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T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pdf
《DB35 T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 T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pdf(4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60 A 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7152018 代替 DB35/ 715-2006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2018 - 11 - 22 发布 2019 - 02 - 22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7152018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及定义 . . 1 4 一般规定 . . 2 5 检测周期 . . 2 6 检测项目 及重要程度分类 . . 2
2、 7 检测要求和方法 . . 5 8 检测作业要求 . . 20 9 检测结果 评定规则 . . 21 10 原始记录 . . 21 11 检测报告 . . 2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部分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和参数指标 . 22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接地电阻测试方法 . 29 附录 C(规范 性附录) 电涌保护器参数测试方法 . 31 附录 D(规范 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测试方法 . 32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 35 DB35/T 715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5/ 715200
3、6防雷装置验收及检测规范,与DB35/ 715 200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修改了范围(见第 1 章,2006 版第1 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2006 版第2 章); 修改了术语与定义(见第 3 章,2006 版第3 章); 修改了一般规定(见第 4 章,2006版第 4 章); 修改了检测周期(见第 5 章,2006版 6.1.1); 增加了检测项目及重要程度分类(见第 6 章); 删除了防雷装置验收(2006 版第5 章); 修改了检测要求和方法(见第 7 章,2006 版第6 章); 增加了检测作业要求(见第 8 章); 增加了检测结果评定规则(见第 9章);
4、 增加了原始记录(见第 10 章); 修改了检测报告(见第 11 章,2006版第 7 章); 删除了附录 E(2006 版附录 E); 修改了附录次序; 修改了附录 A 中A.10.2(见附录 A中 A.10 .2,2006 版附录F中 F.10.2); 修改了附录 B(见附录 B,2006 版附录B); 修改了附录 E 中表E.1(见附录 E 中表 E.1,2006 版附录D 中表 D.1)。 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华茂防雷装置检测中心、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福建省泉州市气象 局、宁德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河章、吴健、李宏图、
5、郑松、王艳金、陈骥、程斌、应达、李萍、林鹏、 王辉煌、陈宇生、王强、潘文秀、丁剑、刘建伟、黄月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 7152006。 DB35/T 7152018 1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的一般规定、检测周期、检测项目及重要程度分类、检测要 求和方法、检测作业要求、检测结果评定规则、原始记录及检测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6、于本文件。 GB/T 16927.2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2部分:测量系统 GB/T 17949.1 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601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SJ/T 10796 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雷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 按照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
7、行的检查、 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全 过程。 3.2 分项 branch item 组成防雷设施、防雷系统或使用性能、功能单一的涉及防雷安全的项目。 3.3 子项 sub item 每个分项中具体的要求项目。 3.4 错判概率 probabil ity of commission 合格批被判为不合格批的概率,即合格批被拒收的概率。 DB35/T 7152018 2 3.5 漏判概率 probabilit y of omission 不合格批被判为合格批的概率,即不合格批被误收的概率。 4 一般规定 4.1 检测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计量法规的规定,部分检测仪器要求见附录 A。 4.2 检测中采用
8、的测试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接地电阻测试方法常用三极法和接地电阻表法,见附录 B; 电涌保护器测试,见附录 C; 土壤电阻率测试,见附录 D; 防静电活动地板的泄漏电阻值测量,按 SJ/T 10796 的规定。 4.3 接地电阻值的确定按附录 E 的要求。 5 检测周期 5.1 检测分为首次检测和定期检测,具体如下: a) 首次检测分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和投入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 置的第一次检测。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应对其结构、布置、 形状、材料规格、尺寸、连接方法和电气性能进行分阶段检测。投入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 第一次检测应按设计文件
9、要求进行检测。 b) 定期检测是按第 5.2 条规定的周期进行的检测。 5.2 具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间隔时间为 6个月,其他建(构)筑物防 雷装置检测间隔时间为 12 个月。 6 检测项目及重要程度分类 6.1 检测项目包含以下分项: a)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b) 接闪器; c) 引下线; d) 接地装置; e) 防雷区的划分; f) 雷电电磁脉冲屏蔽; g) 等电位连接; h) 电涌保护器(SPD)。 6.2 各分项由若干子项组成,子项的划分按表 1 中的规定。 DB35/T 7152018 3 表1 子项的划分 分 项 子 项 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防雷分类
