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 T 344-2015 美丽乡村建设导则.pdf
《DB46 T 344-2015 美丽乡村建设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6 T 344-2015 美丽乡村建设导则.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1A00备案号:48100-2016 DB46海 南 省 地 方 标 准DB46/T3442015美丽乡村建设导则 2015-10-08发布 2016-01-01实施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46/T 3442015 I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海南省财政厅提出。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信息所、琼海市人民政府、万宁市人民政府、澄迈县人民政府、海南省标准化协会、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伟、张华云、杜磊、王国才、云晗、吴若娜、温国亮、王春泉、符章轩、王彬彬、程晓明。 本标准参与
2、起草人:周坛、刘文标、许丁富、黄业平、章海斌、章家儒、伍新、廖国民、王广俊。 DB46/T 3442015 1 美丽乡村建设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则、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长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建制村及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连片建设以及相当于村级区划的组织和单位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6 标准电压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379 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T32000-2015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502
4、01 防洪标准GB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84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CECS285 村庄景观环境工程技术规程CJJ123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24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 DB46/T 3442015 2 DL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T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HJ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SL462 农田水利规划导则TD/T10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Y
5、D5102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32000-201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32000-2015的术语和定义。 3.1美丽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GB/T32000-2015,定义3.14 总则4.1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4.2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6、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4.3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基础,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4.4 完善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5 规划5.1 规划原则5.1.1 因地制宜5.1.1.1 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编制村庄
7、规划,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守住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不大拆大建、不拘泥于统一模式。 5.1.1.2 对建制村为规划范围的规划,应达到以下要求:在村庄居民点的布局、规模,产业和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耕地、林地、河道、池塘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制定规划要求; DB46/T 3442015 3 村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在村域规划指导下进行。5.1.1.3 对自然村主要居民点规划,应达到以下要求:合理确定村庄的规划区范围、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用地布局;统筹进行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近期村庄整治改造措施;对近期集中建设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确定的发展备用地做控制性详细
8、规划。5.1.1.4 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5.1.2 布局5.1.2.1 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科学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居住、商贸、休闲、生产等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规模畜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生活、工作、学习区域。5.1.2.2 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布局,处理好山形、水体、农田、道路、 建筑的关系,统一协调,因势利导。5.1.2.3 应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5.1.3 用地5.1.3.1 集约节约用地,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和耕地规划红线,方便生
9、产、生活。5.1.3.2 应科学、合理、统筹配置土地,依法使用土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林地,慎用山坡地、滩涂湿地等。5.1.3.3 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用于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5.1.4 村民参与5.1.4.1 村庄规划编制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 5.1.4.2 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经批准后公布、实施。5.2 规划内容村庄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规划各区域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气、通信、网络、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
10、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对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古树名木、古建筑、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对防灾、避灾场所建设用地和布局要求;经济发展规划。 5.3 规划成果规划设计成果的图文表达应在保证规范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平实直观,规划成果应包括但不限于:村域规划图; DB46/T 3442015 4 村主要居民点现状分析图;布局规划图;设施规划图;地形测量图;整治规划图或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图或农房整治规划设计图;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村庄用地汇总表;村主要居民点建设用地平衡表;经济成果。6 建设 6.1 基本要求6.1.1 根据
