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pdf
《DB37 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pdf(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100 C 6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Implementary provisio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s risk and its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n employer 2017-06-23发布 2017-07-23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973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1 4 基本原则 . 2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 2 6 文件管理 . 6 7 建设成果和效果 . 6 8 持续改进 .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正确使用说明 .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 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 . 14 附录D(资料性附录) 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举例 . 25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风险告知卡示例 . 28 DB37/T 2973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
3、起草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张海东、张士怀、邵华、王红国、陈明、赵俊峰。 DB37/T 29732017 III 引 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 防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的精神,按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 管控体系通则的要求,借鉴国际、国内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管理理念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的成功 经验编制本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是应用风险学理论和风险控制技术,实现职业卫生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其过程是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的辨识、分析
4、、评估和控制,以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本细则是 在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 度、接触水平、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措施、健康效应、管理水平等,通过经验公式对职业病危害 风险进行量化分级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DB37/T 29732017 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建设成 果和效果以及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实施指南编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
5、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28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 2
6、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GBZ/T 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 GBZ/T 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4部分:噪声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 DB37/T 288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GBZ/T 224、GBZ/T 229、DB37/T 288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 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检测结果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对接触职业
7、病危害(简 称:接害)作业进行的分级。 3.2 职业病危害风险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 risk DB37/T 29732017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工作场所接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频繁程度和防护水平;严重性,是指发生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结果。 3.3 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 site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和/或区域,或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工种)。 3.4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occu
8、pational disease hazard risk 为防止、降低或消除职业病危害而采取的工艺技术、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和组织管理等措施。 3.5 接触比值 exposure ratio 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其应用见附录 A.1。 4 基本原则 4.1 应采取用人单位为主导的工作机制。用人单位应落实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全员参与职业病危 害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督促、检 查相关制度的落实,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技术、设备管理人员及劳动者均应参与该 工作。 4.2 应遵
9、循用人单位自主建设为主的工作模式。用人单位应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结果, 落实职业卫生管控措施。风险评价应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评价所需基础资料的调查应详实、准确,职 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应真实有效且覆盖所有接害岗位和工作地点。 4.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应严格遵守相关检测规范的要求,按照GBZ 159的规定进行采样, 按照GBZ/T 160、GBZ/T 189、GBZ/T 192等标准的规定进行测定或测量。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评价准则 根据作业场所或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程度、接触水平和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 度,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在此
10、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有害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权重,结合作 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和健康效应,借助风险评估的经验公式量化发生职业病或 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判定风险等级。 5.2 工作步骤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步骤为: a) 基础资料准备。通过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浓 度(或强度)进行测定(或测量)或搜集有效的检测数据。 b)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性、接触时间、检测结果和作业 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DB37/T 29732017 3 c)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作业岗
11、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 接害人数、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 d) 分级管控。按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和分级管理。 5.3 风险点确定 通过详实的职业卫生调查和工程分析,明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空分布和岗位接触情况, 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岗位工人接害的工作地点或设施,非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为接害的岗位工人及其工作范围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或区域总和(例:锅炉巡检工接 触粉尘、噪声和高温)。 5.4 危险源(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5.4.1 职业病
12、危害因素辨识应采用工程分析法、经验对照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参见附录B。 5.4.2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GBZ 2和GBZ 160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 分析。 5.4.3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进行分析。 5.5 风险评价 5.5.1 风险评价方法 5.5.1.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a)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 参照GBZ/T 229.1的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按式(1)计算: LBM WWWG = . (1) 式中: G 分级指数; WM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 WB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职业接
