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课法理学-1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法理学-1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综合课法理学-17及答案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综合课法理学-1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1.关于法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B.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C.法治指的是良好的法律秩序D.法治代表单纯的法律秩序,不包含主观的价值观因素2.关于法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制侧重于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B.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C.法制与人治是相对立的D.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代,不会有法制的存在3.以下哪一项不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_(分数:1.00)A.人治注重人的作用,法治完全不考
2、虑人的作用B.法治是民主政治,人治一般是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C.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众人意志的法律,人治依据的是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D.当法律和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而在人治国家中则相反4.关于德治,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德治主张国家应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化来治理B.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不再局限于运用儒家的道德理念来治理国家C.在当代社会,法治和德治有着目的上的一致性D.法治和德治,在一个社会中是不能兼容的治国模式5.关于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律是国家存在的政治基础B.法律增强了国家机关行使权
3、力的权威性C.法律对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D.法律确认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6.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哪一项是不正确的_(分数:1.00)A.较高的民主政治体制B.健全的法律体系C.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D.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7.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D.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是_(分数:1.00)A.执政为民B.公平正义C.服务大局D.依法治
4、国9.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为基础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10.关于法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治强调良法之治B.法治的目的在于依法行政C.法治要求法律得到普遍遵守D.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11.关于民主、法治、人治、德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西方“民主”一词源于古罗马B.法治与德治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国方略C.依照人治的理论,治理国家
5、不需要法律D.依照传统的德治理论,国家主要通过道德教化进行治理12.关于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B.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基本内容C.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法律的发展变化D.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形式13.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律规范的内容相比较道德更加明确具体B.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律C.法律规范的内容更具有统一性D.法的出现早于道德14.关于法律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律文化由两个层面组成,其一是物质性的法律文化,其二是精神性的法律文化B.法律文化与现行法、法律实
6、践、法律意识等法律现实没有太多联系C.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D.法律文化具有多样性15.根据法律意识专业化、职业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_(分数:1.00)A.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B.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C.低级法律意识和高级法律意识D.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_(分数:1.00)A.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出的修订B.法学家的理论C.小王对法律的思想认识D.法盲对法律的认识和评价17.下列关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的社会化表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7、手段B.宗教对于西方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C.凡属于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所调整;凡属于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D.人情大于王法的思想是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应该根本驱除的18.下列选项中不是法律影响生产力的途径的是_(分数:1.00)A.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B.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C.法律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不断向前发展D.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
8、2,分数:24.00)19.以下哪些属于法治国家的标志_(分数:2.00)A.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B.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C.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D.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20.关于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2.00)A.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柱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C.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D.法治和民主是天然统一的2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2.00)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将“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在 1998 年22.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2.00)A.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B.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C.在中国,法治理念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D.法治国家概念最早在德语中使用的23.下列哪些做法,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方略的实现_(分数:2.00)A.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D.大力开展普法教育2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哪几方面_(分数:2.00)A.经济基础不同B.程序化程度不同C.保障
10、方式不同D.表现形式不同25.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_(分数:2.00)A.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进一步强化、维护、实现道德规范B.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弘扬、发展一定社会的道德理念、信条和原则,促进社会道德的更新和变革C.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动力D.有些道德上不许可的行为,在法律上可以得到许可26.下列关于法与国家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分数:2.00)A.国家意志只能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B.法的渊源受国家政体的影响C.法律是国家
11、存在的政治基础D.国家政权的运行以法的实现为必要条件27.下列哪些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_(分数:2.00)A.律师对法条的认识B.法学家的理论C.法官在判案时对法律的认识D.法律规定的原则28.解决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领域中冲突的措施主要是_(分数:2.00)A.立法方面,充分考虑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提高立法质量,尽量避免出现法律的漏洞B.在司法过程中,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考虑道德要求,使法律的适用不仅合法,而且合乎常理C.在执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必要碰撞的机率D.在法律宣传过程中,对旧的道德进行评判,加强人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认同感29.下列列举的哪些属于法律意
