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1.文学(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文学惯例(2007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分数:2.00)_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2009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4.话语蕴藉(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5.含混(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6.含蓄与含混(2
2、006 年苏州大学考题)(分数:2.00)_7.文学语言(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8.文学性(2011 年四川大学考题、2011 年中国人民大学考题、2010 年武汉大学考题)(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9.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10.如何辨别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你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文学“界限”的争论怎样认识?(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1.为什么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2
3、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2.简论文学的审美属性。(2007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3.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2006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4.怎样理解话语蕴藉?(2011 年武汉大学考题)(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5.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6.从理论和时间(文学例证)两个角度谈一谈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问题。(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分数:2.00)_17.试论述文学与经济基础的“中介”。(1996 年北京师
4、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8.文学与政治的关系。(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9.为什么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0.谈一谈文学的功利性问题。(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1.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阿多诺曾就艺术生产的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论述道:“艺术之所以是社会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其生产过程中各种力量和关系的辩证法,也不仅仅因为它的素材内容取自社会;确切地说,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
5、。通过凝结成一个自为的实体,而不是服从现存的社会规范并由此显示其社会效用,艺术凭借其存在本身对社会展开批判。”试就阿多诺的这一论述谈谈你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解。(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22.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3.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99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4.联系作品,谈谈你对文学言语特征的认识。(2008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5.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199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6.举例说明
6、为什么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7.文学概念的演变及各时期的基本内涵。(2012 年复旦大学考题)(分数:2.00)_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1.文学(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我们一般认为,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
7、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等要素。这就是说,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以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以及语境。)解析:2.文学惯例(2007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作为惯例指的是这种情形:当
8、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确立并具有普遍有效性以后,某些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现象,如某种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学,往往难以按确切标准归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这样就有了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惯例,在这里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可来自过去的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新创造。 惯例应包含如下规范: 文学的语言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解析: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2007 年兰州大
9、学考题、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2009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
10、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这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特殊手段。可以说,在文学中,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
11、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但形象被置人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概念的力量。作家创作时难免会通过概念方式去分析时代、素材、主题,预测读者和批评界的反应等。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概念是间接的和外在的。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解析:4.话语蕴藉(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蕴藉”(又写作“酝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在文学领域,它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
12、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
13、独立存在。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解析:5.含混(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
14、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它与含蓄不同。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解析:6.含蓄与含混(2006 年苏州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
15、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解析:7.文学语言(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语言突破了语言系统的浯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
16、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语言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在更具体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
17、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解析:8.文学性(2011 年四川大学考题、2011 年中国人民大学考题、2010 年武汉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 20世纪 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柯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柯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
18、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柯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雅柯布森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9.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有两种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文学 活动 审美 意识形态 性质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40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