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T 857-2008 闽江自卸式散货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pdf
《DB35 T 857-2008 闽江自卸式散货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 T 857-2008 闽江自卸式散货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pdf(5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A16 备案号:37259-2012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035 2012 田野考古制图 Field archaeology mapping (报批稿) 2012-07-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发 布 2012-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田野考古制图 Field archaeology mapping WW/T 003520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主编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E-mail: 北京达利天成印刷公司印刷 新 华 书 店 经 销 * 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 1/16
2、印张:3.25 2012年12月第1版 2012年12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1150101801 定价:18.00元 目 次 WW/T 00352012 前言 引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4.1 基本原则 2 4.2 制图内容 2 5 考古测绘 3 5.1 基本规定 3 5.2 图根控制测量 5 5.3 野外数据采集 6 5.4 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制图 8 6 考古绘图 12 6.1 正投影 12 6.2 基本规定 13 6.3 图样画法 18 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用比例尺 37 附录B(规范性附录)双折线和波浪线的画法 38 附录C(规
3、范性附录)旋转符号的尺寸和比例 40 附录D(规范性附录)三足器半剖视图的画法 41 参考文献 43 I WW/T 0035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部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WW/T 00352012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方、刘建国、李淼、张蕾、朱岩石、徐良高、贾笑冰、王小庆、韩慧君、 王苹。 III WW/T 00352012 IV 引 言 WW/T 00352012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的田野考古制图行业标准,
4、它的制定、实施和推广会对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工 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标准根据我国田野考古制图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结合测绘制图、技术制图、建筑制图、机械制 图等相关国家标准制定。 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整理的过程中,要求记录调查路线、遗址位置、海拔、地形、地 质、环境、范围等空间信息,同时需要测绘各类遗迹和遗物图。制定本标准,对于统一、规范田野考 古制图中的术语、画法等内容,提高考古图样的科学性,具有现实意义。 本标准依据国家文物局2009年发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第二章考古调查、第五章考古发掘中 的相关内容为编写基础。对遗址位置图、地形图、发掘区平面图、探方图、地层图、遗迹图、遗物图 等田野
5、考古工作中必须绘制的考古图样进行了测图和绘图的制图规范。 本标准对形成于20世纪的田野考古制图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本标准所涉及的测绘和制图方面的条款,与国家测绘行业标准、建筑制图标准、机械制图标准等 部分条款有所区别。因此,本标准的这些条款仅适用于田野考古制图行业的工作。 制定与实施本标准后,可使田野考古制图的表现形式规范化,以适应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等工作 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V 1 范围 田野考古制图 WW/T 00352012 本标准规定了田野考古制图中考古测绘和考古绘图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并给出了有关的表现 形式。 本标准适用于考古测绘、考古绘图的制图工作,文物、考古出
6、版物的插图绘制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312 汉字信息交换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GB/T 13361 技术制图 通用术语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911 测绘基本术语 GB/T 16948 技术产品文件 词汇 投影法术语 GB/T 20257.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1:500 1:1000 1:2000地 形图图式 3 术语和定义 GB
7、/T 13361、 GB/T 14911、GB/T 1694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田野考古制图 field archaeology mapping 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整理的过程中,通过考古测绘和考古绘图对遗迹、遗物进行的规 范制图。 3.2 考古测绘 archaeological mapping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测量并绘制考古遗址内部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遗迹形状、分布、文 化属性、地表形态和地貌信息等图形的技术与方法。 3.3 独立坐标系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相对独立于国家坐标系外的局部平面直角坐标系。考古测
