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5529-2010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pdf
《GB T 25529-2010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5529-2010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pdf(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40 A 75 遣军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5529-2010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Geographic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rules 2010-12-01发布2011-03-01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25529-2010 目次前言.皿引言.凹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分类与编码原则25 地理要素类型分类.5.1 分类要求5.2 分类体系35.3 门类和亚门类35.4 大类和中类.4 5. 5 小类6 地理要素编码规则7
2、 代码的使用与扩充、细分原则7.1 代码的使用.7.2 要素类及其代码的扩充、细分规则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理要素类高位分类与代码附录B(资料性附录)要素实例及要素属性分类编码规则与范例参考文献24I GB/T 25529-2010 目。吕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3、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澜、曹彦荣、何建邦、李莉、杜道生、祁国燕、苏山舞、李浩JlI、李超岭、李景朝、刘修国、吕建军、刘福江、余国宏、马立广、王占宏、李军。阳山GB/T 25529-2010 引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是地理信息共享的基础标准之一,是通过对多源地理要素及其属性进行统一分类组织和编码,支持跨部门、跨领域、多源、多时相、多尺度地理信息整合与管理的基础性标准。本标准面向我国现有地理信息系统,从多源地理信息空间集成共享和信息持续更新的需求出发,基于既实现多源地理信息整合所需要的信息统一分类编码,又维持整合后的信息分类编码方案能够与原有信息系统的数据分类编码保持一致的
4、原则,规定了地理要素与属性信息的分类与编码规则。从满足地理信息空间整合的基本需求出发,本标准重点对于地理要素类型的分类和编码规则及其扩充方法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且通过规范性附录(附录A)规定了地理要素类型的高位分类(门类、亚门类、大类和中类)与代码。通过资料性附录(附录B)对地理要素实例和属性的分类编码规则进行说明,并提供了范例。N G/T 25529-2010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以及地理要素类的高位分类与代码。本标准适用于对多源地理信息进行统一分类组织和编码。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
5、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409-2009 地理格网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3.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地理信息geographic information 与地球上的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现象的信息,又称地理空间信息(geo-spatialinformation)。ISO 19101 :2002J 要素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注:要素可以类型或实例的形式出现。当仅表达一种含义时,应使用要素类型或要素实例。ISO 19101 :2
6、002J 地理要素geographic feature 与地球上位置相关的现实世界现象的表达。ISO 19125-2: 2004J 要素实例feature instances 具有地理空间位置的单个地理对象,是地理要素的一个具体单元,也是对应要素类型的最小组成单元,且可以用特定的图式符号表达。例如京九铁路就是一个要素实例,属于铁路要素类中的一个具体要素单元。3.5 要素类型feature types 具有同类特征的现实世界地理对象的类型,即具有同类属性和相同几何特征的要素实例的集合。一个确定的要素类型是所有组成该要素类型实例的元类,简称要素类。1 GB/T 25529-2010 3.6 要素属
