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10及答案解析.doc
《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1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10及答案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10 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听力理解(总题数:0,分数:0.00)二、第一部分(总题数:3,分数:40.00)(分数:12.00)A.达到本科毕业论文水平B.要创新,不能重复前人C.题目要尽可能复杂高深D.关注社会热点,严谨求证A.物理B.机器人C.生物学D.食品安全A.参赛者越来越多B.更注重从兴趣出发C.更多是为了升学考试加分D.因为升学压力,参赛者热情减退(分数:12.00)A.豪爽B.温和C.坚强D.粗犷A.天性如此B.生活艰苦C.不甘于平淡D.家中没有依靠A.挪威B.冰岛C.芬兰D.丹麦(分数:16.00)A.课程难度太
2、大B.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C.物理课老师教得不太好D.适应不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A.风趣幽默B.轻松愉快C.内容翔实D.喜欢讲笑话A.完成规定的工作量B.跟学生更好地交流C.心里有底,信手拈来D.给学生讲更多的内容A.课程内容B.未来发展C.其他课程D.包括 A 和 B三、第二部分(总题数:6,分数:60.00)(分数:9.00)_(分数:12.00)_(分数:9.00)_(分数:9.00)_(分数:9.00)_(分数:12.00)_四、阅读理解(总题数:9,分数:100.00)前几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中,感染者有的病情严重,有的仅出现轻微症状。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研究报告
3、说,人体内一个基因的“版本”不同影响了人们抵抗流感的能力。 根据这份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上的报告,这个基因名为 IFITM3,它会指导合成与它同名的蛋白质。最开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蛋白质能在试管中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于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发现,那些这一基因被技术性剔除的实验鼠,由于缺少相关蛋白质,即使只感染低致病性的流感病毒,也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但如果重新引入这个基因,则症状会随之减轻。 研究人员分析了人类所携带的这个基因后发现,人体的这个基因存在两个版本。本次研究报告作者之一、英国桑格研究所的薛雅丽博士说,虽然两个版本的基因只有一处小小的不同,但它们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在功能上却大不
4、相同,其结果就是感染同样的流感病毒,有的人病情会特别严重,有的人却只有轻微症状。 对流感患者的分析也显示,无论是甲型 H1N1 流感,还是普通的季节性流感,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往往都携带了对病毒抵抗力较弱的那个基因版本。 薛雅丽说,这项研究成果对防治流感来说有重要意义,如果再出现大规模流感疫情,医疗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预先筛查出那些对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有针对性地注射疫苗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降低死亡率。此外,从长远看,这项研究结果也有助开发新的流感药物和治疗手段。(分数:10.00)(1).在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分数:2.50)A.感染者人数众多B.感
5、染者病情很严重C.感染者病情很轻微D.感染者抵抗流感的能力不同(2).研究者对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中出现的现象做出了怎样的解释?(分数:2.50)A.人体内的基因不同B.流感病毒强弱不同C.不同的流感治疗方法不同D.人体内一个基因的版本不同(3).针对这种现象,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不包括哪一项?(分数:2.50)A.动物实验研究B.对病毒的研究C.对患者的研究D.对基因的研究(4).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分数:2.50)A.IFITM3 基因的作用B.人们抵抗流感的能力C.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D.基因差异影响抗流感能力一般认为,全球地震有活跃期,也有平静期。在上个世纪
6、70 年代以前,每个地震的活跃期延续 3 至 4 年,它们之间就是地震活动的平静期,通常为 3 到 5 年,多的是 10 年。最近,中外学者纷纷发表言论称地球已经进入新一轮地震频发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根据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的数据,通过数学、物理模型的模拟计算,认为从 2004 年印尼海啸开始,到 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前,俄罗斯科学家也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该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他们发明的“M8S 计算法”可以对地震进行中期(几
7、年内)预测。俄罗斯科学家推测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 5 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专家还发现,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周期的末期地震的活动会加强。例如,20 世纪所有 4 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 年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1957 年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 级地震,1960 年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现在,在他们所研究的半径 3000 公里范围内的 262 个周期中,有 124 个地震周期出现活动加强的征兆。 无独有偶,就在这则新闻发
8、布的前一个月,美国地质勘探局指出,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 99%。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 2038 年前不发生 6.7 级地震的几率只有 1%;同一期间,加州发生 7.5 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 46%,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这一预测是美国科学家根据他们设计的新模型做出的,新模型综合了地震学、地震地质情况和地球表面精确测量数据等各种信息,以预报发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地质学家甚至推算出,加州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南段。 如果说地球真的进入地震频发
9、期,那么汶川大地震可能就是其中一环,也许是 2004 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的某种能量上的转移和呼应。地震,让全球息息相关。(分数:10.00)(1).根据本文,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多次发生大地震是因为:(分数:2.50)A.地球进入地震平静期B.地球进入地震危险期C.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D.地球进入地震爆发期(2).根据本文,目前科学家可以对地震发生做出怎样的判断?(分数:2.50)A.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时期B.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地区C.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概率D.目前 ABC 三项都可以做到(3).根据本文,下列哪种说法正确?(分数:2.50)A.汶川地震是区域性的地球活动B.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都是有关
