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CT成像技术-6-1及答案解析.doc
《【医学类职业资格】CT成像技术-6-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职业资格】CT成像技术-6-1及答案解析.doc(5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CT 成像技术-6-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关于 CT 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1973 年美国人 Lauterhur 完成了 CT 的实验室的模拟成像工作B1978 年第一台头部 CT 设备投入临床使用CCT 机是 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明的,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D1972 年,亨斯菲尔德和他的同事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年会(RSNA)上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并向全世界宣布CT 机诞生E1972 年 10 月,世界上第一台 CT 机安装成功,获得了第一幅具有诊断价值的头部 CT 图像(分数:1.00)A.B.C.D.E.2.关于 CT 应用
2、范围的叙述,错误的是ACT 不仅应用于医学图像对疾病的诊断,还常用于工业、农业等方面B在影像学检查中,CT 检查几乎可用于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和器官CCT 检查空间分辨力高,使影像检查的范围扩大DCT 的增强扫描,可以观察到病灶部位血供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ECT 可以对心脏冠状动脉钙化和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数:1.00)A.B.C.D.E.3.CT 对下列哪种脑部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C-P 角听神经瘤B脑动脉瘤C脑动静脉畸形D垂体微腺瘤E脑出血(分数:1.00)A.B.C.D.E.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T 放射剂量相对较大,不能作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BCT 可作为颅脑外伤患者的首选检查
3、方法C对于椎体骨折患者,应首选 X 线检查D对于肠梗阻患者,立位腹部 X 线平片优于 CT 检查E脑梗死患者进行 CT 检查,价值很大(分数:1.00)A.B.C.D.E.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T 胃肠道仿真内窥镜检查,因其无创伤、痛苦小,可以完全取代胃肠道的钡剂检查B颅脑、甲状腺、肝脏以及胰腺的灌注成像,都属于 CT 的功能成像C脊髓外伤性病变 CT 检查快捷,价值远远高于 MR 检查DCTA 因其无创伤、痛苦小,可以完全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E对于脑部钙化性病灶,CT 的检出率低于 MR(分数:1.00)A.B.C.D.E.6.下列疾病中,CT 检查优于磁共振的是A膝关节半月板损伤B骨软骨
4、病变C早期骨坏死D肺炎E胆管水成像(分数:1.00)A.B.C.D.E.7.下列哪项不是 CT 图像的优点A真正的断面图像B密度分辨力高于普通 X 线片C可做定量分析D空间分辨力高于普通 X 线片E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断面图像(分数:1.00)A.B.C.D.E.8.关于 CT 密度分辨力较高的原因,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成像的 X 线束到达探测器前,已被准直器严格准直,散射线少,伪影减少B采用了高灵敏度、高效率的接收介质,数据在转换过程中损失小CCT 图像为数字影像,可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满足各种观察需求D准直器、探测器、数据转换器共同作用,提高了 CT 图像的密度
