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pdf
《DB51 T 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 B 1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2014 - 11 - 11 发布 2014 - 12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72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规划设计 . . 3 5 建设内容 与技术要求 . . 4 6 信息化建 设与档案管理 . . 11 7 后续工作 . . 1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设计保证率取值表 . 13 DB51/T 18722014
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孝强、蒲波、陈琨、赵燮京、赵小蓉、黄有胜、蒲勇。 DB51/T 18722014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后续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3、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50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5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NY/T 309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1119 土壤监测规程 N
4、Y/T 2148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DB51/T 379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 846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 990 小型泵站设计规程 DB51/T 1196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田 Farmland 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水田、旱地和园地。 3.2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DB51/T 18722014 2 指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耕层深厚、土壤肥沃、 灌排便捷、道路通达、林网配套、耕作方 便,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能力,按照规定划定的
5、基本农田。 3.3 高标准农田建设 Well-Faciliti 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田间 道路、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与培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等工程。 3.4 土壤肥力 Soil Fe rtility 土壤保障植物生长的能力。或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能力,侧重于土壤与 养分供应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反映。 3.5 耕作层厚度 Thickness of Farming Layer 指经耕作熟化的表层土壤的厚度,单位统一为cm。 3.6 土壤质地 Soil T
6、exture 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3.7 土壤障碍因素 Soil Constraints 也称为土壤障碍因子。指土体中存在耕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冷浸、潜育、重金属含量超标 等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性质或形态特征。 3.8 田块 Plot 田间末级固定设施所控(不包括水田的田埂)的最小范围。 3.9 田面平整度 Field Level 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两点间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3.10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Integrate Lan d Productivity 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农田可以稳定达到
7、较高水平的粮食产 出能力。生产要素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土壤肥力,以及优良品种、灌溉、施肥、植保和机械作业等农业 技术。 3.11 工程质量保证年限 Period of P roject Quality Guaranteed 指项目建成后,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 DB51/T 18722014 3 3.12 田间道路通达度 Plot Acce ssibility 集中连片田块中,田间道路直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田间道路通达度用十分法表示,最大 值为1.0。 4 规划设计 4.1 资料收集 4.1.1 建设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 4.1.2 土
8、地利用现状:参照 GB/T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相关规定,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 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等类型进行调查。 4.1.3 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 等。 4.1.4 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和环境污染情况、土地综合生产能 力等。 4.1.5 图件和技术资料: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相关技术标准, 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 4.2 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建设区地质地貌、气候、水系、土壤类型与肥力状况、基础设施 条件、灌溉
9、渠系及道路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农作模式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建设区水土资源 条件、耕地集中与连片规模、交通方便程度,农业电网建设、动力配备与农业机具配套等条件初步拟定 建设区范围,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4.3 实地调查 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 再到拟定建设区实地开展自然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状况、 基础设施等调查, 全面查清区内水土资源、农业种植结构、土壤障碍因素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子。通过实地踏勘、 座谈与走访,充分了解群众意愿与需求。 4.4 方案编制 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编制项目实施(设计)方案、工程概(预)算书和工程规划设计图;高标准农 田建设规划图主要包括区域位置示意图、工程规划
10、布局图、单体工程设计图。 4.5 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田间工程(“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建设规划、耕地地力建 设规划、农业科技措施规划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规划。 4.5.1 田间工程建设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是田间工程建设。通过田间工程建设,提高农田耕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 为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提供条件,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4.5.1.1 田网工程规划 DB51/T 18722014 4 “田网”工程建设包括田面平整、田形调整、地埂筑砌等工程建设。应合理规划耕作田块、提高田 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块规范成形,以适应现代农
11、业发展的要求。 平坝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建设。对规划单元内规格不一的田块通过挖高填低、小田变 大田等措施,调整为水平展布、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 山地丘陵区:要适度集中,重点进行梯田(地)化建设。对规划单元内的农田采取裁弯取直、降低 坡度等措施进行土地平整和田形调整,整理成梯田(地)。 4.5.1.2 渠网工程规划 “渠网”工程建设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 等。渠网建设要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要根据地形、 地势、溪河等情况,结合田网与路网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分,
12、消除串灌串排,做 到能灌能排。 4.5.1.3 路网工程规划 “路网”工程建设包括农村机耕道、生产路及其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通过路网工程建设,构建便 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物资运输、机械化 作业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与村民生活需要。 机耕道与生产路的布局可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确定, 应本着投资省、 占地少、 利用高、 路线最合理、机械行驶安全的原则进行规划。 4.5.1.4 林网工程规划 “林网”工程建设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建设。林网工 程建设规划应与田、路、渠、沟等相结合,与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
13、 平坝区和较平坦的丘陵坝区可因地制宜规划网络状的林网,林网应与机耕道、大型输排水沟、河岸 平行排列,做到一个规划单元形成一个防护林网格。 山地丘陵区可规划林带,林带应结合水土保持,根据坡度、坡向与地形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做到等 高平行排列,合理布局。 4.5.1.5 耕地地力建设规划 耕地地力建设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 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并保持持续增产能力。重点规划 合理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酸化防治等
14、内容。 4.5.1.6 农业科技措施规划 农业科技措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配套措施。应重点规划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实行“一 建带五改”与“六良配套”,推广农艺配套技术,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强技术培训。 4.5.2 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规划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不同类型区,进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规划。包括土壤肥力、墒情 和虫情定位监测点建设。 5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DB51/T 18722014 5 5.1 田间工程建设 田间工程建设的重点是“田网”、“渠网”、“路网”,部分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林网”工程 建设。 5.1.1 田网工程建设 5.1.1.1 田面平整 5.1.1
15、.1.1 平整要求 田块规格、平整度和耕作层理化指标应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和作物高产稳产要求。要遵 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分段求平”的原则,做到运距最短、工效最高、就近挖填平衡。 田面平整前应采取表土保护措施。 5.1.1.1.2 田面平整度 田面平整以田面平整度指标控制。稻作淹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2.5cm,纵向坡度小于 1/1500,横向坡度小于1/2000;旱作地面和自流灌溉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10cm,纵向坡度小于 1/800-1/500, 横向坡度小于1/800-1/500; 喷滴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10cm, 坡降应不大于1/30。 5.1.1.
