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2431-2017 汽车客运站建设规程.pdf
《DB51 T 2431-2017 汽车客运站建设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2431-2017 汽车客运站建设规程.pdf(6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3.220.20 P 6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24312017 汽车客运站建设规程 2017 - 09 - 19 发布 2017 - 10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24312017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总则 . . 3 2 类别与站级划分 . . 5 3 选址与总 平面布置 . . 6 4 场地设施 和建筑设施 . . 8 5 设施设备配置 . . 14 6 信息化建设 . . 19 7 环保节能建设 . . 22 8 绿化与室内环境 . . 23 9 安全检查 设施设备与应急疏散 . 24 附录 A(规范性附
2、录) 汽车客运站主要设施规模量化方法 . 2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施配置表 . 32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汽车客运站主要场地设施及建筑设施面积(参考值) . 34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汽车客运站各类标志的详细设置要求 . 35 附录 E(规范 性附录) 汽车客运站设施设备配置表 . 7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汽车客运站信息化系统配置表 . 10 DB51/T 24312017 II 前 言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汽车客运站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提升车站服务水平,加强管理,构建 现代综合运输交通体系, 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
3、研究, 通过2013 年以来对标准试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行业先进标准特制订本建设规程。 本建设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类别与站级划分;3选址与总平面布置;4场地设施和建筑设 施;5设施设备配置;6信息化建设;7环保节能建设;8绿化与市内环境;9安全检查设施设备与应急疏 散。 本建设规程的主要内容: 1. 明确了四川省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的建设基本原则等; 2. 对四川省汽车客运站的类别与站级进行了详细划分; 3. 对汽车客运站的选址、布局及交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对汽车客运站场地和建筑设施等各项指标和规模进行了新的界定; 5. 对汽车客运站设施设备配置做出新的规定; 6
4、. 对汽车客运站内的标识标牌进行了统一的规定; 7. 对汽车客运站安全例检及应急疏散做出了明确规定; 8. 对各级汽车客运站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功能进行了细化规定。 本建设规程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负责管理监督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 议请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地址:成都市太升南路155号;邮政编码:610017)。 本建设规程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建设规程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建设规程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建设规程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 本建设规程
5、参编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交通职业 技术学院、成都顺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倍施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建设规程主要起草人:张志坚、刘昱岗、陈 勇、张殿波、赵 东、张 静、催震苍、徐海涛、 杨甲奇、张雪梅、武文文、罗怡然、李珊珊、陈 茸、高云涛、帅进林。 本建设规程主要审查人员:王 波、刘 四昌、许 磊、张 洪、吴 波、陈光华、 王启荣、曹驰宇、魏 平、周继斌、文德立、陈 平、王 文。 DB51/T 24312017 3 汽车客运站建设规程 1 总则 1.1 基本原则 1.1.1 汽车客运站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及运营应为旅客提供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乘车环境,满
6、足经济适 用、节能环保和卫生防疫等基本要求,保证建设质量、提升车站整体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汽车 客运站的建设除应符合本建设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1.2 汽车客运站的建设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快速便捷 的接驳,并与其他交通枢纽如铁路、水运、轻轨、航空港等无缝衔接。 1.1.3 汽车客运站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优先考虑交通流线,应合理组织和布局客运车辆、城市公共 交通、出租车、社会车辆及旅客进出站流线。 1.1.4 汽车客运站的规划设计必须保证与站级规模适应的客运服务建筑场地等基本设施的合理布局, 在此前提下可附设商业、饮食和旅游业等
7、服务功能,且设置时不应影响汽车客运站的主体功能布局,保 证主体功能的顺利实现及各种流线的便捷顺畅。 1.1.5 汽车客运站应按照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规划拟定站级,按照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测算相应 站级建筑设施规模,配置建筑设备;按不同站级确定建筑设计标准和装饰标准。各级汽车客运站应按本 建设规程统一设置具有通用性的设施设备如旅客厕所、标识标志等。 1.1.6 汽车客运站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人性化设计,软硬件同步,充分满足旅客在站使用各项 功能的需求,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同时必须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进、成熟技术的运用。 1.2 范 围 1.2.1 本建设规程用于四川省境内新建一、二