5、分辨力E滑环技术的应用,既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又提高了 CT 的密度分辨力(分数:1.00)A.B.C.D.E.9.关于 CT 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A空间分辨力低于普通 X 线摄片B密度分辨力低于普通 X 线摄片的 20 倍CCT 图像还不能反映生化方面的资料DCT 定位、定性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ECT 图像基本上只反映解剖学方面的情况(分数:1.00)A.B.C.D.E.10.X 线管是油冷固定阳极,扫描 X 线束呈笔形束,指的是第几代 CT 机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E第五代(分数:1.00)A.B.C.D.E.11.第二代 CT 机相对于第一代 CT 机有哪些改进A缩小了探测器
6、的孔径B扩大了探测器的孔径C减少了探测器的个数D使用旋转一旋转扫描方式E探测器呈彼此无间隙的弧形(分数:1.00)A.B.C.D.E.12.关于结肠的螺旋 CT 扫描方法,错误的是A检查前一天服腹泻药清洁肠道或检查前进行灌肠清洁B检查前 10min 肌注山莨菪碱 20mgC开始扫描前先通过肛门向结肠内注入水 10001500mlD扫描范围从结肠脾曲上缘扫描至直肠末端E可以进行 CT 仿真结肠镜的后处理(分数:1.00)A.B.C.D.E.13.现在普遍使用的螺旋 CT 应归于第几代 CT 机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E第五代(分数:1.00)A.B.C.D.E.14.第三代 CT 机所使
7、用的探测器数目达到A数个B数十个C数百个D数千个E数万个(分数:1.00)A.B.C.D.E.15.螺旋 CT 的扫描方式,正确的是A旋转-平移扫描方式B旋转-旋转扫描方式C滑环技术的应用D只有球管的旋转,探测器固定不动E采用反扇束扫描(分数:1.00)A.B.C.D.E.16.关于第四代 CT 机的叙述,错误的是A扫描时,探测器不运动B球管绕受检者做 360 堆旋转C采用反扇束扫描方式DX 线束的扇形角达 5090,减少了球管的负载E第四代 CT 机探测器数量更大,容易达成一致,明显优于第三代 CT 机(分数:1.00)A.B.C.D.E.17.电子束 CT 与前几代 CT 机相同的结构有A
8、电子枪B探测器阵列C聚焦线圈D偏转线圈E钨靶(分数:1.00)A.B.C.D.E.18.下列哪项不属于电子束 CT 的 X 线发射部分A电子枪B旋转阳极 X 线管C偏转线圈D处于真空中的半圆形钨靶E聚焦线圈(分数:1.00)A.B.C.D.E.19.第五代 CT 机又称AEBCTBMSCTCMDCTDSSCTEhelical CT(分数:1.00)A.B.C.D.E.2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多层螺旋 CT 特点的是A可逐步满足动态器官的需要B扫描速度快C覆盖范围大,可实现容积扫描D各向同性E能用于对组织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分数:1.00)A.B.C.D.E.21.多层螺旋 CT 的容积扫描时间
9、比单层螺旋 CT 缩短了 N 倍,此处的 N 是由什么决定的A探测器排数B扫描的容积大小C探测器的数量D准直器的数量E螺距(分数:1.00)A.B.C.D.E.22.现在常用的 16 层螺旋 CT 扫描时间为A周/1sB周/0.5sC周/0.42sD周/0.33sE周/0.25s(分数:1.00)A.B.C.D.E.23.所谓 CT 图像的各向同性,是指A图像窗宽在 X 轴、Y 轴、Z 轴方向的大小一致B图像矩阵在 X 轴、Y 轴、Z 轴方向的大小一致C图像像素在 X 轴、Y 轴、Z 轴方向的大小一致D图像的 FOV 为正方形E保证图像的矩阵在 X 轴、Y 轴的一致性,Z 轴仍可有选择(分数:
