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三)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三)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三)及答案解析.doc(5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三)及答案解析(总分:23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7,分数:57.00)1.如工作日为 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各 4小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2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由原来的 100%变成A150%,100% B150%,200% C100%,200% D150%,300%(分数:1.00)A.B.C.D.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Ac Bv Cm Dv+m(分数:1.00)A.B.C.D.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是指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了事实上的剥削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分数:1.00)A.B.C.D.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分数:1.00)A.B.C.D.5.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句话表明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B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C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自己的劳动积累 D资本积累
3、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分数:1.00)A.B.C.D.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里,“超过一定点”指的是A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后,扩大生产规模B收回了预付资本的价值后,继续进行投资C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D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分数:1.00)A.B.C.D.7.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 100万元,其中购买劳动力部分为 40万元,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 50万元,生产出商品的价值 15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A100% B300% C200 D150%(分数:1.00)A.B.C.D.8.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为
4、每个工人生产 10公斤棉纱,每公斤价格 10元,其中包含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60元,工人每天工资 20元。某资本家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较好的设备,使每个工人每天能纺纱 15公斤,则他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A40 元 B20 元 C70 元 D50 元(分数:1.00)A.B.C.D.9.下列各项属于资本积累的是A波音公司兼并麦道B首都钢铁公司发行股票筹资进行技术改造C通用汽车公司将上年利润的 60%用于通用汽车电子商务网建设DATT 动用 100亿美元更新陈旧设备(分数:1.00)A.B.C.D.10.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与其他一般商品的区别是A它的价值不由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它的使用
5、价值不会被用来消费C在消费其使用价值时,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它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分数:1.00)A.B.C.D.11.某资本主义工人工作日为 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 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 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剩余价值A5 万元 B10 万元 C30 万元 D60 万元(分数:1.00)A.B.C.D.1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A可变资本的增加 B单个资本的增大 C资本周转的加快 D平均利润率的提高(分数:1.00)A.B.C.D.13.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A个别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
6、值 D超额剩余价值(分数:1.00)A.B.C.D.14.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v Bc+v+m Cv+m Dc+m(分数:1.00)A.B.C.D.15.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分数:1.00)A.B.C.D.16.资本积聚A是通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通过把分散的单个资本集中合并成大资本实现的C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D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分数:1.00)A.B.C.D.1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
7、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分数:1.00)A.B.C.D.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分数:1.00)A.B.C.D.19.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范畴的是A资本家为备不时之需而持有的现金 B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设备C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 D资本家出售给学生的钢笔(分数:1.00)A.B.C.D.20.生产成
8、本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D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资费(分数:1.00)A.B.C.D.21.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后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B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分数:1.00)A.B.C.D.22.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A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B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增加D使社会总资
9、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减少(分数:1.00)A.B.C.D.23.假定某借贷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 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 18%,年利息为 10%,则该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为A10 万元 B8 万元 C20 万元 D18 万元(分数:1.00)A.B.C.D.24.假设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30C:20V,按照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符合产生绝对地租条件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应该是A50c:50v B60c:40v C70c:30v D30c:10v(分数:1.00)A.B.C.D.25.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A货币资本职能 B生产资本职能 C商品资本职能 D流动
10、资本职能(分数:1.00)A.B.C.D.26.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超额利润 B垄断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分数:1.00)A.B.C.D.27.某产业资本家,依靠 200万元借贷资本经营产业,年利息率为 6%,一年后得到 20万元利润,该资本家得到的企业利润应为A12 万元 B8 万元 C20 万元 D6 万元(分数:1.00)A.B.C.D.28.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在A利润率和零之间 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分数:1.00)A.B.C.D.29.平均利润进一步模糊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A利润被视为可变资本的产
11、物 B利润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C所有部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相等 D各部门按预付资本所得的利润在量上相等(分数:1.00)A.B.C.D.30.在平均利润形成后,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是A所有部门内部的技术先进企业B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内部技术先进的企业C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内部技术先进的企业D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部门内部技术先进的企业(分数:1.00)A.B.C.D.3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对同一土地追加投资的差别 B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不同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分数:1.00)A.B.C.D.3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A土地优劣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农业
12、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分数:1.00)A.B.C.D.33.土地价格是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分数:1.00)A.B.C.D.34.某资本家工厂有不变资本 200万元,可变资本 40万元,一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为 60万元,该工厂的利润率为A150% B25% C37% D100%(分数:1.00)A.B.C.D.35.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规律包含着A剩余价值量的间时下降趋势 B剩余价值率的同时下降趋势C利润量的同时增长趋势 D资本有机构成的同时下降趋势(分数:1.00)A.B.C.D.36.