8、、三级汽车客运站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站务功能验收 及站级核定。其余各级汽车客运站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站务功能验收及站级核定应符合交通客运站 建筑设计规范JGJ/T 60-2012、综合客运枢纽通用要求(J T/T 1067-2016)、汽车客运站级别 划分和建设要求(征求意见稿)2016的规定。 1.3 主要功能 1.3.1 按照汽车客运站站务工作内容,主要功能为: 1 运输服务功能 2 运输组织功能 3 中转、换乘功能 4 多式联运功能 5 通讯、智能、信息化功能 6 运输安全例检及应急疏散功能 7 辅助服务功能 1.4 术语和定义 1.4.1 汽车客运站 Bus terminal 办理汽车
9、客运业务,为旅客提供公路运输服务的建筑和设施。 DB51/T 24312017 4 1.4.2 枢纽站 Hub station 为两种及两种以上对外交通方式提供旅客运输服务,且旅客在站站之间能实现自由换乘的车站。 1.4.3 站房 Station building 汽车客运站内候乘、售票、行包、发车站台和办公等主要建筑用房的总称。 1.4.4 候车厅 Waitin g room 旅客乘车前的等候和中转旅客的休息大厅。 1.4.5 营运停车场 Operation ve hicle parking lot 站场内停放待发营运客车的场地。 1.4.6 营运区 Opera tion zone 向旅客开
10、放使用的区域。 1.4.7 发车位数 Number of se ats of delivery passenger vehicle 汽车客运站同一时段发出客运班车的停车位数。 1.4.8 无性别卫生间 Unis ex toilet 专门为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人使用的厕所。 1.4.9 特殊旅客 Speci al passenger 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旅客。 1.4.10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 Average pa ssenger delivery volume perdiem in a year 设计年度车站平均每天始发旅客的数量。 1.4.11 统计年度 Stati stical year
11、 车站筹建年度或核定级别年度的前一年。 1.4.12 设计年度 Design year 车站建成投产使用后的第十年。 1.4.13 DB51/T 24312017 5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Maxim um gather passenger 设计年度中旅客发送量偏高期间内,每天最大同时在站人数的平均值,并非指一年中客流高峰日内 客流最高时刻聚集在车站的旅客人数。 1.4.14 换乘距离 Distance of transit 旅客在汽车客运站内从一种交通方式换乘至另外一种交通方式所需走行的平均距离。 1.4.15 安全例检 Secur ity check 指在受检车辆进行了正常维护并检验合格的前提
12、下, 由汽车客运站车辆安全例检人员在不拆卸零部 件的条件下,借助简单的工具量具,采用人工检视的方法,对影响营运客车行车安全的可视部件技术状 况所实施的例行检查。 2 类别与站级划分 2.1 类别划分 2.1.1 按照在公路旅客运输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将汽车客运站类别划分为综合客运枢纽站、集散型客运 站和一般客运站。主要功能换乘方式应符合表 2.1.1 的规定。 1 综合客运枢纽站: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主要对外交通方式,在同一空间或区域集中布设换乘衔接 (如与铁路、水路、机场、城市外延轨道交通)及相关服务的汽车客运站,主要为区域之间、省际之间 以及大中城市重要节点之间的公路旅客运输组织提供服务, 以保
13、证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的合理 衔接。 2 集散型客运站:位于城市旅客集中的区域,配套公交、出租等城市客运换乘方式的汽车客运站, 为综合客运枢纽和一般客运站起集散作用,沟通区域内外重要节点、次要节点和一般节点间的联系。技 术标准以一级、二级为主。 3 一般客运站:为县(市、区)域客运组织提供服务,主要功能在于沟通省域范围内次级节点、一 般节点和乡镇节点间的联系,技术标准以二级、三级为主。 表 2.1.1 汽车客运站类别说明表 类别 综合客运枢纽站 集散型客运站 一般客运站 汽车客运站 等级 一级为主,部分二级 一级、二级 二级、三级 主要功能 城际客流换乘、区域客流出行 市域客流出行 县域
14、客流出行 换乘方式 其它对外交通方式 城市客运 城乡客运 2.2 站级划分 2.2.1 根据汽车客运站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以下简称日发量)、设施和设备配置情况、地理 位置等因素,将汽车客运站划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1 一级站 汽车客运站设施和设备需符合附录 B 中一级站必备各项,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日发量在 7000 人次以上的车站; 2)位于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区,或一类和二类边境口岸,且日发量在 4000 人次以上的车站; 2 二级站 汽车客运站设施和设备需符合附录 B 中二级站必备各项,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日发量在 3000 人次以上,不足 7000 人次的车站;
15、DB51/T 24312017 6 2)位于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区或一类和二类边境口岸,且日发量在 2000 人次以上的车站; 3 三级站 汽车客运站设施和设备符合附录 B 中三级站必备各项,且: 1)日发量在 1000 人次以上,不足 3000 人次的车站; 2)位于旅游区或边境口岸,且日发量在 500 人次以上的车站 2.2.2 设施规模及配置 2.2.2.1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施设备应按照相应站级配置: 1 汽车客运站主要设施规模量化方法见附录 A; 2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施配置要求见附录 B; 3 汽车客运站主要场地设施及建筑设施面积(参考值)见附录 C; 4 汽车客运站各类标志设置要求见附录