11、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建筑风格还应符合当地政府相关规定要求。6.1.2 建设应按规划要求执行,具体建筑与构筑物的整治要求参见附录A执行。6.1.3 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建筑整治应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6.1.4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整治旧房、裸房,规范外观形态,形成协调的特色乡村风貌。6.1.5 新建住房要引导集中建设三统一特的农村新型社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特色明显。 6.1.6 符合规划要求,经审批的零星建房,应选用省市县颁布的通用图集或进行专项设
12、计并倡导建设绿色建筑。6.1.7 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水塔、室外空调等设施的安装。6.1.8 建筑整治应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就地取材。6.2 基础设施6.2.1 道路6.2.1.1 村主干道建设宜达到四级公路标准以上,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合理设置会车区。6.2.1.2 村主干道应设交通指示标牌,村口设村名标识。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农家乐村庄设置指示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应符合GB/T10001.1、GB/T10001.2的相关要求。 6.2.1.3 村内
13、道路应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和建筑肌理。6.2.1.4 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传统街巷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鹅卵石路、三合土路、青砖路等。6.2.2 桥梁 DB46/T 3442015 5 6.2.2.1 应安全美观,体现地域风格,提倡使用当地天然材料,重视古桥保护。6.2.2.2 通车桥梁应做到路桥同宽,与道路衔接线形顺畅,并通过加固基础、新铺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对桥梁进行维护、改造。6.2.2.3 人行桥梁改造建设形式应因地制宜,确保安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桥头应设置车障及标志。6.2.2.4 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应设置宽
14、2.0m 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m。6.2.3 饮水6.2.3.1 应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6.2.3.2 应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 6.2.4 给排水6.2.4.1 乡村供水工程应符合CJJ123的要求。6.2.4.2 乡村排水工程应符合CJJ124的要求。6.2.5 供电6.2.5.1 供电应能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6.2.5.2 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应符合DL/T5118的要求,电压等
15、级应符合GB/T156的要求。6.2.5.3 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现象。6.2.6 通讯6.2.6.1 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通讯设施齐全、信号通畅、线路架设规范、安全有序。 6.2.6.2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应符合GB50373的要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应符合GB 50846的要求。通信线路工程设计应符合YD5102的要求。6.2.6.3 有条件的村庄及新建集中区宜采用管道埋地敷设。6.2.7 农业生产6.2.7.1 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理,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按TD/T1033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6.2.7.2 开展农田水利设
16、施治理,农田水利规划应符合SL462的要求。6.2.7.3 区域防洪、排涝和灌溉保证率分别达到GB50201和GB50288 的要求。6.2.7.4 完善排灌系统,增强防灾能力,灌排工程布置合理、配套完善,区域内骨干渠道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田间灌排系统配套完整。6.2.8 文体6.2.9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图书室)、科普园地、读报栏、村广播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各 活动室按需定期开放;书刊的选用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年更新率达10%。6.2.10 建设体育活动场所,配备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室内或户外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7 生态环境 DB46
17、/T 3442015 6 7.1 环境整治7.1.1 环境质量7.1.1.1 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应达到GB383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沿海乡村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应符合GB3097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1.1.2 空气清新无恶臭,大气环境指标应达到以下要求:24h PM10平均值 50 g/m3;24h PM2.5平均值 35 g/m 3;空气负氧离子浓度 1 000个/cm3;其他指标应达到GB3095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1.1.3 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3096、GB1561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
18、1.2 垃圾处理7.1.2.1 应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7.1.2.2 应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筑垃圾堆放点,配置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并保持干净整洁、无破损。垃圾应及时清运、不外溢,防止二次污染。7.1.2.3 鼓励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对金属、瓶罐、纸张、塑料等可再生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瓜果蔬菜、易腐垃圾等进行作肥农用;对其余垃圾进行集中转运,纳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处理。 7.1.2.4 村庄内无露天垃圾堆放,露天焚烧;绿化带、道路旁等位置无垃圾杂物。7.1.3 污水处理7.1.3.1 污水管沟宜定期进行清理,新建农村新型社区、有条件的地区应按规划实现雨水污水
19、分开排放;已建的合流制管网应逐步改造为截流式合流制,合流沟渠应加设盖板。7.1.3.2 宜建设外围截洪沟,使外部雨洪不从村庄内部通过。已有的村内部排洪沟应按自然形成的断面进行疏通整治,保证断面行洪能力。7.1.3.3 城镇周边村庄,可通过延伸管网集中收集,纳入现有污水治理厂处理;规模较大的村庄可通过地下管沟收集,建设生态污水治理设施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可采取几户合并或单户分散处理。7.1.3.4 村庄生活污水可采用整体式粪池、三格式粪池、氧化塘等简易处理技术;对排放水质要求更高的区域,可采用化粪池加人工湿地、生物滤池或微动力生态等处理模式。7.1.3.5 村庄自建的污水治理系统,应落实专人负责运
20、行和维护,确保污水治理功能正常发挥。7.1.3.6 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户覆盖率70%。 7.1.4 厕所改造7.1.4.1 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村民集中活动区域应配置公共厕所,不应低于1座/600户;合理配建水冲式公厕。7.1.4.2 公共厕所应有专人管理和维护,保持卫生干净,厕位及地面、墙面及时冲洗,无恶臭、无蚊蝇滋生。7.1.4.3 卫生户厕应有户外地下化粪池,卫生符合GB19379 要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7.1.4.4 粪便无害化处理按GB7959的要求执行。7.1.5 能源使用 DB46/T 3442015 7 逐步减少使用薪柴、秸秆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推广使用液化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6 344-2015 美丽乡村建设导则 344 2015 美丽 乡村 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