7、性feature attributes 要素的特征。注1:要京的属性包括名称、数据类型及与其相关的值域。某个要素实例的要素属性也具有一个来自于其值域的属性值。注2.在要素目录中,要素属性可以包括一个值域,但并不指定要素实例的属性值。ISO 19101: 2002J 3. 7 要素目录feature catalogues 包含对一组或多组地理数据的要素类型、要素属性、要素关联以及可执行的要素操作的定义和描述的目录。Iso 19110:2005J 3.8 线分类法methods of Iinear classification 将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
8、为若干类目。同一分支的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3.9 3. 10 3. 11 GB/T 10113-2003J 上位类category in higher level 在线分类体系中,一个类目相对于由它直接划分出来的F一级类目而言,称为上位类。GB/T 10113- -2003J 下位类catcgory in lower level 在线分类体系中,由t位类直接划分出来的F一级类H。GB/T 10113-2003J 同位类category in same level 在线分类体系中,处于同一级别的类u之问称为同位类。例如J1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来的若干下一级类目
9、之间称为同位类。GB/T 10113-2003J 4 分类与编码原则2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应遵循如下原则:a) 科学性原则:分类与编码规则应符合现实世界地理信息的基本组织规则。信息分类视角选择应在满足多源地理信息整合的需要的同时,充分兼顾各领域传统信息的分类体系。同时信息分类体系内容应涵盖各层次、各领域的地理信息;编码规则的设计应覆盖各类地理要素及其属性,具有兼容性。b) 系统性原则:信息分类体系结构应正确反映地理要素与属性纵向、横向的体系结构。信息分类、分级的层次应清晰合理,对于分类对象的同级分类应采用相同的视角。c) 一致性原则:分类与编码规则的设计应满足地理要素与属性在同一地理信息系统中
10、具有唯一代码,其中地理要素实例的代码应与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保持一致。应实现在信息编码和代码扩充、增删时,地理要素与其原有属性之间对应关系的稳定性和与原有信息概念和语义的一致性。d) 可扩展性原则:地理要素类型的编码强调高位统-,低位留有充足扩充余地。e) 适用性原则:能最大限度兼容原有数据分类体系,能方便地用于多源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交换。GB/T 25529-2010 5 地理要素类型分类5.1 分类要求要素类型分类应满足以下要求:a) 由某一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的总范围应与该上位类的范围相同;b) 当某一个上位类划分成若干个下位类时,应选择同一种划分视角;c) 同位类类目之间不交叉、不重
11、复,并只对应于一个上位类;d) 分类应从高位向低位依次进行,不应有跳跃。5.2 分类体系采用线分类法将要素类型分为门类、亚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五个层次,并规定了门类、亚门类、大类、中类的分类名称,小类宜根据应用需求进行细分和命名。5.3 门类和亚门类地理要素类的门类是根据地理信息的来源和使用的普遍性划分为三类,即基础要素类、专业要素类和综合要素类;然后将3个门类进一步细分为16个亚门类(见表1)。基础要素类应具有以下特点:a) 覆盖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地理要素,其属性信息的内涵具有普适性;b) 其他领域信息空间整合应用的基本地理信息。基础要素类分为以下6个亚门类:一一基础地理要素:各领域地理要素
12、空间定位基准和基本地理要素;一一基础地质要素:反映地壳物质和结构特征的基本地质要素;一一一土地与房产宗地要素:代表土地与房屋基本权属特征的要素;基础覆被要素:反映地表覆被情况的基本要素;海洋基础地理要素:海洋定位基准和海洋基本地理要素;遥感遥测要素:对地观测的要素。专业要素类是信息来源与应用以专业领域为主的地理要素。按应用领域分为6个亚门类:自然资源要素、环境与生态要素、灾害与灾难要素、经济与社会要素、基础设施要素、其他专业与专题要素。由基础要素类和专业要素类的属性数据综合处理形成的综合性地理要素类型及其他派生的要素类型归入综合类要素类型。综合要素类按其主要应用领域分为4个亚门类:综合自然地理