13、触比值的权重数; W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分级和权重数WM取值见附录A.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WB直接取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B,B=粉尘浓度实测值 接触限值。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见附录A.3,权重数WL取值见附录A.4。 根据分级指数(G ),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分为四个级别,见表1。 表1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分级指数( G) 作业分级 1 相对无害 1G6 轻度危害 6G16 中度危害 G16 重度危害 DB37/T 29732017 4 b) 接触化学物作业 参照GBZ/T 229.2的规定,接触化学物作业分级指数按式(2)
14、计算: LBD WWWG = . (2) 式中: G 分级指数; WD 化学物危害程度的权重数; WB 工作场所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其中,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WL取值见附录A.4,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由其危害指数(THI)决 定,THI按附录C计算,危害程度的权重数WD取值见附录A.6。 工作场所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W B直接取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B=化学物浓度实测值 接触限值。 根据分级指数(G),将接触化学物作业分为四个级别,见表2。 表2 接触化学物作业分级 分级指数( G) 作业分级 G1 相对无害 1G6 轻度危害 6G24
15、中度危害 G24 重度危害 c) 接触高温作业 根据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和WBGT测量结果按照GBZ/T 229.3的规定将高温作业 分为轻度危害(级)、中度危害(级)、重度危害( 级)和极度危害(级)。 d) 接触噪声作业 接触稳态噪声和非稳态连续噪声作业依据8小时等效声级(L EX,8h)或40小时等效声级(LEX,w)测量结 果、接触脉冲噪声作业依据声压级峰值(Lpeak)和工作日内的脉冲次数(n)测量结果,按照GBZ/T 229.4 的规定将噪声作业分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和极度危害。 e) 接触电离辐射作业 密封源和射线装置产生的电离辐射,根据作业工人接触的年
16、有效剂量(E),参照GB 18871规定的 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分为四个级别,见表3。年有效剂量(E)的测量参照GBZ 128。 表3 电离辐射作业分级 年有效剂量(E) 作业分级 1 /10剂量限值 轻度危害 3/10剂量限值 中度危害 1 /2剂量限值 重度危害 剂量限值 极度危害 5.5.1.2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按式(3)计算: DB37/T 29732017 5 SMPCiT n i = =1 . (3) 式中: T 风险值; n 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序号,i- n对应的取值(1n); Ci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级别的权重数; M 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权重数; S
17、 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发生结果的权重数。 P 各作业岗位劳动定员的权重数。 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级别的权重数Ci取值见附录A.7。 作业岗位劳动定员的权重数P取值见附录A.8。 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的权重数M取值见附录A.9。 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发生结果的权重数S取值见附录A.10。 根据风险值(T),将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4个级别,见表4。 表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风险值(T) 风险分级 T1 低风险 1T8 一般风险 8T32 较大风险 T32 重大风险 5.5.2 风险级别划分 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个 级别,分
18、别以“红、橙、黄、蓝”色标注。 5.5.3 重大风险的确定原则 将以下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确定为重大风险: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风险值(T)大于32的作业岗位; 存在矽尘或石棉粉尘的作业岗位; 存在“致癌”、“致畸”等有害物质或者可能导致急性职业性中毒的作业岗位; 存在放射性危害的作业岗位。 5.6 风险控制措施 5.6.1 风险控制措施分类 风险控制措施的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替代、隔离、通风、净化回收、密闭、应急等); 个体防护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举例见附录D。 DB37/T 29732017 6 5.6.2 评审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
19、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是否产生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5.7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 5.7.1 风险分级管控原则 用人单位应根据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进行分级管控: 低风险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健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应继续保持目前的作业 方式和防护措施; 一般风险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存在不良影响。应改善工作环境, 降低劳动者实际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识和告知卡,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 生培训,督促其佩戴个体防护用品,采取职业健康监护、定期进行作业场所监测
20、等行动; 较大风险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很可能引起劳动者的健康危害。应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 时,及时采取纠正和管理行动,降低劳动者实际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 重大风险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极有可能造成劳动者严重健康损害。应立即采取整改措 施,使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达到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整改完成后,应重新对作业岗位进行职 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5.7.2 风险告知 建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职业病危害风险公告栏,制作职业病危 害风险告知卡,标明岗位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发的职业病或健康损伤、管控措施及报告方式 等内容。 6 文件管理 用人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
21、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 度、风险评价报告以及风险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较大、重大风险时,其风险确认、评价过程 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 建设成果和效果 7.1 成果 用人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至少产生以下成果: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工程分析与职业卫生调查、风险评估过程、管控措施、 检测报告等内容; 风险清单。至少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等级、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 区域、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或健康损伤效应、风险管控措施、管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信息。 风险告知卡。风险告知卡举例
22、参见附录E。 DB37/T 29732017 7 7.2 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用人单位至少应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确认和评价后,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防治效 果; 涉及重大风险的作业岗位建立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职业病防治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用人单位应结合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系统性评审或更 新。
23、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应重新进行评估分级: 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的; 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工作制度等发生重大调整的; 装置工艺、原辅材料、设备发生重大改变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发生变化的。 8.2 沟通 用人单位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 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 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DB37/T 29732017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正确使用说明 A.1 接触比值B的应用 A.1.1 接触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2973 2017 用人单位 职业病 危害 风险 分级 体系 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