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3341-2018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
《DB37 T 3341-2018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3341-2018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14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7.040 X09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33412018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 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afety of XX 2018 - 06 - 29发布 2018 - 07 - 29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341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
2、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牛勇、韩玲、庄青、管磊、惠增玉、臧方运、宋彰伟、解培金、刘培军、卢 在新、李言均、窦源。 DB37/T 33412018 II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和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借鉴风险管理相关标准、安全管理理念和 国内标杆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 合山东省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特点和
3、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经验编制而 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 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DB37/T 33412018 1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 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实 施步骤,明确了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控制措施确定和分级管控等基本原则,确定了常用的危险源辨 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典型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速冻食品
4、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 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974-2017
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 领导机构 为便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应尽量避免以集团公司覆盖多个子公司的模式建立体 系,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公司进行体系建设。企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机 构,成员包括分管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并安排安全和职业卫生、生产、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和 经验丰富的班组长、员工组成相关工作组,明确各级人员风险分级管控建设的职责、任务。 4.1.2 设置相关工作组 风险分级管控领导机构应设立执行工作组和指导工作组等相关工作组,执行工作组由各职能部门班 组长以上人员组成,分管领导任组长。指导工作
6、组由各部门兼职安全员组成,安全和职业卫生部门负责 人任组长。 DB37/T 33412018 2 4.1.3 主要负责人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组织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全面负责,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监督领导机构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考核奖惩。 4.1.4 分管负责人职责 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进行审核确定; 负责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工作的部署; 监督各工作组履行职责情况。 4.1.5 执行工作组职责 落实
7、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的要求;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等工作; 负责对分管范围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确保员工熟知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掌握管控措施。 4.1.6 指导工作组职责 负责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 负责组织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的相关培训; 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文件资料的档案管理,确定安全风险告知卡; 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持续改进。 4.2 编制实施方案 方案应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步骤、责任分工、时间安排等。对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作出明 确
8、部署安排,并提出工作要求,确保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4.3 编写体系文件 4.3.1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各阶段和各层级的责任要求,规范风险 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确保风险点定位准 确,危险源辨识全面,合理评价。 4.3.2 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应明确制定公司、厂区、科室/车间、班组和岗位运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考核内容和管理要求, 确定考核周期和形式,做到运行有检查、检查有考核、考核有奖惩、奖惩有兑现,确保形成激励先进、 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参见附录A。 4.3.3 风险分级管控相关记录
9、企业应按照要求编制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 分析(SCL)评价记录。 4.4 全员发动 DB37/T 33412018 3 企业应组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动员会议,宣讲体系建设的意义、目的任务,宣布实施方案,逐 级传达落实到所有员工。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条幅和标语、组织培训班等形式,发动企业从基层 员工到最高管理者提高认识,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 4.5 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根据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和步骤,分层次、 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控制措施培训教
10、育,培训要做到 有课件、有记录、有考试、有评估。如企业无培训能力可外聘专业机构进行培训。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备设施 企业可按照储运、斩拌、成型、速冻、包装、维护等生产车间的主要设备设施进行划分。企业主要 有以下设备设施类风险点(但不限于): 储运:电动叉车、冷库等; 斩拌:切块机、绞肉机、打浆机、斩拌机等; 成型:提升机、供料泵、成型机、烫池、蒸烤箱、油炸机等; 速冻:预冷线、冷藏间、速冻机等; 包装:包装机、金属探测器、封箱机等; 维护:氩弧焊机、等离子切割机、电焊机、气瓶及电动工具等; 公辅设施:配电室、制冷室、污水处理站
11、、空压站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企业应对岗位员工的操作及作业活动划分风险点,作业活动应当涵盖生产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 态,对于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等风险场所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 点关注。企业主要有以下作业活动类风险点(但不限于): 储运:拖运作业、码垛作业等; 斩拌:解冻作业、冻切作业、绞肉作业、打浆作业、斩拌作业等; 成型:成型作业、油炸作业等; 包装:包装作业等; 速冻:预冷作业、速冻作业、冲霜作业等; 危险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等; 公辅:水处理巡检作业、加氨作业、放空气放油作业、配电室巡检作业等。 5.1.2 风险点排查
12、企业应组织安全和职业卫生、生产、技术、设备、电气等专业人员,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发动全 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进行排查,形成包 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 立作业活动清单、设施设施清单(参见附录B),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DB37/T 33412018 4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作业活动辨识方法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 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
13、,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5.2.1.2 设备设施辨识方法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设备设施(尤其是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等进行根 源性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填写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5.2.1.3 辨识原则 危险源辨识按GB/T 13861的界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 行辨识,参考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对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应重点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对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应 重点考虑物的因素。 5.2.2 辨识范围 按DB37/T 2974
