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 T 1257.6-2017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6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pdf
《DB52 T 1257.6-2017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6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2 T 1257.6-2017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6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30 B 43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257.62017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 6 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uizhou beef cattle production Part 6:Prevention and cur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 12 - 08 发布 2018 - 05 - 08 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2/T 1257.62017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2、术语和定义 . . 1 4 引种计划 . . 2 5 引进肉牛的选择 . . 2 6 牛的运输 . . 3 7 隔离期的 饲养管理 . . 3 8 转群 . . 4 9 病死牛处理 . . 4 10 资料保存 . . 4 DB52/T 1257.6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省标准化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镜、何光
3、中、孙元飞、周文章、徐龙鑫、李干洲、龙玲。 本标准为DB52/T 1257-2017的第6部分。 DB52/T 1257.62017 1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 6 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原则、预防措施、扑灭措施、及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定义、流行 特点、症状、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肉牛养殖中肉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645 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 GB 18646
4、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 18935 口蹄疫诊断技术 NY 561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农医发201020号反刍动物检疫规程 农医发201033号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 3 防治 3.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情应 急条列等主要兽医法规,按照“早、快、严、小”原则,开展防治。 3.2 健全防疫体系,保障防疫措施落实。 3.3 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对重大传染病实施预防、控制、扑灭措施。 3.4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定义、流行特点、症状、防治措施见附录 A。 4 预防 4.1 免疫 根据当地肉牛传染病流行特点,制订免疫计划,实施免疫。
5、4.2 监测 对实施免疫牛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DB52/T 1257.62017 2 4.3 检疫 4.3.1 养殖场检疫 根据反刍动物检疫规程规定进行检疫。 4.3.2 引种检疫 根据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规定进行检疫。 4.4 饲养管理 加强肉牛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疫力,提高牛群健康水平。 5 扑灭 5.1 查明并消灭传染源 5.1.1 早期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初步诊断为疑似传染病时,应迅速进行隔离、消毒并采样报送相关检 测机构,进行诊断。 5.1.2 疫情报告 发现肉牛发生传染病,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疑似为口蹄疫、炭疽、牛瘟、牛流行热等重大传染病 应迅速上报,通
6、知邻近有关单位,采取预防措施。 5.1.3 隔离患病牛 5.1.3.1 患病牛:经确诊的患病牛,应选择消毒处理方便、不易传染的地方隔离,严格消毒,专人看 管并及时治疗,隔离区的用具、饲料、粪便等需经彻底消毒后运出。重大疫病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无害化处理。 5.1.3.2 疑似患病牛:无临床症状,与病牛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接触,应立即隔离观察,隔离观察的 时间由该传染病的潜伏期决定,潜伏期结束而不发病者解除隔离。出现症状者应按病牛处理。 5.1.4 封锁隔离 5.1.4.1 疫病发生时实施封锁隔离,禁止易感动物进出封锁区,对必须通过封锁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 消毒。 5.1.4.2 对患病动物进行
7、隔离、治疗、急宰或扑杀,对污染的饲料、用具、畜舍、垫草、饲养场地、 粪便、环境等进行严格消毒。 5.1.4.3 动物尸体应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未发病动物及时进行紧急预防;对疫区周围威胁区的易 感动物进行紧急预防。 5.1.4.4 应在封锁区内最后一头病牛痊愈、急宰或扑杀后,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再无新疫情发 生,经过全面消毒后,报请原封锁机关解除封锁。 5.1.5 消毒 作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实施定期消毒、为及时消灭病牛排出的病原体所进行的不定期消毒; 为解除封锁,消灭疫点内残留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而彻底的消毒的终末消毒。 DB52/T 1257.62017 3 5.2 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8、 5.2.1 依据病情的种类和性质,采取不同措施。 5.2.2 经呼吸道传染的,应增加圈舍空气消毒。 5.2.3 经皮肤、粘膜、伤口传染的,要防止该部位发生损伤并及时处理伤口。 5.2.4 经消化道传染者,应防止饲料、饮水的污染,进行粪便发酵处理。 5.2.5 经吸血昆虫、鼠类传播,要开展杀虫灭鼠工作。 DB52/T 1257.62017 4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见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 A.1 口蹄疫 A.1.1 定义 俗称“口疮”、“蹄癀”,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A.1.2 流行特点 A.1.2.1 口蹄疫的爆发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数年就
9、流行1次。偶蹄动物均可自然感染口蹄疫,牛为最 敏感动物之一。新疫区本病的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较低。幼畜比成畜易感,死亡率较高。 A.1.2.2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由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向外界散播病毒, 污染饲草、饲料、牧地、水源、饲养用具、运输工具等,人员、非易感动物(狗、鸟类等),未经消毒处 理的病畜产品、空气都是重要传播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是本病的传播途径。 A.1.3 症状 潜伏期,平均2 d4 d。患牛体温升高到40 41 ,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 d 2 d后,口腔出现水泡,此时嘴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满嘴边,采食、反
10、刍完全停止。 A.1.4 诊断方法 按照GB/T 18935方法进行诊断。 A.1.5 防治措施 A.1.5.1 加强检疫:严禁从有病地区购进饲料、生物制品、动物及其产品等。 A.1.5.2 封锁疫区、隔离消毒:当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应于当日向有关部门提出疫情报告,同时划定 疫区,进行封锁。扑杀疫区内所有病畜及同群易感畜,对病死畜进行无害化处理。疫区内严格进行隔离、 消毒、治疗等防治措施。受威胁区,做好联防,建立免疫带,防止疫情扩散。 A.1.5.3 消毒:疫区内动物、畜产品及饲料严禁运往非疫区,疫区的人员外出必须全面消毒。疫区内 最后一头病畜扑杀后,经全面消毒后,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方可解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2 1257.6-2017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6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 1257.6 2017 贵州 肉牛 生产 技术规范 部分 传染性 疾病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