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
《2011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1 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答题方式详见答题 纸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 试题卷 一(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肥硕(shu) 剽悍(bio) 心无旁骛(w) B黄晕(yn) 伛偻(y) 销声匿迹(n) C怂恿(sng) 苋菜(xin) 踉踉跄跄(cng) D砭骨(bin) 荫庇(yn) 尽态极妍(yn)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 分) A诀别 晦暗
2、 气充斗牛 苦心孤诣 B烦躁 藉贯 变幻多姿 相形见绌 C馈赠 饶恕 骇人听闻 穷困缭倒 D赃款 凌驾 无与伦比 诚惶诚恐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 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22-在进行旅游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 到一千年以前。 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 。 A优雅 追溯 一气呵成 B优雅 追述 一鼓作气 C幽雅 追述 一气呵成 D幽雅 追溯 一鼓作气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月初,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迎风招展,满枝嫩叶、翩翩起舞,仿佛在迎
3、候来自各方的早春游人。 B“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九十年。其问,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始终坚定不移,顺乎潮流。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中呢? 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6 页)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 莲”比作“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
4、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奥楚蔑洛夫对小狗态度的多次变化,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 分) 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
5、仲淹岳阳楼记) 7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3 分) 西晋文学家左思受张衡两京赋的启发,决定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嘲笑左思不自量力,说即使费力写成,也一定毫无价值。 ,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反复修改。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左思用行动证明: 。 8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 分) 千年运河,使杭州成为拥有“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近年来,随着运河综合保护措施的全面推进,拱宸桥西岸的大量历史遗迹得到保存。凭借众多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的传媒、动漫等文
6、化创意产业有了快速发展。 9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3 个字。(3 分) 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一直是个谜,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经考证,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一家修道院遗址是其原型的安息之地。意大利考古学家目前宣布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的骸骨。 考古学家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测定骨头年代,筛选出与 蒙娜丽莎原型去世时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还将提取骸骨的 DNA,将之与其子女们骸骨中提取的 DNA 进行对比。这样,将找到的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通过电脑整合出蒙娜丽莎原型的面部图像,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10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
7、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3分)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着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着你笑。这恰如: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点陷入人生的困境 ; , , 。 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6 页) 二(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8 题。 (一) 一棵小桃树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 “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
8、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 “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 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
9、,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
10、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
11、几次要掉下来了, 但它却没有掉下去, 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 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6 页) 11第 1 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 分) 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
12、,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1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4 分) 1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2 分) (二) 兰花的智慧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句,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 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杭州市 初中 毕业 升学考试 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