13、要素、综合人文地理要素、综合对地观测地理要素和其他综合地理要素。门类和亚门类的名称以及包含大类的个数如表1所示。表1地理要素类的门类、亚门类体系及其包含大类的个数一览表门类名称亚门类名称大类数基础地理要素9 基础地质要素8 土地与房产宗地要素2 基础要素类基础瞿被要素4 海洋基础地理要素6 遥感遥测要素4 3 GB/T 25529-2010 门类名称专业要素类综合要索类合计数5.4 大类和中类5.4.1 分类概况表1(续)亚门类名称大类数自然资源要东9 环境与生态要东7 灾害与灾难要东9 经济与社会要索8 基础设施要素6 其他专业与专题要索1 综合自然地理要索1 综合人文地理要索1 综合对地观
14、测地理要索I 其他综合地理要素1 16 77 地理要素类的大类和中类的分类采用线分类方法,在3个门类、16个亚门类的基础上,共划分为77个大类。其中基础要京类33个,专业要素类40个,综合要素类4个。在大类的基础上,按线分类进一步划分和命名了465个中类。其中基础要素类187个,专业要素类272个,综合要素类6个。上述地理要素类门类、亚门类、大类和中类的名称及其结构见附录A。5.4.2 基础要素类的大类和中类分类规则基础地理要素亚门类的大类和中类引用GB/T13923-2006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类方案,按要素的性质分类;同时根据地理信息整合的需要,扩充了少数中类,共划分为9大类53个中类。主要扩
15、充内容如下:a) 在定位基础大类中增加地理格网中类和其他定位基础中类,其中地理格网中类以下的小类内容引用GBjT12409-2009; b) 在管线大类中增加其他管线中类Fc) 在地貌大类中增加其他地貌中类。基础地质要素亚门类的大类按照基础地质要素的性质和调查手段组织为8个大类,然后按照要素性质进行中类分类。土地与房产宗地要素亚门类的大类按管理对象分为土地宗地、房产宗地2个大类。基础覆被要素亚门类的大类和中类按照覆盖要素的性质组织,共分为4个大类。海洋基础地理要素亚门类的大类和中类的分类综合参考了GB12319-1998、GB15702-1995 和GJB1839A-2002的内容,按GBjT
16、13923-2006的大类组织方式,将海洋基础地理要素按其性质组织为6个大类。遥感遥测要素亚门类的大类和中类的分类按照空间信息采集的渠道和性质分类,共分为4个大类。4 GB/T 25529-2010 5.4.3 专业要素类的大类和中类分类规则在门类和亚门类的基础上,专业要素类的大类和中类按两个层次组织。首先从目前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的行业或领域出发组织大类的分类和编码;然后根据目前各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普遍采用的管理视角,从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的业务流组织中类的分类编码,各个专业要素类亚门类的大类和中类分类视角如下:自然资源要素亚门类,主要按资源类型组织大类。然后根据目前大多数自然资源数据库
17、建设的组织方式,采用基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管理信息流程的视角,按资源特性、资源调查、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管理与统计、资源评价与规划、资源保护与治理的思路组织中类要素。共分为土地、水、矿产、能源、森林、草地/草原、海洋、气候、其他9个大类。环境与生态要素亚门类,主要按环境和生态两大领域组织大类。然后根据目前环境与生态类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式,采用环境与生态监管流程的视角,按环境与生态的特征与区划、监测与管理、评价与规划、保护与治理的思路组织要素中类。共分为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监管与环境保护、地质环境、湿地、野生动植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生态系统7个大类。灾害与灾难要素亚门类,按灾种组织要素大类;然后根
18、据目前灾害与灾难主要按事件组织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采用灾害与灾难信息流的视角,按灾害的背景、平时的监测预报、灾害发生后灾区范围、灾情监测评价与应急反应、灾损评估与重建规划、防治的规划与预案的视角组织中类。共分为洪涝、干旱、气象/海洋、地震、地质灾害、森林与草原火灾、生物灾害与生物入侵、人为灾难、其他灾害9个大类。经济与社会要素亚门类,由于其公共的主要要素类来自基础地理亚门类的行政区划,因此按经济社会要素的性质组织大类,划分为经济区划、人口与社会管理区划、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管理、文化遗产、公共安全和其他8个大类。基础设施要素亚门类,主要按基础设施的类型组织大类,按基础设
