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七)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七)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七)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七)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9.00)1.简述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分数:3.00)_2.简述唐律十二篇的主要内容。 (分数:3.00)_3.简述中国古代法典从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篇章体例的发展演变。 (分数:3.00)_二、分析题(总题数:8,分数:91.00)唐律疏议名例:“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9.00)(1).上述所引唐律条文体现了唐朝法
2、律的何种适用原则?(分数:3.00)_(2).试结合引文材料具体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适用上述原则?(分数:3.00)_(3).唐律的这一规定有何意义和作用?(分数:3.00)_唐律疏议断狱“官司出入人罪”条:“诸官司入人罪者,若入全罪,以全罪论。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刑名易者,从笞入杖,从徒入流,亦以所剩论。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亦以全罪论。其出罪者各如之。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12.00)(1).何为“入罪”?何为“出罪”?(分数:4.00)_(2).唐律关于司法官员“出入人罪”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3、?(分数:4.00)_(3).如何评价唐律的该条规定?(分数:4.00)_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傍无证见;或傍有闻证,事非疑似之类。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16.00)(1).唐律处理疑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数:4.00)_(2).依照唐律的上述规定,疑罪分为哪几种情形?(分数:4.00)_(3).唐律关于法官处理疑狱的规定是什么?(分数:4.00)_(4).如何评价唐律的这一规定?(分数:4.00)_材料一:汉书宣帝纪:“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
4、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材料二: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泄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种刑罚适用原则?(分数:3.00)_(2).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所体现的这种刑罚适用原则发生了哪些变化?(
5、分数:3.00)_材料一:唐律疏议杂律:“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赔)偿。” 材料二:唐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又不得回利为本。 诸以粟麦出举,还为粟麦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仍以一年为断,不得因旧本更令生利,又不得回利为本。”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9.00)(1).根据材料一,违契不偿者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分数:3.00)_(2).根据材料二,为保护借贷契约债务人的权利,唐朝法律确立了哪些规则?(
6、分数:3.00)_(3).唐朝法律如何维护和规范借贷关系?(分数:3.00)_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分数:27.00)(1).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罪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分数:3.00)_(2).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侵
7、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即共监临主守为犯,虽造意者,仍以监守为首,凡人以常从论即共犯谋反、谋大逆、谋叛、强盗、强奸,亦无首从。”(分数:3.00)_(3).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分数:3.00)_(4).唐律疏议名例律:“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分数:3.00)_(5).唐律疏议斗讼律:“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限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三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骨者五十日。限内死者,各依杀人论;其在
8、限外及虽在限内,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殴伤法。”(分数:3.00)_(6).唐律疏议贼盗律:“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伯叔父母、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即虽谋反,辞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父子、母女、妻妾流三千里,资财不在没限。其谋大逆者,绞。诸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而无状可寻者,流二千里。”(分数:3.00)_(7).唐律疏议断狱律:“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分数:3.0
9、0)_(8).唐律疏议断狱律:“死罪囚,决前一日二复奏,次日又三复奏。谓奏画已讫(音起编者注),应行刑者,皆三复奏迄,然始下决。若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复奏讫毕,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但犯恶逆以上罪及部曲杀主罪,行一复奏。”(分数:3.00)_(9).宋史刑法志一:“熙宁四年,立盗贼重法。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虽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以重法论若复杀官吏,及累杀三人,焚舍屋百间,或群行州县之内,劫掠江海船筏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论。”(分数:3.00)_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10、(分数:6.00)(1).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诸以官当徒者,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一规定在适用时有何例外?为什么? (4)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分数:3.00)_(2).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
11、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一规定在适用时有何意义?(分数:3.00)_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盗贼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祭祀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如何理解薛允升的上述观点?(分数:3.00)_(2).为什么明律较唐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分数:3.00)_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七)答案解析(总分:100.00,
12、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9.00)1.简述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唐律的特点有:(1)“礼法合一”。唐朝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朝在前代律典的基础上,再次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律为 12 篇,502 条,从而改变了秦汉以来律令繁杂的局面。(3)用刑持平。唐律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代都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超。唐律结构严谨、立法技术相当完善。唐律概念明确,用语比较确切,逻辑严谨,立法水平堪称楷模。唐律不
13、愧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唐律的历史地位:(1)唐律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唐律承袭了秦、汉的立法成果,吸取晋律学的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2)唐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大宝律令、越南的刑书和朝鲜的高丽律都参用唐律,可见唐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2.简述唐律十二篇的主要内容。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唐律疏议一共 12 篇 502 条。12 篇按照顺序及其内容来看,分别为:(1)名例律,规定唐律立法指导思想、基本精神以及定罪量刑
14、的基本原则,相当于近现代刑法典的总则篇,在 12 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卫禁律,关于警卫皇帝宫庙、陵墓以及保卫城关要塞和边防的法律。(3)职制律,关于官吏职守、惩贪治赃和交通驿传的法律。(4)户婚律,关于户籍、赋税征收、徭役、田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5)厩库律,关于牲畜管理、仓库管理、官物出纳方面的法律。(6)擅兴律,关于军队征调、指挥、行军出征、军需供给和兴造工程等方面的法律。(7)贼盗律,关于严惩十恶以及恶性杀人、害人的法律,是分则中很重要的内容。(8)斗讼律,关于惩治斗殴以及诉讼方面的法律。(9)诈伪律,关于惩治欺诈和伪造方面的法律。(10)杂律,关于不便列入分则内容的其他
15、法律,如和奸、强奸罪等。(11)捕亡律,关于追捕逃亡方面的法律。(12)断狱律,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3.简述中国古代法典从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篇章体例的发展演变。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唐律疏议采用 12 篇体例,以名例律为首篇。 (2)宋刑统沿袭唐律疏议12 篇体例,但是采用“刑律统类”的形式,在篇内分门。 (3)元代地方政府自行汇编的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对后世法典的编纂有直接影响。 (4)大明律改变了唐、宋律的传统体例,按六部官制分六律,仍以名例律冠于篇首,共 7 篇。 (5)大清律例承用大明律的编纂方法,但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二、分析题(
16、总题数:8,分数:91.00)唐律疏议名例:“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9.00)(1).上述所引唐律条文体现了唐朝法律的何种适用原则?(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这段文字规定的是唐律适用的类推原则,即对于唐律中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如何比照有关类似条款定罪量刑的问题。(2).试结合引文材料具体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适用上述原则?(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对唐律中无明文规定但又需予以惩处的犯罪行为,凡应减轻处刑的,应列举重罚条款的类似规定,比照从轻处断;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综合 中国 法制史 隋唐 法律制度 明清 清末 中华民国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405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