13、平均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的原因是A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B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提高C可变资本绝对量的减少 D工人劳动时间缩短(分数:1.00)A.B.C.D.37.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 B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C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引起的 D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引起的(分数:1.00)A.B.C.D.38.下列不属于借贷资本来源的是A正在积累中的折旧基金和用于积累而尚未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B借贷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资本和普通居民的储蓄C职能资本家用作贷款抵押的库存商品D闲置待用的流动资本(分数:1.00)A.B.C.D.39.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A商业利
14、润和利息 B产业利润和银行利润C银行利润和企业利润 D企业利润和利息或股息(分数:1.00)A.B.C.D.40.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中的A平均利润转变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分数:1.00)A.B.C.D.41.某农业资本家原租种偏僻山区土地从事经营,后改租某城市郊区同样面积的土地进行经营,由此他每年多付 1万美元地租。这多付的 1万美元地租属于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 D级差地租(分数:1.00)A.B.C.D.42.土地的好坏不同是资本主义A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B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C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D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分数:1.00
15、)A.B.C.D.43.在影响利润率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和原材料价格变化的关系是A原材料价格提高,利润率会降低 B原材料价格提高,利润率会提高C原材料价格降低,利润率会降低 D原材料价格降低,利润率保持不变(分数:1.00)A.B.C.D.44.某资本家预付不变资本 900万元,可变资本 10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 100%,其中可变资本每年周转2.5次,其年利润率为A10% B20% C15% D25%(分数:1.00)A.B.C.D.45.商业资本的职能是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C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通过商品销售,补偿用于商品买卖的各种费用(分
16、数:1.00)A.B.C.D.46.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A剩余价值与全部借贷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商业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全部产业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产业资本总额加商业资本总额的比率(分数:1.00)A.B.C.D.4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A利息和超额利润 B利息和企业利润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分数:1.00)A.B.C.D.48.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最主要因素是A历史和道德 B生活习惯和法律观念C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D商品的供求关系(分数:1.00)A.B.C.D.49
17、.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A级差地租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分数:1.00)A.B.C.D.5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与发展 B危机频繁爆发,要求国家干预经济C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政策的国际协调 D国内劳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分数:1.00)A.B.C.D.5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是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金融资本 D银行资本(分数:1.00)A.B.C.D.5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农业工人所创造
18、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分数:1.00)A.B.C.D.5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分数:1.00)A.B.C.D.54.一个产业资本家投资 1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 c:v为 4:1,m=100%,一年可周转 2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是A2 万元,100% B2 万元,200% C4 万元,100% D4 万元,200%(分数
19、:1.00)A.B.C.D.55.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总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原因在于农业中存在A土地私有权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土地经营权 D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分数:1.00)A.B.C.D.56.租种一块土地每年须付级差地租 800元,绝对地租 200元,现时的银行利率为 4%,这块土地的价格为A40000 元 B32000 元 C25000 元 D20000 元(分数:1.00)A.B.C.D.57.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D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使之与商品价格总额相
20、等(分数:1.00)A.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9,分数:138.00)58.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B.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D.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且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不同59.对资本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数:2.00)A.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D.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60.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相比较,其区别有(分
21、数:2.00)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C.流通中的媒介不同D.流通的目的不同6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分数:2.00)A.生产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转移劳动力的价值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6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分数:2.00)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63.劳动力成为商品(分数:2.00)A.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B.以劳动者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条件C.以劳动力的所得者具有法律上的自由为条件D.以劳动者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为条件64.资本主义
22、价值增殖过程包括(分数:2.00)A.转移所消耗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B.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过程C.创造所消耗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D.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65.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要素有(分数:2.00)A.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自身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延续劳动力供给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6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分数:2.00)A.商品价值下降B.劳动力价值下降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67.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是(分数:2.00)A.二者都是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
23、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B.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通提高的结果C.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D.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68.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扩大的原因在于它会(分数:2.00)A.降低劳动力价值,增加相对剩余价值B.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使同量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C.降低消费资料价值,使资本家可以减少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D.使用效率更高、价格更低的生产资料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69.从对 W-G-W和 G-W-G两个流通公式的对比分析,可以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 实质 及其 发展阶段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