16、2 田形调整 5.1.1.2.1 田块大小与形状 田形调整应尽可能集中连片,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 原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形状选择依次为矩形、梯形或其它方便农业生产的相对规则形状。 5.1.1.2.2 田块长度和宽度 田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确定。平坝水田的格 田长度应不低于100m,宽度不低于20m ;山地丘陵区梯地田块长度应根据山体的地形地貌,沿等高线适 当调整,长度不低于30m,宽度不低于6m。高标准农田连片与田块规模可参照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附录C执行。 5.1.1.3 田埂砌筑
17、与保护 经平整田面和调整田形后,应进行田埂修复与砌筑。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砖、石、 混凝土、土体夯实等多类工程建筑材料与砌筑工艺,进行田埂砌筑与保护。 5.1.1.3.1 土质埂:在土壤质地较粘重的条件下,应以夯筑土埂为主,土埂断面形状为梯形,下宽上 窄,坡比为 1:0.31:0.5,埂顶宽40cm,要分层将土碎细夯实,夯实密度1.60g/cm 3 。 5.1.1.3.2 石质埂:在土壤质地较轻,且石料、卵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尽量采用块石、条石、卵石 作为石质埂材料进行浆砌或干砌。无石料、卵石的,也可采用砖块砌筑。根据采用石质材料,石质埂断 面形状可为梯形或矩形,若采用梯形,坡比
18、应控制在 1:0.3 左右,埂顶宽30cm。 5.1.1.3.3 混凝土埂: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采用砼预制块、砼现浇等方式砌埂。混凝土砌埂时,应留 渗水孔;采用砼现浇方式砌埂时,应留伸缩缝和排水孔。 5.1.1.3.4 土石结合埂: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可采取土石结合埂。采用土石结合埂时,一般埂下 层采用石质材料砌筑,埂上层夯筑土埂,土石之间衔接牢固,埂顶面宽40cm。 DB51/T 18722014 6 5.1.1.3.5 植物护埂:结合土质埂砌筑,要因地制宜采取植物护埂配套措施。可选择经济价值高、对 大田作物生长影响小的草本、藤本或小灌木植物,对土埂进行植物护埂,护埂率应达到新筑土埂 60%
19、以 上,并根据所选草种、树种的植物生理特性,确定植物篱的种植方式(株距、位置)以及经营管理要求。 5.1.1.3.6 护坡工程: 因地制宜采用混凝土格状框条护坡、 混凝土砌块护坡 (预制砼块、 预制六棱块) 、 浆砌片石或卵石护坡等形式。 5.1.2 渠网工程建设 5.1.2.1 水源工程 5.1.2.1.1 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量保证期限不少于 20年。 5.1.2.1.2 井灌工程的井、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应达到 100%。 5.1.2.1.3 塘堰容量应小于 100000m 3 ,坝高不超过 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 5.
20、1.2.1.4 蓄水池容量控制在 500m 3 以下。蓄水池边墙应高于蓄水位 0.3m0.5m,四周应修建 1.2m高 度的防护栏,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示,以保证人畜等的安全。每 1hm 2 耕地配置蓄水池的容量平均应 不小于150m 3 。 5.1.2.1.5 小型蓄水窖(池)容量不小于 30m 3 。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泵管等附属设 施应配套完备,当利用坡面或公路等做集雨场时,每 50m 3 蓄水容积应有不少于 667m 2 的集雨面积,以保 证足够的径流来源。 5.1.2.1.6 灌溉水质应符合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与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禁止使用
21、未经 过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 5.1.2.2 输水工程 5.1.2.2.1 灌溉设计保证率 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P=80%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且应符 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输水工程质量保证期限不少于15年。 5.1.2.2.2 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渠灌区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80,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 0.85,采用管道输水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95,旱作物 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90;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80,渠灌区灌溉水利用
22、系数不应 小于0.70,喷灌、微喷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85,滴灌区不应小于0.90。 5.1.2.2.3 渠道密度: 明渠输水, 斗渠长度宜为1000m3000m, 间距宜为400m800m; 末级固定渠道 (农渠) 长度宜为400m 800m,间距宜为100m200m,并应与农机具宽度相适应。河谷冲积平坝区、山地丘陵区的斗渠、农渠长 度可适当缩短。 管道输水,干管和支管在灌区内的长度宜在90m/hm 2 150m/hm 2 ;支管间距宜采用50m150m。各用 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 单口灌溉面积宜在0.25hm 2 0.60hm 2 , 出水口或给水栓间距宜为50m100m。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 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1872 2014 标准 农田 建设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