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5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5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5及答案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 5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概念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舆论监督 (分数:2.00)_2.新闻批评 (分数:2.00)_3.监督批评权 (分数:2.00)_4.舆论引导 (分数:2.00)_5.舆论场 (分数:2.00)_6.新闻道德 (分数:2.00)_7.更正与答辩原则 (分数:2.00)_8.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 (分数:2.00)_9.参与式观察 (分数:2.00)_10.双重偶然性 (分数:2.00)_11.信息 (分数:2.00)_12.叙事分析 (分数:2.00)_13.内容分析法
2、(分数:2.00)_14.重点访问 (分数:2.00)_15.调查研究法 (分数:2.00)_16.发展传播学 (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32.00)17.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分数:4.00)_18.简述新闻记者的基本责任。 (分数:4.00)_19.简述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分数:4.00)_20.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分数:4.00)_21.简述我国新闻队伍的建设目标。 (分数:4.00)_22.结合当代案例,谈谈媒介伦理问题。 (分数:4.00)_23.内容分析法的过程和意义? (分数:4.00)_24.简述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和联系。 (
3、分数:4.00)_三、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36.00)25.联系实际,谈谈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以及主流媒体应该怎样提升舆论引导艺术。 (分数:5.00)_26.试论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分数:5.00)_27.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试述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分数:5.00)_28.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分数:5.00)_29.什么是媒介专业主义?结合实际论述其形成历史及基本原则。 (分数:5.00)_30.试析当前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分数:5.00)_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范式中,
4、(分数:6.00)(1).你认为,传播理论主要是解释传播过程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还是“应该如何”的问题?(分数:1.20)_(2).你认为传播理论能够对价值观作出好坏的判断吗?(分数:1.20)_(3).你认为传播理论与研究问题之间关系是什么?(分数:1.20)_(4).你认为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数:1.20)_(5).在定量研究中,你认为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数:1.20)_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 5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概念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舆论监督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
5、: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新闻批评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就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
6、。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3.监督批评权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
7、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4.舆论引导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舆论引导是指一定政党、组织、群体、个人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特征。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成果。舆论引导的载体主要包括大众传媒、新兴媒体、社会活动和口头语言这四种类型。5.舆论场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舆论场是指新闻舆论所集中发生的场所。舆论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
8、是有新闻媒体的聚集,二是有大量受众的关注。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 1998年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当下我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6.新闻道德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
9、析: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与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不同,它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主要以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个人的自觉来抵御社会上种种诱惑,防范不良行为,并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四个基本方面。其内容和形式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它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7.更正与答辩原则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
10、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又译为答复)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对于相关人,这是一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对于传媒和记者编辑,主动更正和允许相关人更正与答辩,则是遵循职业规范的问题。8.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
11、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9.参与式观察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12、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10.双重偶然性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双重偶然性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这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
13、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11.信息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12.叙事分析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
14、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还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13.内容分析法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
15、研究方法之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普遍性。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14.重点访问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
16、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15.调查研究法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新闻 传播学 分类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