙痒明显酌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眠差 酌加生龙骨 先煎 、珍珠母 先煎 、合欢皮。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小儿七星茶颗粒等。 6.2.3 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渗湿。 推荐方剂:小儿化湿汤、 参苓白术散。 推荐组方:苍术、茯苓、炒麦芽、陈皮、泽泻、滑石、炙甘草、炒白术、炒薏苡仁、太子参、白扁 豆、山药。 加减建议:皮损渗出酌加萆薢、茵陈、马齿苋;纳差酌加鸡内金、谷芽。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参苓白术丸 (片 )、启脾丸等。 6.2.4 风湿热蕴证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推

    14、荐方剂:消风散。 推荐组方:荆芥、苦参、知母、苍术、羌活、蝉蜕、防风、牛蒡子、生地黄、胡麻仁、茯苓、 生石 膏 先煎 、当归、甘草。 加减建议:渗液多可加土茯苓、萆薢;皮疹红肿灼热者加金银花、白茅根。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消风止痒颗粒。 6.2.5 脾虚血 燥证 DB44/T 2259 2020 4 治法:益气 健脾,养血润燥 。 推荐方剂: 健脾润肤汤。 推荐组方: 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白芍、生地黄、陈皮。 加减建议: 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苦参;情绪急躁酌加钩藤 后下 、生牡蛎 先煎 ;眠差酌加生龙骨 先煎 、 珍珠末 冲服 、百合。 中成药: 根据病情需

    15、要可选用润燥止痒胶囊。 6.2.6 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利水, 温 阳 补肾 。 推荐方剂:真武汤或五苓散加减。 推荐组方:制附子、茯苓、白芍、干姜、白术、桂枝、猪苓、泽泻。 加减建议:皮肤灼热、潮红者,因虚阳外越引起加黄柏、龟板 (先煎) 、砂仁,因外感风热引起加 桑 白皮、金银花、连翘等;渗液者加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等;烦躁、睡眠差者加柴胡、生龙骨 (先煎) 、 生牡蛎 (先煎) 等;皮肤干燥脱屑,口干唇燥者加生地、肉苁蓉等。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辨证选用理中丸、肾气丸等。 6.3 中药外治法 6.3.1 针对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可用以下方法: a) 可选用黄精 15g、金银花

    16、30g、甘草 15g(或按 1:2:1配比 ),加水 2000ml,水煎至 1500ml,去 渣过滤待冷却后取适量外洗和间歇性开放性冷湿敷; b) 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择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药如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水煎后, 去渣过滤,作 间歇性开放性冷湿敷。湿敷间隔期可外搽 5% 10%甘草油或紫草油、青黛油、黄 连油、蛋黄油等; c) 可选用收敛燥湿散剂如祛湿散或青黛散采用香油调和局部外涂; d) 中成药:复方黄柏液,皮肤康洗液。 6.3.2 针对潮红、丘疹、丘疱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的皮损,可选用以下方法: a) 可选用黄精 15g、金银花 15g、甘草 15g(或按 1:1:1配比

    17、 ),加水 2000ml,水煎至 1500ml,去 渣过滤待冷却后取适量外洗; b) 中成药:川百止痒洗剂,除湿止痒软膏。 6.3.3 针对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皮损,可使用以下方法: a) 可根据临床实践选取润肤止痒中药进行熏洗治 疗,可选用苍耳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 百部、黄精; b) 5% 10%黄连软膏外搽或封包治疗 ; c) 中成药 : 冰黄肤乐软膏、青鹏软膏、复方蛇脂软膏。 6.4 其他疗法 6.4.1 针灸治疗 6.4.1.1 主要穴位 6.4.1.1.1 急性期: DU14大椎, LI11曲池, BL13肺俞, BL40委中, SP10血海, ST36足三里, SP6三 阴

    18、交, SP9阴陵泉。 6.4.1.1.2 慢性期: SP10血海, ST36足三里, SP6三阴交, SP9阴陵泉。 6.4.1.2 治疗方法 DB44/T 2259 2020 5 针刺治疗, 虚证施补法,实证施泻法,留针 30分钟。急性发作期每日 1次,慢性期隔日 1次。慢性期 可加艾灸治疗。 6.4.2 推拿 6.4.2.1 发作期:清天河水,揉中脘,沿两侧膀胱经抚背; 6.4.2.2 缓解期:补脾经,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 注: 适用于 12岁以下患者。 7 日常防护与管理 7.1 总则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建立长期管理的理念,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7.2 皮肤护理 7.2.1

    19、 重视润肤保湿 7.2.1.1 应坚持全身涂抹润肤保湿剂,每日至少两次,并保证足量、多次、长期使用。 7.2.1.2 对于高风险婴儿 (一级亲属有过敏家族史者 ),在新生儿期应尽早外用保湿剂。 7.2.2 合理洗浴 7.2.2.1 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 32 40 为宜,时间一般 5 10 分钟,每 1-2天洗浴 1次。 7.2.2.2 沐浴产品应选用温和、刺激性小的中性产品。 7.2.2.3 洗澡后应立即涂抹润肤保湿剂。 7.3 避免诱发加重因素 7.3.1 避免物理性刺激 7.3.1.1 避免搔抓。 7.3.1.2 避免热水烫洗。 7.3.1.3 户外活动要做好防晒,避免阳光暴晒过久

