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社会学基础知识(三)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基础知识(三)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社会学基础知识(三)及答案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社会学基础知识(三)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6,分数:100.00)1.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分数:3.00)_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3.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分数:3.00)_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分数:3.00)_5.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分数:3.00)_6.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分数:3.00)_7.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 (分数:3.00)_8.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9.简述社会制度
2、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10.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思想。 (分数:3.00)_11.社会制度的功能。 (分数:3.00)_12.导致社会设置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13.简述弹性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分数:3.00)_14.简述社会分层的定义及分层标准。 (分数:3.00)_15.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分数:3.00)_16.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 (分数:3.00)_17.简述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分数:3.00)_18.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分数:3.00)_19.简述社会流动的
3、影响因素。 (分数:3.00)_20.虚拟社区的特征。 (分数:3.00)_21.简述社区的类型。 (分数:3.00)_22.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主要区别。 (分数:3.00)_23.试述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分数:3.00)_24.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 (分数:3.00)_25.试述我国城市化的制约条件和发展契机。 (分数:3.00)_26.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分数:3.00)_27.如何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实质? (分数:3.00)_28.迟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 (分数:2.00)_29.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4、过程中“迟发展效果”的主要表现。 (分数:2.00)_30.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 (分数:2.00)_31.试论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特征。 (分数:2.00)_32.越轨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分数:2.00)_33.简述社会控制的涵义及类型。 (分数:2.00)_3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分数:2.00)_35.社会舆论及其特点。 (分数:2.00)_36.简述社会控制的涵义及社会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社会学基础知识(三)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6,分数:100.00)1.如何理解
5、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关系通常的发生背景 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
6、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的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 a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工业生产方式本质上是非人格化和形式化,工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非正式的接触。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
7、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在这个范围内,非正式群体减少了群体成员的紧张。 第三,充分表露情绪反应。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应,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相对工业生产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力,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其实这种独立和自由发展相对科层制来说只是一种幻想)。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
8、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独立和自由从非正式群体对那些“告密者”或“异己分子”(霍桑实验的例证)的憎恶和控制中可以发现。 b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工作本身也有它的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许多工作如果按照“正式结构”的渠道,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且规则允许。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
9、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提高工作满意感。正式结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负功能。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人的要求比较宽松,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是部分抵制的态度。 b目标冲突。这种冲突是指当组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发生矛盾时的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c遵从行为问题。非正式群体的长期存在,使它成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本是为
10、了劝说成员遵守非正式群体目标,但由于群体内部的和谐气氛,使群体成员越来越少地考虑个人愿望,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加权衡就附和群体的意见,他们也就不愿再去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了。 d谣言问题。谣言或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传播,是因为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出现不畅的结果。那么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人们就会在事件信息里人为地填补未知的部分,从而形成所谓的谣言或小道消息。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表现
11、为: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 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如果成员通过遵循群体的规范,在群体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刺激其积极性,提高群体凝聚力。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 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
12、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3.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概念界定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 2 人到 30 人的小群体。因为,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成员间有
13、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盲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
14、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成员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
15、,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初级群体研究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
16、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5.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
17、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合法性基础。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 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组织内部的各项方针、策略和政策正确与否,就看它是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6.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分数: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社会学 基础知识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