8、量中一般以遗址所在地区的磁子午线为 坐标纵轴,向北为正,坐标原点的位置设在测区(遗址)的西南角外,原点向东为横轴,向东为正,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3.4 测量控制点 survey control point 在遗址内选定并埋设一些对整个遗址具有长期测量控制作用的点,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精确测定 各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是测量整个遗址内遗迹、现象、现代地物和地貌的测图骨干。直接用于测绘 地形图而且精度较低的测量控制点称为图根控制点。 1 WW/T 00352012 3.5 遗址地形图 topographic map of site 考古遗址内古代遗迹分布、地表起伏和现代地物位置、形状等在水平面上的
9、投影图。 3.6 探方图 drawings of test square 带有发掘探方轮廓线的考古图样。 3.7 考古绘图 archaeological drawing 应用制图学的理论绘制遗迹图和遗物图的方法和技术。 3.8 考古图样 examples of archeological drawing 通过田野考古制图绘制的各种图样。 3.9 遗迹图 drawing of features 表现古代遗迹内容和形式的考古图样。 3.10 遗物图 drawing of artifacts 表现古代遗物内容和形式的考古图样。 3.11 剖视图 section 假想用剖切面剖开物体,将处在观察者和剖
10、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其余部分向投射面投射所 得的图形。剖视图可简称剖视。 GB/T 17452-1998,定义3.3.1 3.12 剖面图 profile 假想用剖切面将物体的某处剖开,仅画出该剖切面与物体接触部分的图形。剖面图可简称剖面。 4 总体要求 4.1 基本原则 4.1.1 通过田野考古制图绘制的考古图样应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4.1.2 由于出土遗迹、遗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考古图样的比例选择、表现形式、线型处理应根 据实际情况规范设置,以达到清晰、简明、真实的效果。 4.1.3 无论采用测绘仪器、数字摄影、计算机制图或手工测量绘图,均应按本标准的各项规定绘制考 古图
11、样。 4.1.4 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正投影法中的第三角画法绘制遗迹图、遗物图。特殊情况下可适当采用 其他投影法制图。 4.2 制图内容 4.2.1 可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整理内容的需要,对田野考古绘制的所有考古图样进行整 体设置,并处理好各考古图样之间的相互关系。 4.2.2 考古测绘的制图内容主要包括遗址位置图、分布图、地形图、勘探图、探方图、地层图;遗迹 2 平面图、立面图、剖视图、剖面图等。 WW/T 00352012 4.2.3 考古绘图的制图内容主要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多面正投影图、剖视图、剖面图、局部图、复原 图、展开图等。 5 考古测绘 5.1 基本规定 5.1.1 坐标
12、高程系统和投影 5.1.1.1 坐标系统一般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亦可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 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时,应与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联测。 5.1.1.2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 km时,亦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u24102X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但其投影面可采用1985国家高 程基准面、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5.1.1.3 面积小于25km2的测区,可不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测量,采用磁北 作为坐标纵轴方向时必须标明“磁北”或“MN”。
13、5.1.2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5.1.2.1 平面控制测量。应使四等以下各级平面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满足下列要求: 1:500地形图测图不超过5cm; 1:1 000、1:2 000地形图测图不超过10cm。 5.1.2.2 高程控制测量。不论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使四等以下各级高程控制 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cm。 5.1.3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5.1.3.1 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其规格为40cm50cm,或50cm50cm。 5.1.3.2 根据上述标准进行分幅的数目较少时,可以不进行分幅。 5.1.3.3 图号以图框西南角
14、坐标公里数值为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短线连接,如: 1:2 000,10.021.0;l:l 000,10.521.5;1:500,10.5021.75。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可沿用 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5.1.3.4 带状测区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 5.1.4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表1规定选用。 表1 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中基本等高距的规定 单位为米 比例尺 l:500 l:l 000 1:2 000 平 地 0.5 0.5(1.0) 1.0(0.5) 丘陵地 1.0(0.5) 1.0 1.0 山 地 1.0 1.