    20、。 7.3.2 避免皮肤接触刺激及致敏性物质 7.3.2.1 穿着衣物应宽松、光滑、柔软,避免接触刺激性织物或纤维等。 7.3.2.2 避免接触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刺激或致敏物质。 7.3.3 避免环境中的致敏原 7.3.3.1 环境中常见的吸入性过敏物质,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汽车尾气、香烟等,应尽量避 免或减少暴露于以上环境以及刚装修的新居环境。 7.3.3.2 定期清洁居住和工作环境,调节室温和湿度(室温 25 左右,相对湿度 50% 60%)。 7.3.3.3 不养并回 避猫狗等宠物。 7.4 合理饮食 7.4.1 排查过敏食物 DB44/T 2259 2020 6 食物过敏原

    21、的判定需结合病史、过敏原检测结果、饮食日记等综合分析,一旦发现过敏食物应尽量 避免摄入;不必过分强调限制饮食和盲目戒口。 7.4.2 提倡新生儿母乳喂养 7.4.2.1 母乳喂养建议至少 4-6个月。 7.4.2.2 母乳不足或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高风险婴儿 (一级亲属有过敏家族史者 )建议使用低敏配方 奶粉;低风险婴儿(一般人群)可选择普通配方牛奶。 7.4.2.3 添加辅食建议在 6个月左右,不宜过早(小于 4个月) 或 过迟(超过 8个月),并注意食物 的多样性。 7.4.3 减少摄入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建议进食新鲜蔬菜、肉类和水果,忌辛辣、煎 炸、冰冻寒凉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饮料、

    22、饼 干、香肠、蜜饯等加工食品不宜过多食用。 7.4.4 中医食疗建议 7.4.4.1 总则:多选择药食同源之品,并需根据辨证选择合适的药材配合食材煲粥、汤或泡茶。 7.4.4.2 莲子怀山粥:干莲子(不去心) 20g、干 怀 山 30g、干芡实 20g, 加米煮粥。适用于脾肾亏虚, 兼有心火者。 7.4.4.3 苓枣怀山粳米粥:茯苓 20g、大枣 10g、干怀山 20g、粳米 50g,煮粥。适用于食少便溏,体 虚乏力属脾胃气虚者。 7.4.4.4 独脚金谷麦芽汤:谷芽 15g、 麦芽 15g、独脚金 5 10g,猪瘦肉若干,煲汤 。适用于脾虚食 滞者。小麦过敏者禁用麦芽。 7.4.4.5 怀

    23、山土茯苓汤:干怀山 30g、土茯苓 30g、车前草 15g,猪骨适量 ,煲汤,适用于湿热较重者。 7.4.4.6 黄连糖茶:黄连 6g,加水煎汁,调蜂蜜或糖,代茶频饮, 适用于心脾积热证者。 7.4.4.7 莲子甘草茶:干莲子 15克,甘草 2克,绿茶叶 5克,开水冲泡,代茶频饮。适用于 脾虚心火 证者。 7.5 起居有度 7.5.1 作息规律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改善睡眠质量。 7.5.2 鼓励适度的体育锻炼 7.5.2.1 应在身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循序渐进进行身体锻炼并长期坚持。 7.5.2.2 运动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环境,运动前要对皮肤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运动过程中应避免吸入 或

    24、 接触 致敏原,运动出汗后应尽快清洁 皮肤表面并合理护肤。 7.6 调畅情志 7.6.1 患者应加强学习,客观的看待疾病,学会 疏导个人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加重病情。 7.6.2 家长 及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和关爱患者,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教会患者识别日常 生活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并协助患者有效规避。 7.6.3 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DB44/T 2259 2020 7 参 考 文 献 1 Williams HC, Burney PG, Hay RJ, et al. The U.K. Working partys diag

    25、nostic criteria for atpoic deramtitis. I. Derivation of a minimum set of discriminators for atopic dermatitis.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1994,131(3):383-396.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 7): 511.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 J.中国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12 (1

    26、):60-61. 4 刘胜,陈达灿 .中医外科学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程 )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15:238-242. 5 陈德宇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88-191. 6 李斌,陈达灿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170-175. 7 禤国维 .皮肤性病中医治疗全书 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6:150-151. 8 徐宜厚 . 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27、出版社, 1998:14. 9 陈达灿,吴晓霞 .特应性皮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1. 10 朱仁康 .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皮肤外科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43. 11 赵炳南,张志礼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3:171. 12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 科分会 .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16) J.中国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7( 2) :181-183. 13 杨志波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皮肤病分册 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108-115. 14 陈红风 .中医

    28、外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M.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2016:173. 15 顾伯康 .中医外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40. 16 陆德铭 .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 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41-142. 17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2002:185-186. 18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 .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儿童湿疹、脓疱疮、特应性皮 炎专家共识 (2016年 ) J.中国中西医

    29、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15 (5):290-291. 19 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 .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M.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1:20-44. 20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 2017) J.中 华皮肤科杂志, 2017, 50 (11):784-787. 21 A.Wollenberg, S.Barbarot, T.Bieber, et al. Consensus-based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topic eczema (at

    30、opic dermat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part I J. JEADV,2018 , 32 (5):657-682. 22 L.F.Eichenfield, W.L.Tom, S.L.Chamlin, et 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Section 1.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J.J Am Acad Dermatol,2014 ,70 (2):338-51. DB44/T 2259 2020 8 23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 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30 (4):392-417. 2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J.中华儿科 杂志 ,2009,47 (11):835-838. 25 陈达灿,范瑞强 .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第三 版) :90,119.


    注意事项

    本文(DB44 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pdf)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