10、联性的C.美国科学家认为现在地球处于地震周期的末期D.俄罗斯科学家预测了世界 5 个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4).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分数:2.50)A.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B.地震让全球息息相关C.地震的平静期与活跃期D.俄罗斯与美国的地震研究年后备课休闲之余,偶尔翻阅了易中天先生的一篇博文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文中谈及易先生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阅后颇有同感。易先生在剖析教育问题时提到:“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此外还谈及“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
11、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没错。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就基础教育而言,学生总是满足于记忆和背诵知识、概念和定理,迷信传统与权威,在貌似快乐的表象下为应试而痛苦地学习。而我们的社会、家长和学校所关心的教育质量其实多数是指向孩子的成绩和分数。相信我们做家长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都不会怀疑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儿时的分数和成绩并不决定他们的未来。素质教育推行了那么多年,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虽已融入到教学当中,但成效并不明显。 问题何在?核心在于我们缺乏完整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导向。同时还忽略了这些理
12、论和制度如何为社会大众所认识、接受和认同。评价指标、方法和制度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教育主体功能的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都提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本身并没有错,依此在中小学基础教学当中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安排。问题是升学率的指标、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指标与方式、政府管理教育的配套政策导向以及家长、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思想迫使学校忽略或放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放弃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使素质教育成为口号或形同虚设;传授和记忆“知识”事实上已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本质功能。 以上分析结合
13、人的个体成长经历,我们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不应有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寻找和确定最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教育的主体内容或本质功能,并非只是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还应包括灵魂的塑造价值观、价值标准的养成与确立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知识的“掌握”可以靠死记硬背和日积月累,但价值标准的建立、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养成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现状如何改,怎样纠偏,我们拭目以待。(分数:12.50)(1).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数:
14、2.50)A.重知识而轻素质B.学生不会思考问题C.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D.学习成绩不能决定孩子们的未来(2).作者认为造成我国目前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分数:2.50)A.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B.缺乏素质教育的理念、方法、技术和实践C.家长、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思想,只看重学生成绩D.缺乏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方法、政策及大众认同(3).素质教育在我国实行的情况是:(分数:2.50)A.成效明显B.形同虚设C.很难推行D.深受欢迎(4).本文的结论告诉我们:(分数:2.50)A.教育应该有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B.教育的内容或功能就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C.掌握知识比培养能力和价值观需要更
15、长的时间D.教育过程中塑造灵魂和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5).这篇短文主要告诉我们:(分数:2.50)A.我国教育问题的根源B.易中天先生对教育的批评C.有关教师身份的两个比喻D.我国教育的问题是没有推行素质教育面食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饮食,面食的种类很多。我们现在所吃的各种面食是怎样发明的呢?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麦”字,但由于磨面的磨要晚到战国以后才发明,所以商周时代人们只能吃整粒的小麦,还没有用面粉做成的面食。 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饼”是古人对面食的总称,蒸的叫蒸饼,烤的叫烧饼,撒上芝麻的叫胡饼,下在汤里的叫汤饼。但是迄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的石磨,现在所发现年
16、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汉时期的。由于汉晋时期还没有掌握发酵的技术,因此,面食都是死面做的。死面饼很硬,难以咀嚼,需用汤汁泡软,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北京的卤烧。 馒头,据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泸水中有一猖神兴风作浪,需用49 颗人头祭祀。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如今,北方人将有馅儿的馒头叫“包子”,南方人仍然把有馅儿的叫作“白馒头”。 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那时,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扔到锅里去煮,故称之为“煮饼”。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
17、汤中,所以又叫“饦”,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初的刘伯温还记下了 8 种面条的制法。元明两代,面条兴盛不衰,成为大众喜欢的食品。 水饺,古时叫馄饨,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所著广雅一书中就提到馄饨这种食品。唐代,饺子称为“牢丸”。1968 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塔那北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唐代的墓葬,出土了一个木碗,碗里盛的饺子虽然已经干了,但是仍很完好,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这说明早在唐代,饺子就已经传到我国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了。(分数:10.00)(1).