15、0 2.0(2.5) 高山地 1.0 2.0 2.0(2.5) 注:括号内的基本等高距依用图需要选用。 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 高线(间曲线),见图1中的虚线。 3 WW/T 00352012 图1 地形图的等高线 平坦地区和城市建筑区,根据用图的需要,也可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注记点表示。 5.1.5 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为图上每100cm2内520个。 5.1.6 地形图的精度 5.1.6.1 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邻近地物点间距
16、中误差,不得超过表2的 规定。 表2 点位中误差和点间距中误差的规定 单位 为米 地区分类 城镇、工业建筑区、 平地和丘陵地 测量困难和隐蔽地区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l:500 l:l000 1:2000 点位中误差 0.15(0.25) 0.30(0.50) 0.60(1.00) 0.23(0.40) 0.45(0.80) 0.90(1.60)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0.12(0.20) 0.24(0.40) 0.48(0.80) 0.18(0.30) 0.36(0.60) 0.72(1.20) 注:括号内的点位中误差和邻近地物点中误差依测图精度要求选定。 5.1
17、.6.2 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 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3。测量困难和隐蔽地区放 宽0.5倍。 5.1.6.3 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3,丘陵地不应大于 基本等高距的1/2。山地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2/3,高山地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 5.1.6.4 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 由外业数字测图方法在野外实测生成的DEM(数字高程模型)一般为不规则格网DEM,参与构成 4 WW/T 00352012 不规则格网的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邻近图根点不应低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高程注记点的精度要 求。
18、 规则格网DEM可由不规则格网DEM内插生成。其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低于相应比例尺地形 图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根据实地地形情况,其格网单元尺寸可选用1.25M103 (m), 2.5M103(m),5M103 (m)。(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以下同。) 5.1.7 地形图符号及注记 地形图符号及注记一般按GB/T 20257.1的规定执行。 对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符号,文物考古专业符号等根据用图的需要,可另作补充规定。 5.1.8 极限误差 极限误差应不大于二倍中误差。 5.1.9 仪器的精度要求和检验 各项野外测量工作应该使用测量型卫星定位系统、实时差分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全站仪,
19、电子全 站仪的测角精度应不低于6,测距精度应不低于(3mm2ppm);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应不低于 (5mm1ppm)。还可以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或三维激光扫描等方式完成测量任务。对于所使用的测 绘仪器,必须做到及时检验和校正。 5.2 图根控制测量 5.2.1 一般规定 5.2.1.1 图根控制点应根据需要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见图2),长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遗址内标石 的埋设,应考虑满足长期、多次考古遗迹测绘、地形图修测的需要。 图2 控制点标石尺寸 5.2.1.2 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级控制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一般每平方公里控制点 1500不应少于64个;11000不应少于16个;
20、12000不应少于4个。重要考古遗迹附近应适当增加图根 控制点的密度。 5.2.1.3 图根控制点使用电子全站仪、测量型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测量和平差计算,记录各点的三维坐 标,并详细绘制点位分布图,以便于后续测绘时寻找和使用。 5.2.1.4 四等以下各级基础平面控制测量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cm。四等以下 各级基础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cm。 5 WW/T 00352012 5.2.1.5 图根控制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按测图比例尺:1500不应大于5cm;11000、 12000不应大于10c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
21、0。 5.2.2 测站点的增补 外业数字测图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图根控制点。当图根控制点密度不足时,可采用支导线、极坐标 法、自由设站法等方法增设测站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精度的中误 差不应大于0.1M103(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6。 5.3 野外数据采集 5.3.1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功能要求 5.3.1.1 系统硬件的配置: a)电子全站仪或测量型卫星定位系统; b)数据自动记录器; c)与微机的通信接口; d)便携式计算机。 5.3.1.2 数据采集软件的功能要求: a)测站表头信息记录,包括遗址名称、测站号、观测日期、时间
22、、温度、气压、仪器型号、仪器 号、观测者、记簿者,以及棱镜高和仪器高。上述各项内容的代码自行定义; b)碎部点的观测记录,包括测点号、数据采集编码、棱镜高、北坐标、东坐标和高程,其记录格 式可自行规定; c)具有对数据记录查询显示(或打印)和信息编码修改的功能。 5.3.2 野外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5.3.2.1 数据采集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仪器对中偏差不大于5mm; b)以较远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作为 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0.2M103(m); c)检查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的高程,其较差不大
23、于1/6基本等高距; d)每站数据采集结束时,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超出b)、c)两项所规定的限差,其 检测前所测的碎部点成果必须重测。 5.3.2.2 测点时,测距最大长度按表2中规定的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来决定。当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选 取表2括号内规定的精度时,测距长度限定为:1500不超过300m;11000不超过500m,12000不超过 700m;否则,测距长度规定为:1500不超过200m;11000不超过350m,12000不超过500m。 5.3.2.3 测站表头应按5.3.1.2中提出的内容进行记录 5.3.2.4 仪器高、棱镜高量取至厘米;当加、乘常数改正大于2cm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5 857-2008 闽江自卸式散货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857 2008 闽江 散货 标准 船型 尺度 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