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4305-20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pdf
《DB37 T 4305-20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4305-20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27.010 CCSF 15 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 37/T 430520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 2021 - 02 - 02 发布 2021 - 03 - 02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43052021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监测方案 .2 6 监测要素及分级
2、.2 7 监测点布设 .4 8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8 9 数据传输与记录 .10 10 数据预处理与保存 .10 11 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 .10 12 数据分析与成果编制 .11 附录 A(资料性)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方案提纲 .12 附录 B(资料性) 地温监测传感器参数对比 .13 附录 C(资料性)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年报提纲 .14 附录 D(资料性)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成果报告提纲 .15 参考文献 .16 DB37/T 4305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3、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 起草单位 : 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大学、山东科技 大学、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 主要起草人 : 胡松涛、刘桂仪、张红红、冯克印、刘咏明、王庆兵、朱友强、徐军祥、宋代 军 、 陈洪年 、 刁谡 、 卫政润 、 张学斌 、 于永清 、 孟苗苗 、 李洪亮 、 邵琦 、 孙云川 、 张哲 、 李青梅 、 石传 华、邱明星。 DB37/T 43052021
4、 1 浅 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的总则 、 监测方案 、 监测点布设 、 监测方法及技术 要求、数据传输与记录、数据预处理与保存、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分析与成果编制等内容。 本文件 适用于山东省新建竖直地埋管和地下水换热系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质环境 (地温 、 水位 、 水温、水质等)的监测以及对系统运行情况和效率的监测,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 其中 ,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5、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DZ/T 0270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 0307 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埋管换热监测系统 buried pipe heat exchange monitoring system 布设的专门性的监测网(点) , 用于定期观测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情况及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 3.2 地下水换热监测系统 groundwater heat exchange monitoring system 布设的
6、专门性的监测网(点),用于定期观测地下水换热系统运行情况及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 3.3 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用于接收监测系统上传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存储、汇总、分析和展示等的中心。 3.4 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岩体、土体、地层、地下水等地质体及其活动的总和。 3.5 DB37/T 43052021 2 回灌能力 recharge capacity 单位时间内井孔可接受回灌水量多少的能力。 注: 单位为 L/sm。 3.6 地温场 geothermal field 地球内部热能通过导热率不同的岩石在地壳上的表现。 3.7 地源侧进出
7、口温度 ground-source side inlet and outlet temperature 换热系统进出口温度,即为地源侧进出口温度。 3.8 用户侧室内温度 user side room temperature 用户人员长时间滞留、使用频繁的房间内的温度。 示例: 如起居室、卧室、办公室等房间内的温度。 3.9 数据采集系统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对温度、用电量、流量、水位、水温等数据进行自动采集的系统。 3.10 数据传输系统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的系统。 4 总则 4.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
8、质环境监测工作,应安装监测设备和布设监测网(点)的方式建立明确的 地质环境监测系统, 监测设备安装应符合 GB 50093标准要求。 4.2 建设地质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是对浅层地热能换热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地温场、地下水 等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及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4.3 监测系统建设前,应取得场地的初始地温、水位、水温、水质、地下水开采量、回灌量等资料, 并编写监测方案。 4.4 监测系统建设应当坚持与浅层地热能换热系统“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的“三同时原则”。 5 监测方案 内容应包括 : 前言、拟监测工程概况、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监测级别确定、监测工作部署及技术路 线要求 、 设备