18、现在发现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什么时候的?(分数:2.50)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唐宋时期(2).根据本文,西安的羊肉泡馍:(分数:2.50)A.难以下咽B.是用死面做的C.汉晋时期就出现了D.和北京卤烧吃法一样(3).根据本文,古代所谓的“馒头”就是今天的:(分数:2.50)A.馍馍B.包子C.蒸饼D.面条(4).本文主要谈的是:(分数:2.50)A.面食的起源B.面食的种类C.面食的制作D.面食的影响受广袤无际森林的启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把肉眼不可见的纳米线构建成纳米“树”,进而形成纳米“森林”来捕获太阳能,然后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来生产氢燃料。相关论文
19、发表在纳米尺度杂志上。 氢燃料在燃烧时不排放有害气体,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一直被视为汽车动力的终极清洁能源。但目前氢燃料的生产过程却并不清洁,无论是从合烃的化石燃料中制氢,还是电解水制氢,都离不开煤、石油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树能够最大限度地捕获太阳能的关键是它的垂直生长结构及其枝繁叶茂的形态。从空中看地球,平静的海面波光粼粼、光辉明亮,而森林则郁郁葱葱、深邃幽暗,这是因为垂直结构能够吸收太阳能,而平面结构则反射太阳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利用自然界非常丰富的硅和氧化锌制成纳米线,在三维纳米线阵列中模仿森林生长的形态结构,并利用光电化学过程来分解水,水的分解过程可以产生氢气和氧
20、气,提取氢气后可作为燃料。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是清洁能源,因此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是一种以清洁能源来生产清洁燃料的新方式。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纳米“树”电极浸没在水中,然后利用模拟的太阳光进行照射,并测量电量的输出。结果表明,这种垂直分支结构不仅能够捕获大量太阳能,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氢气产量。因为在平面结构,气泡必须很大才能浮出水面,而纳米“树”结构可以很快地提取非常小的氢气泡。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垂直分支结构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比平面结构大 40 万倍的表面积。 研究人员还有更为远大的目标,他们的眼睛盯上了人工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中,植物不仅吸收阳光,还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碳水化合
21、物供其自身生长。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能够模仿这一过程,利用纳米“森林”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12.50)(1).美国科学家发明纳米“树”的目的是:(分数:2.50)A.捕获太阳能B.模拟树的垂直结构C.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D.以清洁能源生产清洁能源(2).科学家模拟树的垂直结构是因为:(分数:2.50)A.森林郁郁葱葱、深邃幽暗B.树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C.树的平面结构能反射阳光D.树的垂直结构能最大限度吸收阳光(3).纳米“树”不仅捕获太阳能而且能:(分数:2.50)A.同时产生氧气B.提高氢气产量C.产生非常大的氢气泡D.产生非常小的氢气泡(4).研究人员下一步的目标是利用纳米“森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水平考试 MHK 1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