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T 1171-2019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pdf
《DB35 T 1171-2019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 T 1171-2019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7.120.30 B 5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1712019 代替DB35/T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 germplasm of Epinephelus coioides 2019 - 12 - 19 发布 2020 - 03 - 19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171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学名与分类 . . 1 5 分布与生态习性 . . 2 6 形态特征 . . 2 7 生长与繁殖特性 . . 4 8 遗传
2、学特性 . . 4 9 检验方法 . . 6 10 判定规则 . . 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斜带石斑鱼中期分裂相及组型图 . 8 DB35/T 1171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5/T 11712011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与D B35/T 1171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分类地位根据近年来的石斑鱼分类研究最 新成果,将石斑鱼类由亚科提升到科(见4.3,2011 年版4.2); 在外部形态中增加了斜带石斑鱼鲜活和冰鲜状态下的照片比较(见6.1); 删除了生化遗传特征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相关内容(2011年版8.2
3、和8.3); 增加了DNA条形码标准基因COI和核基因RYR3的序列信息(见8.2)。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少雄、陈何东、肖佳媚、吴昊昊、戴燕彬、曾凡荣、陈艳翠、尤颖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 11712011。 DB35/T 11712019 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Hamilton,1822)的学名与分类、分布与生态 习性、形态特征、生长与繁殖特性、遗传学特性、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4、 本标准适用于斜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588 渔业基本术语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 18654.4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 18654.14 养殖鱼 类种质检验 第14部分:DN
5、A含量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GB/T 858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性反转 sex-reversal 有功能的雌性斜带石斑鱼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雄性斜带石斑鱼的现象。 注: 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 4 学名与分类 4.1 学名 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Hamilton,1822)。 4.2 俗名 青斑。 4.3 分类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石斑鱼科 (Epinephelidae),石斑鱼属( Epin
6、ephelus)。 DB35/T 11712019 2 5 分布与生态习性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海域,在中国沿海分布于台湾海峡及 南海海域。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栖息地底质类型为岩礁及河口泥沙质底。 其长期生存耐受温度范围为16 39 , 适温范围为23 33 , 耐受盐度范围在1141之间。 肉食性鱼类。 6 形态特征 6.1 外部形态 体延长,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突;眼小,眼径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 齿细尖,下颌齿23列;鳃耙数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渐减少;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 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
7、连,无缺刻;腹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胸鳍、尾鳍 圆形。 头部及背部棕褐色,腹部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不大于瞳孔的橙红色或红褐色小点,斑 点随生长而相对变小,头部腹面无斑点;斜带石斑鱼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行并在腹侧分叉 的暗横带,第一条横带位于背鳍硬棘部分的前方,最后一条横带在尾柄上;在鲜活状态下,斜带石斑鱼 体侧的点和横带较为清晰(如图1所示);但在冰鲜状态下斑点和横带会逐渐褪色(如图2所示)。 图1 斜带石斑鱼(鲜活) DB35/T 11712019 3 图2 斜带石斑鱼(冰鲜) 6.2 可数性状 6.2.1 背鳍鳍式 D.-1416。 6.2.2 臀鳍鳍式 A.-78。 6
8、.2.3 胸鳍 P.1921。 6.2.4 腹鳍 V.I-5。 6.2.5 尾鳍条数 C.21。 6.2.6 侧线鳞数 5865。 6.2.7 鳃耙数 左侧第一鳃弓外鳃耙数:810+1417。 6.3 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的2.93.7倍;体高为体宽的1.42.0倍;体长为头长的2.32.6倍;头长为眼径的 5.06.2倍;上颌长为吻长的1.81.9倍,为眼径的2.13.2倍;最大全长114 cm。 DB35/T 11712019 4 6.4 内部构造特征 6.4.1 鳔 鳔无鳔管,1室。 6.4.2 幽门盲囊数 自基部计算4050个,其中410个具有分支。 6.4.3 脊椎骨总数 2324枚
9、,其中躯椎1011枚,尾椎13枚。 7 生长与繁殖特性 7.1 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斜带石斑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见式(1): W=0.018 6L 3.104 7 R 2 =0.981 5. (1) 式中: W体重,单位为克(g); L 体长,单位为厘米(cm)。 7.2 年龄鉴定 斜带石斑鱼年龄鉴定采用钙化组织分析法,利用矢耳石生长轮纹鉴定年龄。 7.3 繁殖特性 7.3.1 性成熟年龄 斜带石斑鱼具有性反转现象,初次性成熟时为雌性,5龄以上雌鱼开始具有性反转能力。最小性成 熟年龄雌鱼3龄、雄鱼5龄。 7.3.2 产卵 周年产卵,卵盛期1月中旬至7月下旬。适宜产卵水温25 31 ,多批次产卵。
10、怀卵量随个体增 大而增多,85300万粒/尾。卵径(0.780.16)mm,浮性卵。 8 遗传学特性 8.1 细胞遗传学特性 8.1.1 染色体数 2n=48。 8.1.2 核型公式 2n=2sm+46t;NF=50。 中期分裂相及组型参见附录A。 DB35/T 11712019 5 8.2 分子遗传学特征 8.2.1 DNA 条形码靶基因 以线粒体基因COI和ND2及核基因RYR3作为斜带石斑鱼DNA条形码靶基因。 8.2.2 COI 基因 DNA 条形码 斜带石斑鱼COI条形码基因共654 bp,种内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小于1%。与近缘种点 带石斑鱼 ( E.malabaricus)最小遗传
11、距离为3%。斜带石斑鱼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如下: 1 CTTTATCTTGTATTTGGTGCCTGAGCGGGAATAGTAGGAACAGCCCTTAGCCTACTAATT 60 61 CGAGCTGAGCTAAGCCAGCCGGGAGCTCTACTAGGCGACGACCAGATCTATAATGTAATT 120 121 GTTACAGCACATGCTTTTGTAATAATCTTTTTTATAGTAATACCAATTATGATTGGTGGC 180 181 TTTGGAAACTGACTTATTCCACTTATAATCGGTGCCCCAGACATAGCATTCCCTCGAATG 24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5 1171-2019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171 2019 石斑鱼 种质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