10、接闪器布置 滚球半径 保护范围 网格尺寸 材料规格 电气连接 焊接工艺 固定支架 弯曲夹角 伸缩沉降带缝 线路附着情况 周围环境 防侧击雷保护措施 树木净距 烟囱 接闪器 接地电阻值 引下线布置 金属屋面引下线布置 独立接闪杆的杆塔、架空接闪线和架空接闪网引下线布置 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引下线布置 平均间距 材料规格 电气连接 焊接工艺 连接工艺 固定支架 附着线路情况 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 断接卡 近地保护措施 防接触电压 引下线 接地电阻值 DB35/T 7152018 4 表1 子项的划分 (续) 分 项 子 项 共用接地系统 自然接地体材料规格 自然接地体焊接 人工接地体
11、材料规格、埋设深度和间距 人工接地体焊接 连接板 导体外引 接地电阻值 土壤电阻率 防跨步电压 地中安全距离 接地装置 空气中安全距离 防雷区的划分 防雷区的划分 大尺寸金属件 屏蔽电缆 金属管道、格栅 材料规格 屏蔽效能 雷电电磁脉冲屏蔽 接地电阻值 大尺寸金属物 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 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等 总等位连接带 低压配电线路 架空金属管道 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 LPZO区与LPZ1 区界面处外来导电物 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 电子设备 等电位连接 接地电阻值 供电系统 电源SPD 电信和信号网络SPD 连接导体 外观 电涌保护器 状态指示器 DB35/T 715201
12、8 5 表1 子项的划分 (续) 分 项 子 项 压敏电压 泄漏电流 绝缘电阻 级间距离 后备保护装置 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埋地金属管道和具有阴极保护的埋地金属管道 电涌保护器 接地电阻值 6.3 子项根据其在防雷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分为 A、B类,具体规定如下: 对防雷装置中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应划 A 类; 除 A 类以外的项目应划为 B 类。 7 检测要求和方法 7.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应按 GB 50057 2010 中第3 章、第4.5.1 条、第4.5.2条及GB/T 21431 2015 附录 A 的规定确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重要程度应划为 A类。 7.2 接闪器检
13、测的技术要求、检测数量、检测方法和重要程度划分见表 2。 表2 接闪器的检测 子 项 技术要求 检测数量 检测方法 重要 程度 接闪器布置 布置接闪器时, 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接 闪杆、接闪带、接闪网,并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第 4.2.4、4.3.1、 4.4.1、5.2.75.2.12条的规定。 每个建筑物计 1 个测点,全数检 查。 检测时, 应观察检查接闪器类型及其 组合方式。 A 滚球半径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滚球半径应按 GB 500572010中表5.2.12 的规定。 每次测量计算 防雷类别计1个 测点,全数检 查。 检测时, 根据本标准第7.1条的规定 确定建
14、筑物防雷类别选取接闪器的 滚球半径。 A 保护范围 屋面设施应处于直击雷保护范围内, 并应 符合 GB 500572010 中第 4.5.7 条的规 定。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 与被保护建筑物、放散管、呼吸阀、排风 管等管口外的空间应处于接闪器保护范 围内,并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第 4.2.1条第2款的规定。 每次测量计算 保护范围计1个 测点,全数检 查。 检测时, 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 测量接闪器的高度和屋面设施的尺 寸,并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 计算其保护范围。 A DB35/T 7152018 6 表 2 接闪器的检测 (续) 子 项 技术要求 检测
15、数量 检测方法 重要 程度 网格尺寸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格尺寸应 按 GB 500572010 中表 5.2.12 的规定。 按接闪器所处的不 同高度平面,每个 平面计 1 个测点, 全数检查。 检测时,暗敷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明 敷应用卷尺测量网格尺寸。 A 材料规格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按 GB 500572010 中第 5.2 条的规 定。 按接闪器所处的不 同高度平面,每个 平面计 1 个测点, 全数检查。 检测时,观察检查接闪器的材料,应用 游标卡尺测量接闪器的直径、宽度和厚 度。 A 电气连接 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必 须与建筑物栏杆、旗杆、吊车梁、 管道、 设备、 太阳能热水
16、器、 门窗、 幕墙支架等外露金属物进行等电 位连接。 每个等电位连接的 外露金属物计 1 个 测点,全数检查。 检查接闪器与大尺寸金属物体的电气连 接情况,其间直流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其过渡 电阻值不应大于0.03 。 A 焊接工艺 接闪带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 方法应按 GB 506012010 中表 4.1.2的规定。 每处焊缝计 1 个测 点,实际连接数量 在100处以下的者, 抽检20处(每种连 接情况都应抽检) ; 实际连接数量超过 100处的, 按实际连 接总数的10%抽检, 但抽样总数不得少 于20处。 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检查焊接 时的搭接长
17、度及焊接方法,焊接固定的 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 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 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截面是否 锈蚀1/3以上。 B 固定支架 固定支架设置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第 5.2.6 条的 规定。 每个固定支架计 1 个测点,按固定支 架总数20%抽检, 但 不少于10个,少于 10个全数检查。 检查接闪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架 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并应用卷尺测 量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和高度,应用拉 力计测试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 N的垂 直拉力。 B 弯曲夹角 接闪带在转角处应按建筑物造型 弯曲其夹角不应大于 90,弯曲 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