12、识_(分数:2.00)A.消费者的维权意识B.人们对法律尊重或反感的情绪C.人们关于法律公正的观念D.当事人对法院不信任的态度30.关于法律意识的表述,下列表述能够成立的有_(分数:2.00)A.法律意识无法通过教育形成B.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C.法律意识制约着法律实践活动D.法律意识的高级形态是法律心理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5.00)31.简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分数:5.00)_32.简述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分数:5.00)_3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分数:5.00)_四、材料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28.00)34.有人说:“没有无国家的法
13、律,也没有无法律的国家。”请结合本章法与国家的关系,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分数:7.00)_35.当下的社会生活,处处渗透着法律意识:大学生小孙认为偷拿阅览室里的杂志不构成盗窃;农民工老刘年底遇到老板赖账,未能发出工资的事情表示自认倒霉,没人能管。 请结合法理学的有关知识,试分析法律意识的作用。 (分数:7.00)_36.近年来,全国每年发生交通事故 40 多万起,近 10 万人死亡。司机的酒驾、超载和超速驾驶,行人无视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等行为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西方思想家曾言,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
14、良好的法律意识对法治的意义以及培养法律意识的措施。 (分数:7.00)_2013 年 7 月,W 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分数:7.00)(1).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分数:3.50)_(
15、2).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分数:3.5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7.请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保障作用。 (分数:15.00)_综合课法理学-1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1.关于法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B.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C.法治指的是良好的法律秩序D.法治代表单纯的法律秩序,不包含主观的价值观因素 解析:解析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
16、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法治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法治包含着多种内涵和意义:首先,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次,法治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的意义是依法办事。再次,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无论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最后,法治代表某种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而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综上,本题选 D。2.关于法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制侧重于实质意义
17、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B.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 C.法制与人治是相对立的D.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代,不会有法制的存在解析:解析 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而法制则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A 项错误。法制侧重于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依法办事,以实现立法者期望的法律秩序,对法律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并无特殊的规定性。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B 项正确。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历史上,专制君主和法西斯独裁统治者为了建立有利于他们的统治秩序,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建立和推行法制,C 项不
18、正确。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代,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法制的问世则先于法治,早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法制,D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B。3.以下哪一项不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_(分数:1.00)A.人治注重人的作用,法治完全不考虑人的作用 B.法治是民主政治,人治一般是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C.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众人意志的法律,人治依据的是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D.当法律和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而在人治国家中则相反解析:解析 人治注重人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法治完全不考虑人的作用。A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是人治和法治的区别。综上,本题选 A。4.关于德治,下列
19、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德治主张国家应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化来治理B.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不再局限于运用儒家的道德理念来治理国家C.在当代社会,法治和德治有着目的上的一致性D.法治和德治,在一个社会中是不能兼容的治国模式 解析:解析 在当代社会,法治和德治有着目标的一致性,在终极目标上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协调和谐、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氛围。一个社会选择法治还是德治,主要是由它的社会治理模式所属类型的性质决定的。只要人们能够发现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就能够真正解决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问题。因此,D项表述不正确,法治和德治并不是完全不兼容的。综上,本题选 D。5.关于法律保障国家职能
20、的实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法律是国家存在的政治基础 B.法律增强了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C.法律对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D.法律确认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解析:解析 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法律确认和宣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其次,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最后,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同时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综上,本题选 A。6.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哪一项是不正确的_(分数:1.00)A.较高的民主政治体制B.健全的法律体系 C.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D.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21、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分析的基础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和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三部分。综上,本题选 B。7.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D.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解析:解析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是存在继承关系的,C 项表述错误。综上,本题选 C。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是_(分数:1.00)A.执政为
22、民B.公平正义 C.服务大局D.依法治国解析: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综上,本题选 B。9.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为基础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解析: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不属于制度体系,而是思想体系,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综合 法理学 1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