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1840-2020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pdf
《LY T 1840-2020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 T 1840-2020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40 B 65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业 行 业 标 准 LY/T 1840 2020 代替 LY/T 1840-2009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Technology Regulation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Karst Zone 2020 - 03 - 30 发布 2020 - 10 - 01 实施 国家林业 和草原 局 发布 LY/T 1840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LY/T 1840-2009 喀斯特 石漠化 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 除
2、编辑 性修改外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修 改 了 标准的适用范围(见 1.2);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见 2); 修改了喀斯特定义(见 3.1); 修改了植被恢复原则(见 5); 修改了种子使用原则(见 7.3.1); 修改了苗木使用原则(见 7.3.2); 修改了造林密度(见 7.6); 删除了设施林业和集约经济林有关内容(见 2009 年版 7.9.4); 增加了附录 C 物种并在附录 D 中列出相应拉丁文(见附录 C、 D) 。 本标准 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标准 由 全国防沙治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365) 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
3、林业研究所 、 华南农业大学、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 究院 、普定县林业 技术推广站 、 广州市绿化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生、姚小华、 吴永彬、 任华东、 薛亮、 王佳、 沈海岑、 戴 晓 勇、张显松、郑 丕煌 、 黄颂谊 。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LY/T1840-2009。 LY/T 1840 2020 1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喀斯特 地区 植被恢复相关的 土地石漠化 的定义、分类与分级、植被恢复原 则、植被恢复方式、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检查验收及技术档案建立等内容和有关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我 国 热带、亚热带 喀斯
4、特地区 石漠化土地的 植被恢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72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5163 封山 (沙 )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 生态公益林建设(所有部分) LY/T 2829 石漠化 山 地 经济林营造 技术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喀斯特 karst 喀斯特
5、 又称岩溶。水 和 CO2 共同 作用于 碳酸盐岩等 可溶性岩石 导致的岩石溶解作用 ,称为 喀斯特 作 用 ,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 地貌 统称为 喀斯特 。 3.2 石漠化 rocky desertification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喀斯特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 自然 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地 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砂砾堆积,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 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 3.3 石漠化率 rock desertification rate 石漠化率指在单位面积内, 无植被覆盖的 地表岩石面积所占的比例。 3.4 LY/T 1
6、840 2020 2 季相石漠化 seasonal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石漠化中的石漠化率呈季节性波动的现象。 4 石漠化分类与分级 4.1 中国石漠化区划 根据我国 喀斯特 分布特点、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及 喀斯特 地貌特点,将我国 热带、亚热带 喀斯 特地区 的 石漠化区域区划为 4 个一级区划单位和 13 个二级区划单位,见附录表 A.1。 4.2 土地分类 喀斯特 地区土地分为石漠化土地和未石漠化土地两大类。 4.2.1 石 漠化土地 岩石裸露度 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 a) 植被综合盖度 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b) 植被综
7、合盖度 70%的草地; c) 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 d) 非梯 田 旱地。 4.2.2 未石漠化土地 未石漠化土地分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 4.2.2.1 潜在石漠化土地 岩石裸露度 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土地。 a) 植被综合盖度 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b) 植被综合盖度 70%的牧草地; c) 梯 田 旱地。 4.2.2.2 非石漠化土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非石漠 化土地。 a) 岩石裸露度 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 草地;未利用地; b) 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林地
8、;水田;建设用地;水域。 4.3 石漠化程度分级 石漠化的程度分为四级:轻度石漠化 ( )、中度石漠化 ( )、重度石漠化 ( )和极重度石漠化 ( )。 4.3.1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及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有岩石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 石漠化各因子及评分标准见附录 表 B.1。 4.3.2 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 LY/T 1840 2020 3 石漠化 程度 分级和评定标准如下: a) 轻度石漠化 ( ):各指标评分之和 45; b) 中度石漠化 ( ):各指标评分之和为 46 60; c) 重度石漠化 ( ):各指标评分之和为 61 75; d) 极重度石漠化 ( )