10、1.00)A.B.C.D.E.2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滑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螺旋扫描,此项属于 CT 发展的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二、三阶段之间E第四阶段(分数:1.00)A.B.C.D.E.25.评价一台 CT 机的优劣,正确的是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扫描速度越快,说明这台 CT 机性能越好B图像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不用考虑C只要关注是否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而螺旋扫描的质量是次要的D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及容量与评价 CT 机的优劣无关EX 线球管的热容量与累计曝光次数是由操作员决定的(分数:1.00)A.B.C.D.E.26.下列哪项不是 CT 透视扫描仪的特点A采用连
11、续扫描B快速图像重建和显示C实现实时 CT 扫描成像D以第三代滑环式扫描 CT 机为基础E图像质量明显低于非螺旋 CT,辐射剂量大幅度提高(分数:1.00)A.B.C.D.E.27.关于 CT 透视扫描仪扫描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有球管的旋转,探测器不运动B采用了旋转-平移扫描方式C扫描数据采集部分采用了滑环技术,实现了连续扫描D扫描机架是连续、双向往返的旋转E扫描方式较简单,远远落后于第三代 CT 机(分数:1.00)A.B.C.D.E.28.关于透视成像的基本原理,正确的是A只有第一幅图像是采用一次 360扫描数据B所有图像均采用 360扫描数据C只有第一幅图像是采用一次 60扫描数据D
12、所有图像均采用 300扫描数据E以后的图像只采用 60的新扫描数据和 360旧扫描数据(分数:1.00)A.B.C.D.E.29.关于 CT 透视扫描的图像重建问题,错误的是A硬件设备主要有快速运算单元、高速存储器、反投影门控阵列处理器B不采用数据内插算法C存在一定的伪影D图像的显像通常采用电影显示模式ECT 透视主要采用 360数据替代方法重建图像(分数:1.00)A.B.C.D.E.30.以下哪项不能控制 CT 透视机射线剂量A采用床下球管设备B加有专用 X 线过滤器C采用低毫安曝光D缩短扫描时间E采用高速图像重建技术(分数:1.00)A.B.C.D.E.31.DSR 是以下哪项的英文缩写
13、A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B电子束 CT 扫描仪C数据采集系统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E模数转换器(分数:1.00)A.B.C.D.E.32.以下哪项不是电子束 CT 和非螺旋 CT 的特点A电子束 CT 是基于电子束偏转技术产生 X 线B非螺旋 CT 是通过 X 线球管产生 X 线C电子束 CT 在扫描过程中没有扫描机架的机械运动D非螺旋 CT 无法做运动脏器的成像E两者在图像获得方式上是一致的(分数:1.00)A.B.C.D.E.33.电子束 CT 扫描模式有A只有连续扫描模式,适用于临床的所有检查B包括连续扫描模式、容积扫描模式和触发扫描模式C没有容积扫描模式,容积扫描模式只能用于多排螺旋 CT 扫
14、描D容积扫描模式主要用于对血流动力学研究时的自动触发扫描E只包括连续扫描模式和容积扫描模式(分数:1.00)A.B.C.D.E.34.关于下肢 CTA 的检查,不包括哪项A下肢 CTA 的检查适用于动脉瘤及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检出B扫描范围从耻骨联合以上 3cm 至靶血管远端C螺距=1D增强时,成人用量一般为 100120ml,注射速率 23ml/s。扫描延迟时间一般为 25sE直接采用现有的横断面图像进行 VRT 或 MIP 三维重组,操作简便(分数:1.00)A.B.C.D.E.35.双源 CT 扫描仪的特征是A双球管、双探测器系统B单球管、双探测器系统C双球管、单探测器系统D单球管、单探测器
15、系统E球管及探测器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分数:1.00)A.B.C.D.E.36.关于双源 CT 扫描仪特征的捕述,不正确的是A双源 CT 的球管仍采用电子束 X 线球管B双源 CT 的两个球管之间的距离相隔 90C双源 CT 的基本结构与 64 层 CT 完全不同D双源 CT 可进行功能性的检查E双源 CT 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分数:1.00)A.B.C.D.E.37.双源 CT 利用两个 X 线球管发射不同能量射线所具有的临床意义,不包括A心脏 CT 成像B对血管和骨骼进行直接减影C对肿瘤组织进行特征性识别D对人体的体液进行识别E可以进行功能性的检查(分数:1.00)A.B.C.D.E.38.