14、- 2017中5.2.2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确定辨识范围如下: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如厂区的平面布局、建 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职业卫生防护距离、施工现场、设备调试、试生产、危 险装置的试车等。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日常的操作行为和设备故障后的检维修、高处作业等危险性作业;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事故状态或者停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如外部人员参观或外来施工队伍进入厂区的作业;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如肉制品的转运等;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如生产设备装置、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 工艺、设备、管理、人
15、员等变更:如工艺参数的改变、设备的改变或改进、管理上的新要求、 新员工上岗等;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如设备设施、报废、回收、拆除、处置全过程;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如厂址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 灾支持等方面。 5.2.3 危险源辨识 按DB37/T 2974- 2017第5.2.3条执行。辨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种状态: 正常(例如:在正常的运行或操作过程存在的危险危害); 异常(例如:停电等); 紧急(例如:发生液氨泄漏等破坏性大的事故时的情况)。 还要考虑三种时态: 过去(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过去”发生过伤害事故); 现在(例如:是指某个危险因素“现
16、在”一直就危害着人体,如高温、噪声); 将来(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存在“将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 DB37/T 33412018 5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按DB37/T 2974- 2017第5.3.1条执行。宜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风险评价。 5.3.2 风险评价准则 按DB37/T 2974-2017第5.3.2条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对严重性和评价级别判定准则进行了修改,参 见附录C。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按DB37/T 2974- 2017第5.3.3条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 四/五级:低风险(蓝色),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三
17、级:一般风险(黄色),车间及以下级别进行管控; 二级:较大风险(橙色),部门及以下级别进行管控; 一级:重大风险(红色),公司及以下级别进行管控,应增加补充建议措施并落实,将风险降 至可接受,保留在重大风险清单内,并建立过程记录文件,以公司级(最高层级)进行管控。 5.3.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应建立重大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D: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 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制冷机房、快速冻结装置、油炸机、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场所
18、、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 其他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包含的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5.4.1 管控措施制定原则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 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4.2 确定管控措施 按DB37/T 2974-2017第5.4条综合考虑并选择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 现目标制定方案,方案
19、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措施; 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 (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 践中落实措施; DB37/T 33412018 6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在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补充建议改进措施。对本指南5.3.4条中因涉及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和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现场作业人员在 10人及以上的,经风险评价级别低于二级(包括二级)的,企业可继续作业,但应将其按重 大风险进行管控,管控层级为最高层级,并保证现有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对5
20、.3.4条中违反法 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或者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 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应立即采取补充措施进行整改, 并按重大风险进行管控,管控层级为最高层级。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按DB37/T 2974- 2017第5.5.1条执行。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在每一轮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控措施确定和落实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 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参见附录E。 5.5.3 风险告知 按DB37/T 2974- 2017第5.5.
21、3条执行。 6 文件管理 按DB37/T 2974-2017第6条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文件管理程序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 档管理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产生的文件进行管理。 7 分级管控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 高安全可靠性; 动火作业、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实行作业票证管理; 二级以上风险涉及场所、部位设有明确的警示标识和告知牌; 员工对所本岗位的风险和危险源有充分的认识,具备了必要的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安全 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
22、一步提高; 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保障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得到改进和 完善,确保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系统 企业应将排查出来的风险信息全部录入到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系统中,实现对风险点在线监测或者监 控。 DB37/T 33412018 7 9 持续改进 按DB37/T 2974- 2017第8条执行。 DB37/T 33412018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相关层
23、级责任分 工,规范和加强考核工作,促进体系运行持续改进,企业应参考以下内容制定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 度。 一、考核目标 (一)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人财物力的有效支持,明确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 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职责。 2、制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期限,定期组织会议,发动全员落实到位。 3、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奖惩制度等文件,确保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并传达落实到基层员工。 4、制定体系建设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考核方式、相关奖惩等,并分 层次、分阶段组织培训,建立健全培训档案。 5、建立健全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确保涵
24、盖主要作业和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6、结合企业实际确定风险点,采用合理的辨识方法充分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合理评价评级。 7、危险源控制措施与实际相符,具有可操作性并得到有效落实。 8、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确定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层级,落实管控责任。 9、清单应由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岗位人员按程序评审,并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审定发布。 10、通过公示、培训等有效方式告知岗位员工从事岗位的主要风险相关内容,对存在重大风险和重 大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1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与职业健康相融合,一并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辨识和管控。 (二)体系运行 1、每年至少对体系运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3341-2018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3341 2018 速冻 食品 制造 肉制品 副产品 加工 行业 企业 安全生产 风险 分级 体系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48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