19、施建设、运行和规划组织中类,共分为交通、邮电通信、能源、水利、广播电视、其他6个大类。其他专业与专题要素亚门类是为专业或专题要素的扩充进行的技术处理,不再细分大类。5.4.4 综合要素类的大类和中类分类规则综合要素类的要素大类按其要素的主要对象类型分为4个亚门类: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人文地理要素、综合对地观测地理要素和其他综合地理要素。对其大类延续亚门类分类不在细分,仅对综合对地观测地理要素按与影像组合的地理要素性质进行大类的分类。5.5 小类地理要素类的小类由各个领域应用根据以下规则自行细分。细分规则如下:a) 小类的内涵必须在其上位类(中类)的范畴内;b) 各个专业在设计小类时,要保持视
20、角的一致性,即同一级分类应保持相同的视角。6 地理要素编码规则地理要素类的代码采用10位定长数字码,不足10位用0补齐。代码结构如表2所示,门类、亚门类、大类各1位,中类2位,小类5位,按它们的从属关系顺序编码。本标准附录A规定了要素类高位的分类名称和代码,即要素类的门类、亚门类、大类和中类的名称与代码;后5位宜由各领域应用根据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需要决定。5 GB/T 25529-2010 表2地理要素类的代码结构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第6位|第7位|第8位|第9位|第10门类亚门类大类中类小类注:由于本代码的中类代码为2位,较所引用的GB/T13923-2006的中类多1位。为此对于
21、基础地理要索亚门类的中类在编码时引用GB/T13923-2006中类,并在所引用的中类码前补0。要素实例的分类和编码引用各领域现有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由应用系统定义编码规则及其各个要素实例的代码。要素属性编码采用定义该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与行业(专业/专题)属性编码结合的组配编码结构,即采用定义要素属性时所对应的要素类型代码与行业(专业/专题)属性代码组合编码的方法,前者称为要素属性的主码,后者称为要素属性的辅码。主码在前,辅码在后。主码采用1刊O位定长数字码,不足10位用句O类型和属性特征的域值/值域遵循行业(专业/专题)属性的编码规则。在进行跨领域信息整合和应
22、用系统开发时,也可根据多专业综合应用集成的需要和具体应用目标对要素属性进行重新分类编码。要素属性的代码结构如表3所示。表3地理要素属性类型代码结构表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5位第6、7、8、9、10位要素门类要京亚门类要素大类要家中类要豆豆-小类辅码:不定长代码,采用行业(专业或主码(定义要东属性时所对应的要举类代码)专题剧性代码10位要素实例及要素属性分类编码规则与范例见附录B。7 代码的使用与扩充、细分原则7.1 代码的使用a) 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时,宜按照本标准的分类与编码规则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系统和编码体系;并宜按照要素类代码的分类体系组织要素目录。b) 在进行多源地理信息整合时,应按
23、照本标准的分类对参与整合的信息进行统一组织,包括采用本标准附录A提供的分类代码对要素类及其属性进行重组;采用本标准的编码规则实现整合后产生的数据系统应实现地理要素类、地理要素实体、要素属性代码的唯一性,以及地理要素与属性之间对应关系与相关信息系统一致。7.2 要素类及其代码的扩充、细分规则6 a) 要素类的门类、亚门类、大类和附录A中已经列出的中类的名称与代码不应扩充;中类和小类可以扩充;并可以在中类下进一步细分小类,但码位长度不能扩充。b) 细分后的小类应当归入相应的中类,且具有向上递归的唯一性。c) 扩充后的要素类的代码应具有唯一性,不得与已有代码重复。GB/T 25529-2010 附录
24、A(规范性附录地理要素类高位分类与代码表A.l地理要素类高位分类与代码要素门门类要素亚门亚门类要京大类、中类名称大类中备注类名称代码类名称代码类代码定位基础11100 GB/T 13923-2006中的大类测量控制点11101 GB/T 13923一2006中的中类数学基础11102 地理格网11103 新增中类,引用GB/T12409-2009 其他定位基础11199 新增中类,保证分类覆盖全面水系11200 GB/T 13923-2006中的大类河流11201 沟渠11202 湖泊11203 水库11204 GB/T 13923-2006中的中类海洋要素11205 其他水系要素11206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5529 2010 地理信息 分类 编码 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