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2004年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2004年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2004年及答案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 2004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概念解释/B(总题数:12,分数:60.00)1.自我功效论(分数:5.00)_2.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数:5.00)_3.皮层的言语区(分数:5.00)_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分数:5.00)_5.知觉的恒常性(分数:5.00)_6.特征整合论(分数:5.00)_7.心境与应激(分数:5.00)_8.正强化与负强化(分数:5.00)_9.投射测验(分数:5.00)_10.两种人格理论模式(分数:5.00)_11.HASimon(分数:5.00)_12.基于物体的选择注意(分数:5.00)_二、
2、B回答问题/B(总题数:6,分数:90.00)13.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分数:15.00)_14.试述并评价几种主要的能力理论。(分数:15.00)_15.你如何看待短时记忆容量问题?什么是工作记忆?为什么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分数:15.00)_16.什么是部件认知(RBC)理论?它与传统模式识别理论相比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不足?(分数:15.00)_17.什么是 Stroop 效应?什么是反应选择?你认为两者有关吗?为什么?(分数:15.00)_18.试阐述“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典型实验,你认为它们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分数:15.0
3、0)_浙江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 2004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概念解释/B(总题数:12,分数:60.00)1.自我功效论(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selfefficacy)。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或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2.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罗杰斯也是代表人物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第三势力”,其理论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窄化,批评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些意志和需要赋予了人无穷的潜力。认为心理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了解
5、人性,而且应该改善环境,促进人性的充分发展,以期臻于自我实现的境界。3.皮层的言语区(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皮层的言语区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大的脑区组成。比较广阔的言语皮层区域由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言语视觉中枢组成。言语运动区位于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也称布洛卡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主要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流利、话语中常遗漏功能词。言语听觉中枢位于左半球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称为威尔尼克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表现为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听过的句子、不能完成听写活动。 言语视觉中枢位
6、于枕叶交界处。这个区域受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表现为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形式之一,是指神经冲动在突触之间借助神经递质完成的传导。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接近放电的阈限(在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阈限(在抑制性突触处)。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形式。5.知觉的恒常性(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的恒常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
7、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自然选择给予人的知觉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 (或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6.特征整合论(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是 Treisman 提出的关于注意加工的理论。受 Neisser 的影响,Treisman 和 Gelade 在 1980 年根据知觉的特征分析说,提出了一个影响较大的注意新理论特征整合论。他们将注意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注意加工和集中加丁。前注意加工以自动的平行的方式对一些基本特征进行加工,形成特征地图,迅速而无需注意。集中注意则对特征地图进行扫描
8、,进行特征整合,形成对象。7.心境与应激(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情绪的典型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引起某种心境。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比如飞机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等就是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使机体受到伤害。8.正强
9、化与负强化(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的作用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而是机体的自发行为。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后所得的结果,即强化。斯金纳区别了两种类型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物就是正强化物,对应的此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这种刺激物就是负强化物,对应的此种强化就是负强化。9.投射测验(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这些内驱力受到压抑,不为人们察觉,但却影响
10、着人们的行为。根据这种解释,人们难以通过问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进而对他的人格做出评定。但是,如果给被试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所谓投射实验,就是根据这种想法设计出来的。 投射实验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征。罗夏克墨渍测验和莫瑞的主题统觉测验就是两种著名的投射测验。10.两种人格理论模式(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人格理论模式分为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两种。特质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
11、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主要有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类型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主要有以佛兰克法利的 T 型人格为代表的单一类型理论、以福利曼和罗斯曼的 AB型人格和内外向人格为代表的对立类型理论以及以气质类型理论和性格类型说为代表的多元类型理论。11.HASimon(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 年),美国心理学家。1943 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
12、理系和计算机系教授。1983 1987 年间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1972 年以来,他多次来中国访问。1983 年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科学合作,并系统讲授认知心理学。他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西蒙知识渊博,研究领域广泛。他在经济学的贡献尤为突出,并于 1978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开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并致力于人类思维的计算机模拟。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他和同事首先设计了计算机模拟下象棋的程序,这一工作在当时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在 70 年代,他对河内塔问题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通过对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西蒙等人提出了通
13、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这个模型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等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西蒙等人把出声思考用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并提出了问题行为图的概念。问题行为图能使人们直接地看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西蒙认为,认知系统是一种模块化的结构,它由许多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负责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功能的模块相互结合,采用和解决简单问题一样的解决策略,就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西蒙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管理行为、人的模型、人工科学、人类问题解决、思维的模型第一卷、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模型第一卷、科学的发现、思维的模型第二卷等。12.基于物体的选择注意(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是认知
14、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领域。Neisser 最早提出注意的选择含有物体的成分。在支持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观点方面,Duncan 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该研究中,呈现由两个物体(矩形,线段)重叠组成的刺激,每个物体均有两个特征会发生变化:矩形的大小和缺口位置(左,右),线段的结构(点线,短线)和倾斜方向(顺时,逆时)。要求被试报告一个或两个特征。结果发现,当特征处于同一个物体上时,报告一个特征与两个特征没有区别;当两个特征处在不同物体上时,报告该两个特征的准确率低于该两个特征处在同一个物体上的情景。Duncan 认为,由于一个物体的两个特征之间的空间距离与两个物体的两个特征之间的空间距离是相同的,因此
15、,无法以基于空间的注意选择机制来解释。Baylis 和Driver、Karmer 和 Jacobson 以及傅世敏等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基于物体的选择注意。二、B回答问题/B(总题数:6,分数:90.00)13.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
16、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E=I/R 在这个公式中,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一般说来,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
17、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发现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I/I 其中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 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浙江大学 普通 心理学 200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