9、:各指标评分之和 75。 5 植被恢复原则 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应坚持以下原则: a)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b) 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c) 根据石漠化不同程度选择不同植被恢复方式进行分级治理。 d) 保护原有植被, 可持续发展。 e) 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 ,混交造林 。 6 植被恢复方式 6.1 植被恢复方式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6.2 根据石漠化程度选择植被恢复方式: a) 轻度石漠化地段:以人工营造特色生态经济林为主。 b) 中度石漠化地段:在坡度小于 25 的适宜地区,以培育生态经济林为主;坡度大于 25 地区 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 为
10、主。 c) 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地段:以封山育林为主, 人工造林为辅, 建立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 生态林 。 7 人工造林 7.1 造林 调查与作业 设计 调查与作业设计步骤如下: a) 小班或施工地块 的划分应根据石漠化程度来划分,石漠化程度一致的立地类型划分为一小班。 b) 造林 作业 设计 以石漠化程度一致的 小班或施工地块为单位。 c) 造林 调查与作业 设计 按 GB/T 15776 执行。 7.2 树种选择原则 树种选择遵循以下 基本原则 : a) 地带性 原则 : 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b) 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原则 : 以生态树种为主,适当选择经济
11、树种 或者生态经济型兼用树种。 c) 多样性原则 : 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乔木和灌木,选择多树种造林。 d) 乡土树种优先 原则 : 以乡土树种为主 (参见附录 C、 附录 D),适应 喀斯 地区干旱、高钙环境 。 7.3 种子和苗木 LY/T 1840 2020 4 7.3.1 种子 种子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a) 优先选用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无良种基地条件可选择优良林分的优良单株采种。 b) 禁止使用带有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c) 林木种子质量达到 GB 7908 或地方标准 规定的 种子质量标准 。 d) 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按 GB 27
12、72 执行。 7.3.2 苗木 苗木质量按 GB 6000 或地方苗木质量标准 执行。 7.4 造林整地 7.4.1 整地方 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地方法,在石山下部、土壤覆盖度高、缓坡或谷地的地段采用穴状整地,石山中 上 部 陡坡地段采用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结合的方式。 7.4.2 整地规格 穴状整地,口径 30 cm 60 cm,深度 30 cm 50 cm。 7.4.3 整地时间 造林前 10 d 15 d 完成 整地 ,回填表土。 7.5 造林季节 7.5.1 冬季造林 根据树种的物候期适时安排造林,在树木发芽前完成,土壤墒情好时应尽 早进行。 有冰冻地区,在 土壤解冻 后安排造林。 7
13、.5.2 雨季造林 a) 播种造林要注意雨情动态,在雨季将近时及时播种造林。 b) 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要注意雨情动态,在雨季到来雨水下透土壤后及时造林。 7.6 造林密度 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 林 种确定造林密度 : a) 生态 公益林 按 GB/T 18337(所有部分) 执行; b) 生态经济林按 LY/T 2829 执行; c) 其他林种按 GB/T 15776 执行; d) 在不影响生长情况下提倡密植。 7.7 造林 a) 按 GB/T 15776 执行。 b) 推荐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处理苗木。 c) 直播造林要挖小穴。 LY/T 1840 2020 5 7.8 植物配置
14、7.8.1 营造混交林。 7.8.2 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混交方式。 7.8.3 提倡乔灌草(藤)混交。 7.8.4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加大灌木树种和草种的比重。 7.8.5 在季相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加大常绿树种比例。 7.9 幼林管护 7.9.1 松土 砍 草 及时进行松土 砍 草, 在不影响幼树生长的情况下保留原有植被。穴内松土连续 2 a 3 a,每年 1 次 2 次。 7.9.2 补植、补播 当年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及时进行 补植、补播 。 7.9.3 有 害 生物 防治 做好 造林地管护和 林木 有 害 生物 防治。 8 封山育林 育草 8.1 人工促进
15、封山育林 在植被类型与植被综合盖度因子指标 之 和大于 13、 小于 26 的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地段可以进行人 工促进封山育林。 8.2 封山育林 育草 在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地段,植被综合盖度在 30 70之间的区域进行全封育林 育草 ,按 GB/T 15163 执行。 9 检查验收 按 GB/T 15776 执行。 10 技术档案建立 按 GB/T 15776 执行。 LY/T 1840 2020 6 A A 附 录 A ( 规范性附录 ) 中国 石漠化区划体系 表 A.1中国 石漠化区划体系 一级区划 二级区划 两广热带、南亚热带区 -1 粤西、北 喀斯特 丘陵区 -2 桂西 喀斯特 丘陵
16、区 -3 桂中、桂东北 喀斯特 低山区 云贵高原亚热带区 -1 长 江水系乌江流域黔西区 -2 长江水系黔东、黔中、黔东南区 -3 长江水系黔西北、东北 喀斯特 区 -4 珠江水系南北盘江等黔南 喀斯特 区 -5 滇东、滇东南高原 喀斯特 区 湘鄂中、低中丘陵中亚热带区 -1 湘西 喀斯特 中、低山区 -2 湘南、湘中 喀斯特 丘陵区 -3 鄂西 喀斯特 中低山区 川渝鄂北亚热带区 -1 东南 喀斯特 山地 -2 渝东、鄂北山地丘陵区 LY/T 1840 2020 7 B B 附 录 B ( 规范性附录 ) 石漠化 评定因子与评分标准 表 B.1石漠化 评定因子与因子评分标准 岩石裸露度 植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Y 1840-2020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1840 2020 喀斯特 地区 植被 恢复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