16、 D; 5 汽车客运站设施设备配置表见附录 E; 6 汽车客运站信息化系统配置表见附录 F。 3 选址与总平面布置 3.1 站址选择 3.1.1 汽车客运站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站址应有供水、排水、供电和通信等条件; 2 站址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3 站址与有害物品、危险品等污染源的防护距离,应符合环境保护、安全和卫生等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4 与公路、城市道路、城市公交系统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站场衔接良好,确保车辆流向合理,便于旅 客集散和换乘; 5 具备与站级相匹配的场地,能够满足相应站级建设规模需要,并有发展余地。 3.2 总平面布置 3.2.1
17、 总平面布置应以主要设施规模需求分析和流线组织为基础,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2 应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布局紧凑,节约用地,并宜留有发展余地; 3 应包括站前广场、站房、营运停车场和其他附属建筑等内容,并应合理布置各种建筑设施,处 理相互之间的关系,突出站房的主体位置; 4 应处理好站内排水、排污的问题,并应重视绿化区域的分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 客运车辆的进站口、出站口应满足营运车辆通行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二级汽车客运站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三级汽车客运站宜分别设置;进站口、出站口净宽不应小于 4m,净高不 应小于 4.5m;
18、1)汽车进站口、出站口与旅客主要出入口之间应设不小于 5m 的安全距离,并应设有隔离措施; 2)汽车客运站汽车的进站口、出站口应避免设在主干道的繁忙地段,且距离交叉口中距应不少 于 100m; 3)汽车进站口、出站口与公园、学校、托幼、残障人使用的建筑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出入口 中距不应小于 50m; 4)汽车进站口、出站口与城市干道之间宜设有车辆排队等候的缓冲区,并应满足驾驶员行车安 全视距的要求。 6 应考虑与城市公交车辆、出租车辆、地铁等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DB51/T 24312017 7 1)汽车客运站旅客出、入口的设置应邻近公交场站、出租车上下客位、地铁出入口,
19、站站之间 的换乘距离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综合客运枢纽站换乘量最大的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 不宜大于 300 m,对于受用地条件限制、枢纽客流量过大需要考虑安全缓冲等特殊情况,换乘不超过 500m,集散型客运站不超过 200m,一般客运站不超过 50m;超过部分宜用不低于净宽 2.7 米可遮挡式 连廊相衔接。 2)汽车客运站配套的公交场站规划、设计、建设应符合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 计规范 CJJ/T 15-2011 的有关规定。 3.3 交通组织要求 3.3.1 对外交通组织要求如下: 1 综合客运枢纽站应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在枢纽内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
20、集 散型客运站及一般客运站应实现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 2 汽车客运站运营车辆与其他车辆的流线应统一组织,有序运行,互不干扰; 3 汽车客运站汽车的进站口、出站口应与城市道路主干道有快速方便的通道,减少绕行,从而降 低对周边路网的压力; 4 汽车客运站汽车各进站口、出站口应在功能上相互独立,避免相互干扰,并应与邻近建筑设施 及人员密集场所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通过设置隔离措施和引导标识标线以保证车站的正常运营; 5 大中城市按旅客运输量需要设置多个汽车客运站时,应考虑站站之间均衡布局、资源匹配及衔 接线路的方向; 6 一级汽车客运站宜配套建设公交场站,其他汽车客运站应有相配套的公交场站或公交停
21、靠点。 3.3.2 内部交通组织及换乘设施布局要求如下: 1 综合分析站场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需求,按照换乘流量大小从高至低进行组织,应避免 换乘客流相互交叉干扰; 2 对不同运输方式旅客需求可进行明确的功能区划分,应注重各功能区的空间、功能衔接,尤其 要注重换乘设施服务水平与换乘流量大小的匹配; 3 应根据人车结合点和各分区功能设施的布置,通过对车流区域和人流区域进行空间分割,结合 标识引导、车流渠化等手段,保证进出站车流、人流、行包流互不交叉; 1)站内车辆流线应按照进站安全例检、待班等流程有序安排,互不交叉,且保持进出站车行通道 24 小时畅通,车辆流线与旅客流线应互不交叉; 2)站
22、内旅客流线应按照进站咨询、购票、行包托运、候车、检票、上车的流程配合站内标志标牌 进行合理引导组织,同时应保证站务办公流线与进站、出站旅客流线互不交叉; 3)站内行包流线应方便旅客托运和车站管理,并应避免站内行包流与旅客流线的交叉干扰。 4 为减少旅客换乘等候时间,其他交通方式的到发时刻应与主要客运班次进行合理衔接,并注意换 乘方向上的均衡性。 4 场地设施和建筑设施 4.1 站前广场 4.1.1 站前广场应明确划分车行和人行道路、停车区域、下客区域、集散区域及服务区域,并配套绿 化、安全保障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 4.1.2 一、二级汽车客运站站前广场的规模,当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时(计算比
23、例按附录表 A.2 计取),每人不宜小于 1.5m2。其他站级汽车客运站站前广场的规模可根据当地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 具体规模可参照附录 C 的规定。 DB51/T 24312017 8 4.1.3 站前广场应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在满足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应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方便换乘 与集散,互不干扰。对于与城市快速通道衔接的站前广场应增设辅道,合理组织各种交通流线;对于站 前广场用地面积受限制的汽车客运站,可采用其他方式完成人流的换乘和集散。 4.1.4 一、二级汽车客运站站前广场应设置接送旅客的社会停车场和出租车换乘站,并应合理划分城 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等其它运输方式的的停靠下客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 2431-2017 汽车客运站建设规程 2431 2017 汽车 客运站 建设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