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0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评价“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北京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2.论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山东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3.分析王维和孟浩然诗风的异同。(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4.李清照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谈谈其内涵及你对此的看法。(北京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5.什么是神话历史化?(南开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6.论永明体声
2、律论对中围古代诗歌的影响。(武汉大学 2006 年)(分数:2.00)_7.简述陈子昂复古倾向的得与失(厦门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8.简析西厢记的戏剧结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 2008 年)(分数:2.00)_9.晚明小品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北京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10.简析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四川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三、填空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1.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12.诗经除了 305 篇,另有 6 篇有目无辞的( )。(北京师范大学 2015
3、 年)(分数:2.00)_13.九辩的作者是(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14.扬雄四赋是( )、( )、( )和(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15.三都赋是指( )、( )、( )三部。(浙江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16.元结编有( ),收录沈千运、赵微明等人以悲愤写人生疾苦的诗 24 首。(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17.( )的山中白云词与姜夔词风相似,并称“双白”。(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18.元杂剧中五本二十一折的作品是( )。(浙江大学 2009 年)(分数:2.
4、00)_19.明代创作杂剧数量最多的作家是( )。(暨南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0.讽刺考官一窍不通的小说司文郎是( )中的一篇作品。(暨南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 )的夜坐。(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四、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2.散体赋(江西师范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3.古诗十九首(山东师范大学 2004 年)(分数:2.00)_24.太康体(扬州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25.盛唐气象(北京大学 2015 年)(分数:
5、2.00)_26.樵歌体(南开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27.诚斋体(武汉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28.温州杂剧(南开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9.世情小说(暨南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30.纳兰性德(北京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31.四大谴责小说(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0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评价“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北京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
6、确答案:有关诗经的编集,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有“献诗”“采诗”,以及“删诗”之说。 (1)“献诗”说: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2)“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现象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活动,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且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可
7、能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性质。 (3)汉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定位“三百五篇”,此即孔子“删诗”之说。此说影响颇大,但唐代孔颖达已疑其误,后世多不信。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人鲁观乐,乐工为之歌诗,其篇章顺序大体已如今本,此年孔子年仅八岁,故“删诗”说实不足信。孔子可能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
8、“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4)诗经的具体整理编订情形,只能说:周王朝的乐官可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于乐官的手中,这样,乐官手中掌管的诗歌数量肯定要远远超过三千首,再行整理编选就十分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采诗”和“献诗”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解析:2.论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山东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古诗十几首是古代抒情诗的
9、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首先,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人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其次,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
10、、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西北有高楼诗中多想象之词,构成的是恍惚空灵的境界。再次,善于通过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场景的描写表达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诗中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凛凛岁云暮中,将对环境、梦境的叙写,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与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2)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钟嵘在诗品中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首先,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练,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其次,古诗十九首
11、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既清新又醇厚。再次,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叠字的巧妙连用和双关语的自然融人,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式上直接继承诗骚的抒情传统,并吸收了汉乐府的艺术技巧,成为建安五言抒情诗创作高潮到来的前奏,其含蓄蕴藉风格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长远影响。)解析:3.分析王维和孟浩然诗风的异同。(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首先,二人是唐初著名的隐士,孟浩然因仕途无路而隐逸;王维因仕途曲折而隐逸,两者殊
12、途同归,故而共同的生活归宿使他们有了相同的诗风清淡。 把王、孟归为清淡派的诗人,最早见于胡应麟的诗薮。清淡诗篇由田园之乐、山水之美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孟浩然常以襄阳江村以及作者本人为原型,经过典型化创作,成功塑造了一个优雅的意境以及与这一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诗写了宾主宴饮的情景与纯真的友谊,表现了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袒露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愉悦与陶醉之情。 王维擅长描写山水之美的诗篇创作,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13、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洋溢着诗情画意,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最富有感染力的自然景色和山色风光,以灵活多变的手法交织成一幅清新和谐、宁静高远的图画,借以表现山水之美。 其次,二人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是有区别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缈。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
14、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新。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辞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人游子漂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清。王维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诗人努力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中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总之,王维的诗是丰润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诗是清淡而韵味悠长。)解析:4.李清照论词有“别是
15、一家”之说,谈谈其内涵及你对此的看法。(北京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在李清照之前,李之仪曾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过词“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跋吴思道小词)。李清照进而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
16、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2)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题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 (3)这种推崇词体的趋势在理论上的表现最早见于苏轼及其门人的词序词评中。他们提出要打通诗词的界限,移词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中国 文学史 历年 汇编 1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