9、及人员 、 实物工作量及工期安排 、 经费预算等 , 附监测系统平面部署等图 。 监测方案内容 见附录 A。 6 监测要素及分级 DB37/T 43052021 3 6.1 监测要素 监测要素分为工程运行监测要素和地质环境监测要素,见表 1。 表 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要素 分 类 监 测 要 素 工程运行 耗电量、地源侧进出口温度、用户侧室内温度、地源侧进出口流量等 地埋管换热系统 地温场、地埋管周围水质等 地质 环境 地下水换热系统 地下水水位、水温、出水流量、回灌流量、累计开采量、累计回灌量、水质等 6.2 监测级别 6.2.1 工程规模划分 根据建筑物性质、供暖 /制冷面积
10、不同,分为三个工程规模等级,工程规模分级见表 2。 表 2 工程规模分级 建筑性质 供暖 /制冷面积 工程规模 100 000 m2 大型 50 000 m2 100 000 m2 中型 住宅类 50 000 m2 小型 50 000 m2 大型 10 000 m2 50 000 m2 中型 非住宅类 10 000 m2 小型 6.2.2 地质环境条件划分 按换热系统类型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将地质环境条件分为、三个等级,分级方法见表 3。 DB37/T 43052021 4 表 3 地质环境条件分级 地质环境条件等级 换热 系统 项 目 含水层 埋管深度范围内同时具有供 水意义含水层及其他不具备
11、 供水意义的多个含水层 埋管深度范围内同时具有 咸、淡水含水层且包含当地 主要开发利用含水层 埋管深度范围内 , 含水层较 单一或不含当地主要开发 利用含水层 地质背景 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建设场 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 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建设场地附近有全新世活动断裂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 建设场地附近无全新世活动断裂 地层岩性 岩性岩相复杂多样,岩土体 结构复杂 。 严重湿陷 、 膨胀 、 砂土液化的特殊性岩土体 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岩土体 结构复杂。除级之外的特 殊岩土体 岩性岩相变化小 , 岩土体结 构较简单。无特殊岩土体 地埋 管换 热系 统 不良地质现象 发育强 发育中等 发育弱 地下水资
12、源保护 要求 水源地保护区 远离水源地,并利用有供水 意义的含水层 除农业用水外 , 未大规模开 发地下水 地下水含水层类 型 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碳酸盐岩岩溶水 地下水水位动态 变化 年变幅 2 m 年变幅 1 m 2 m 年变幅 1 m 地下 水换 热系 统 不良地质现象 发育强 发育中等 发育弱 注: 复杂程度就高不就低。 6.2.3 监测级别划分 根据工程规模和地质环境条件 , 将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分为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具体分级标准见表 4。 表 4 监测级别划分 地质环境条件等级 工程规模 监测等级 大型 一级 中型 一级 小型 二级 大型 一级 中型 二级 小型
13、三级 大型 二级 中型 三级 小型 三级 7 监测点布设 7.1 总体要求 监测点布设的总体要求如下: a) 浅层地热能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应明确监测的范围; DB37/T 43052021 5 b) 监测井(孔)孔口的保护应按 照 DZ/T 0270的标准执行; c) 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 d) 监测点应布设在地质环境变化的热影响范围内。 7.2 工程运行情况监测 7.2.1 监测内容 换热系统运行时 , 需对压缩机 、 循环水泵的耗电量 、 地源侧进出口温度 、 用户侧室内温度 、 地源侧 进出口流量等进行监测,以评价系统运行状况,为分析工程运行与地质环境变化关系提供依据。 7.2.2 监测
14、工作布置 监测工作布置如下: a) 在系统运行总电路处安装电表以监测地埋管换热系统耗电量; b) 在用户侧房间内安装自动化测温仪以监测室内温度; c) 地源侧进出口管路处安装水温、水量自动化监测仪,监测地源侧进出口温度、进出口流量。 7.3 地埋管换热监测系统 7.3.1 监测内容 监测具体内容如下: a) 对地埋管换热系统及周围岩土体的温度进行动态监测; b) 对监测等级为一级、二级工程,应进行水质监测。 7.3.2 监测范围 监测系统范围如下: a) 埋管区域及埋管区域外围换热系统热影响范围内; b) 埋管区域外围监测孔距埋管区域的间距宜取埋管间距; c) 换热系统影响范围监测孔布置间距宜
15、取埋管间距的一半。 7.3.3 监测工作数量 监测级别不同,监测工作数量不同,见表 5。 表 5 地埋管换热系统监测工作数量 监测工作数量 监测孔类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地温监测 5个监测孔 , 且不得少于换热孔总数的 1/100 3个监测孔 , 且不得少于换热孔总数的 1/100 1个监测孔 , 且不得少于换热孔总数的 1/100 水质监测 与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数量一致 ,且不少于 2个监测井 对主要含水层进行监测,且 不少于 1个监测井 不作要求 地面沉降监测 收集近 5年本地及相邻地区的沉降 观测资料 收集近 3年本地及相邻地区的沉降观测资料 不作要求 DB37/T 43052021
16、6 7.3.4 地温监测点布置 地温监测点布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埋管区域的中心位置应至少布置 1个监测孔 , 见图 1监测孔 A, 其余监测孔以埋管区域中心位 置为核心,向四周布置; b) 当场地内有多块埋管区域时, 各区域应保证不少于 1个监测孔; c) 埋管区域外围监测孔沿地下水流向及垂直地下水流向方向布设 , 沿地下水流向方向不得少于 2 个监测孔, 宜采用 3 个;监测孔数量不足时,优先布置在地下水流向下游方向, 见图 1 监测 孔 B, 其次是监测孔 C;当监测孔数量充足时, 考虑布设监测孔 D。 图 1 地温监测孔平面布置示意图 d) 监测孔深度宜大于换热孔深度,孔径、回填材
17、料应与换热孔一致; e) 已布设 A、 B、 C监测孔后 , 监测孔数量还有富余时 , 可在场地外围布设换热系统影响范围监测 孔 a、 b、 c、 d, 平面布设方法见图 2, 且应保证最远监测孔不小于 L的距离。 DB37/T 43052021 7 图 2 地埋管换热系统热影响范围地温监测孔 f) 地温监测传感器在垂向上的布设间距不应小于 10m/个,尽量布设在典型含水层或单一岩性厚 度大于 2m的地层位置。 7.3.5 水质监测井布置 水质监测井布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水质监测井优先布置在埋管区域内 ; 当布设在埋管区域外围时 , 应布设在地下水流向下游方向 , 且距离孔群最外围距离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4305-20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4305 2021 地热能 开发利用 地质 环境监测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