16、微型 CT 扫描仪与医用 CT 扫描仪相比,错误的是A球管的焦点较小B输出功率较小C扫描野小D空间分辨力较低E扫描时间较长(分数:1.00)A.B.C.D.E.39.移动式 CT 机基本属于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E第五代(分数:1.00)A.B.C.D.E.40.关于移动式 CT 机结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机器内安装了所有成像所需要的重要部件BX 线球管的功率低,产生的 X 线光谱比较适合脑部 CT 成像C检查床移动的精确性是0.25mm/sD控制台通过电缆和扫描机架相连E采用了滑环技术,便于移动(分数:1.00)A.B.C.D.E.41.关于放大扫描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图像放大的
17、后处理功能及效果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放大需仔细观察的部位,提高图像分辨力B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提高,图像噪声降低,图像更平滑C使透过较小范围物体的衰减射线由较多的探测器接收D不同于几何放大E不增加矩阵的像素,不能提高图像本身的分辨力(分数:1.00)A.B.C.D.E.42.旋转阳极 X 线管主要用于A第一、二代B第二、三代C第三、四代D第四、五代E都可使用(分数:1.00)A.B.C.D.E.43.CT 机冷却效果最好的方法是A水冷却B空气冷却C水、气冷却D油冷却E油、气冷却(分数:1.00)A.B.C.D.E.44.CT 射线辐射防护的第一关是A含铅的球管外壳B前准直器C滤过器D后准直器E探测器
18、(分数:1.00)A.B.C.D.E.45.关于准直器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减少受检者 X 线辐射的剂量B对 X 线的宽度进行调节,从而决定扫描层厚C减少散射线的干扰D限制焦点几何投影所致的半影作用,提高图像质量E吸收低能射线,优化射线的能谱(分数:1.00)A.B.C.D.E.46.关于 CT 滤过目的描述,错误的是A去除长波 X 线B吸收低能 X 线C经过滤后,射线的平均能量降低了,辐射剂量也相应降低了D通过物体后的射线硬化现象趋于一致E滤过后射线变为能量分布相对均匀的硬射线束(分数:1.00)A.B.C.D.E.47.关于探测器的特性,不包括A转换效率B响应时间C散热率D稳定性E动态范
19、围(分数:1.00)A.B.C.D.E.48.气体探测器的优点不包括A稳定性好B响应时间快C几何利用率高D无余辉E吸收效率高(分数:1.00)A.B.C.D.E.49.固体探测器的不足之处在于A灵敏度低B相邻的探测器之间存在着缝隙,X 线辐射的利用率相对较低C晶体发光后余辉较短,影响响应函数,会产生拖尾伪影D不用于多层螺旋 CT,只用于单排螺旋 CTE光学转换率低(分数:1.00)A.B.C.D.E.50.多层螺旋 CT 中,最新的固体探测器是由哪种耦合光二极管做成的A钨酸钙和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陶瓷B碘化钠和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陶瓷C碘化钠和光电倍增管耦合D锗酸铋和闪烁晶体探测器E钨酸镉和闪烁晶
20、体探测器(分数:1.00)A.B.C.D.E.51.关于探测器的描述,错误的是A探测器只是接收 X 线照射,没有记录功能B探测器可将其接收的 X 线能量转换为可供记录的电信号C有固体探测器和气体探测器之分D总检测效率=几何效率固有效率E固体探测器的几何效率为 40%50%,转换效率约 95%(分数:1.00)A.B.C.D.E.52.闪烁晶体探测器与充氙气电离探测器比较,其优势是A稳定性好B响应时间快C几何利用率高D无余辉产生E光子转换效率较高(分数:1.00)A.B.C.D.E.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转换效率指探测器将 X 线光子转换成电信号的能力B响应时间是指两次 X 线照射之间探测器能
21、够工作的间隔时间长短C动态范围是指在线性范围内接收到的最小信号与能探测到的最大信号的比值D稳定性是指探测器一直处于响应状态不变E转换效率指探测器俘获 X 线光子的能力(分数:1.00)A.B.C.D.E.54.DAS 的核心部件是A模数转换器B数模转换器C信号放大器D数据传送器E探测器(分数:1.00)A.B.C.D.E.55.模数和数模转换器的两个重要参数是A响应时间和精度B转换效率和速度C精度和速度D转换效率和精度E响应时间和速度(分数:1.00)A.B.C.D.E.56.数据采集系统的作用,不包括A对未通过人体的参考射线束进行测量B对通过人体后的衰减射线进行测量C将这些数据编码成二进制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职业资格 CT 成像 技术 6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