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卷.pdf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卷.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试卷 第卷(共 36 分)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饯别(jin) 晦涩(hu) 铁栅栏(zh) 浑身解数(xi) B 扒手(p) 吱声(z) 和稀泥(h) 步履蹒跚 (pn) C 畜养(x) 寒噤(jn) 露马脚 (lu) 扪心自问(mn) D 顺遂(su) 什锦(sh) 蒸馏水 (li) 兵不血刃(xu)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 项,和 hu 稀泥,C 项,扪 mn 心自问,D 项,顺遂 su。注意 B 项吱声(z)为方言词,C 项露马脚 (lu)也是一个容易读错的
2、字。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 “嚼舌头”易受方言影响判断不出错误。C 项中的三个多音字也有一定的迷惑性。试题难度中等。 【备考提示】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如“栅” 、 “解” ;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畜” ;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 、 “露” ;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吱”只有方言“吱声”中读 bng,记住 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 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如“
3、扪”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如果按题目的要求直接可以认定的答案应该是最有把握的答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 B 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 C 贻误 甬道 交谊舞 寥若晨星 D 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参考答案】C
4、【试题分析】 “膨胀”指物体的体积增大,泛指事物的扩大或增长,与水无关。 “捉迷藏”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难以捉摸,不是谜语,而是重点在于让人寻找。 “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望”指有声望,不是兴旺。 【高考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易错提醒】 “寥若晨星(稀少得如同清晨的星星) ”如果不明白短语的意思容易判断为对。 【备考提示】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
5、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 “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 49 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 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
6、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 项“模型”应该在引号外;C 项去掉冒号;D 项“科技下乡活动”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易错提醒】本题 A 项迷惑性较大,考查引号的基本用法;B 考查冒号和句子层次;C 项考查冒号的统辖范围,较为简单;D 项考查句子的内部层次中顿号与逗号的区别,注意“形式多样”与“内容独特”并列。 【备考提示】应该熟悉各种标点的基本用法,不能仅仅记住标点的常见错误。注意分析标点也要从分析句子内部关系入手。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7、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戚,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 82 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释怀” :抒发情怀。放心,无牵挂。文中应
8、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 。 “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最小的 82 岁,应用“耄耋” ,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 。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注意“古稀”实际上考查了古文化常识中的年龄称谓。 【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
9、词义范围的大小等。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辨析用法。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考查了古文化常识,应引起备考注意。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 5 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 11 级,地表能见度 0 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
10、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截至 5 月 9 日 17 时30 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 19.59 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 120 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 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 ;C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应改为“截至 5 月 9 日 17 时 30 分为止” ,或者“截止 5 月 9 日 17 时 30 分” ;D 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 ,或者将“下
11、”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 120 急救中心医护人员” ,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 【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易错提醒】B 项的容易判断为对,主要是过多依靠语感,没有习惯于对句子进行主干分析。 【备考提示】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 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
12、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同以往的病句题不同的是,出现了大量短句,意在改变学生做语病题单纯依赖语感的坏毛病,应引起备考的重视。 二、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
13、,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
14、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
15、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16、)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 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 “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
17、因此, “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 “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 “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D、 “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 “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 B、C 的错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7对于 “求知境界”
18、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 ,并高于“求知境界” 。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 “道德境界” “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 ,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
19、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
20、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这就是关注自我。D 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 “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
21、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三、 (12 分,每小题 3 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 1 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
22、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 2 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23、,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山东 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