18、的 10 倍、 扁钢宽度的6 倍。 每处转角计 1 个测 点,按转角处总数 20%抽检,但不少于 10只, 少于10 只全 数检查。 观察检查接闪带在转角处的弯曲夹角, 测量弯曲半径。 B 伸缩沉降带 缝 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带缝 处, 应将接闪带向侧面弯曲成半径 为100 mm弧度。 接闪带每通过 1 次 伸缩沉降带缝处计 1 个测点,全数检 查。 观察检查接闪带在伸缩沉降带缝处的弯 曲情况,测量弯曲半径。 B DB35/T 7152018 7 表 2 接闪器的检测 (续) 子项 技术要求 检测数量 检测方法 重要 程度 线路附着情 况 接闪器上应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按接闪器所 处的
19、不同高 度平面,每 个平面计 1 个测点,全 数检查。 观察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 线路。 A 周围环境 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或防 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 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 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 隐患。除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外,其他建筑 物不应利用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接闪 带。 每个建筑物 计1个测点, 全数检查。 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检查, 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 隐患。 A 防侧击雷保 护措施 建筑物的防侧击雷保护措施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第 4.2.4 条第 7 款、 第4.3.9条和第4.4.
20、8条的规定。 每次计算判 断计1个测 点,全数检 查。 检测时,根据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滚球 半径和高度,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防侧击 雷保护措施。 B 树木净距 当树木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保护 范围外时, 应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与树 木间的净距,其净距应大于5 m。 每次距离测 量计1个测 点,全数检 查。 检测时,应用卷尺测量第一类防雷建筑 物与树木的距离。 B 烟囱 烟囱接闪器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第 4.4.9条的规定。 每个烟囱计 1个测点, 全 数检查。 检测时,应观察检查烟囱类型,观察检 查是否根据烟囱类型设置接闪器。 B 接地电阻值 接闪器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
21、值 应符合GB 500572010中第4章的要求。 其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 GB/T 214312015中表3。 按接闪器所 处的不同高 度平面,每 个平面计 1 个测点,全 数检查。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 极法和接地电阻表法,其测得的值为工 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 时,应按GB 500572010中附录C的规 定进行换算或使用专用仪器测量。 每次接地电阻测量宜固定在同一位置, 采用同一型号仪器,采用同一种方法测 量。测量中的常见问题处理方法见 GB/T 214312015中附录E。 A DB35/T 7152018 8 7.3 引下线检测的技术要求、检测
22、数量、检测方法和重要程度划分见表 3。 表3 引下线的检测 子 项 技术要求 检测数量 检测方法 重要 程度 引下线布置 引下线的布置一般采用明敷、 暗敷或利用 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他金属构件敷设。 专 设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 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 不应少于2根。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 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 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每个建筑物 计1个测点, 全数检查。 检测时,暗敷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明 敷应观察其布置方式及数量。 A 金属屋面 引下线布置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时, 金属屋 面周边每隔 18 m24 m 应采用引下线接 地一次。
23、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 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 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 m24 m采用引下 线接地一次。 每个建筑物 计1个测点, 全数检查。 检测时,暗敷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明 敷应观察其布置方式及数量。 B 独立接闪杆 的杆塔、架空 接闪线和架 空接闪网 引下线布置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接闪杆的杆塔、 架空接闪线的端部和架空接闪网的各支 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 或有焊接、 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 支柱, 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每个杆塔或 支柱计1个 测点,全数 检查。 检测时,暗敷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明 敷应观察其布置方式及数量。 B 砖烟囱、钢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5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 715 2018 防雷 装置 检测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