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2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32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 (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实践B.麦株一麦粒一麦株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D.感性具体一抽象一理性具体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命题包含的哲理有 ( )(分数:2.00)A.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辩证本性B.事物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C.事物的发展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D.事物
2、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分数:2.00)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5.唯物辩证法认为 ( )(分数:2.00)A.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B.哲学上的肯定和否定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赞同和反对C.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D.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6.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在生产方式这一事物中其形式是( )(分数:2.00)A.劳动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C.生产中人与人的
3、关系D.产品分配关系7.恩格斯说:“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一思想说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 )(分数:2.00)A.实质上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法与辩证思维的关系D.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关系8.庄子.养生主中谈到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游刃有余。从哲学上看原因在于 ( )(分数:2.00)A.按照对象的固有规律办事B.消除了对象原有的规律C.认识了对象的必然并驾驭了必然D.充分发挥能动性并摆脱规律的制约9.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分数:2.00)A.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
4、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B.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C.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D.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0.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 ( )(分数:2.00)A.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B.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C.
5、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含 ( )(分数:2.00)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12.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一思想说明 ( )(分数:2.00)A.自然界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B.实践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相统一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D.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13.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6、,主体的( )(分数:2.00)A.身体素质决定认识内容的客观性B.精神素质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C.认知结构制约人们选择和整理客体信息D.非理性因素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4.认识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主要包括 ( )(分数:2.00)A.物质性认识工具B.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C.作为本质关系的规律性工具D.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15.下述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 )(分数:2.00)A.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B.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C
7、.前者即实践,后者即认识D.二者都来源于实践16.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思想表明 ( )(分数:2.00)A.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D.思维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力量1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说明革命的理论 ( )(分数:2.00)A.决定革命的运动B.可以变为革命的运动C.可以端正革命运动的方向D.指导和推动革命的运动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分数:2.00)A.实
8、践是认识的来源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C.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深浅的唯一标准D.直接经验高于实践19.鲁迅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一思想包含的哲理是 ( )(分数:2.00)A.生理素质本身就是才能B.实践是主体认识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世界而发展的D.人的才能的差别主要由分工掘成20.在认识发展中,实践越广阔越深入,理论才能越正确越深刻,而理论越是正确、彻底,实践也就会越有成果。这种情况表明 ( )(分数:2.00)A.对立一方的发展在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B.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
9、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C.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作用的D.实践和理论都具有直接现实性21.巴甫洛夫说:“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命题所含的哲学寓意有( )(分数:2.00)A.知与不知是对立统一的B.从不知到知是一个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C.全知也就是不可知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2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能动的创造性表现在 ( )(分数:2.00)A.认识能改造、变革客体B.认识能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C.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认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23.即使是正确的认
10、识,但若只是把它束之高阁,空谈一阵,不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是无意义的。这说明(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认识为实践服务才能实现其价值C.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D.实践高于理论24.正因为现象和本质具有一致性、统一性,才能为人们 ( )(分数:2.00)A.透过现象看本质提供可能性B.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可能性C.实现认识中第一次飞跃提供可能性D.从非理性因素转变为理性因素提供可能性2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 )(分数:2.00)A.有历史的局限性B.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中介因素C.对于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有参考价值D.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有启发与借鉴意
11、义26.“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分数:2.00)A.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唯我主义者D.反理性主义观点2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分数:2.00)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28.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这一情况表明认识( )(分数:2.00)A.过程的反复性B.总是有限的C.对象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D.要受人的实践范围、立场、方
12、法等因素的制约二、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2.00)29.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4.00)_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评断、见证),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生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日:“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日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故也物
13、理无穷,造化无尽,盖一例以规物,真瓮鸡耳! 雪涛谐史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分数:4.00)(1).请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楚人和北人的失误之处。(分数:2.00)_(2).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楚人提出“以十人为质”的做法是否正确?“物理无穷,造化无尽”的哲学寓意和意义是什么?(分数:2.00)_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人们通过观察以积累资料,从而增加感性认识。”观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有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有了明确的任务去知觉事物,注意就能集中地指向有关的事物上,知觉就会清
14、晰、完整。如果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就会“走马观花”,观察效果很差,甚至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观察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的最多,谁就看到的最多。”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他有时在野外纹丝不动地伏在地上,从太阳升起一直观察到太阳下山。他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常常跟着昆虫跳来跳去。为了了解雄槲蚕蛾是如何寻找雌蛾交配的,整整观察了 6 年;还观察了隧蜂 30 年;观察了蜣螂 40 年。他写的昆虫记共十卷,这部巨著在生物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分数:4.00)(1).“谁知道的最多,谁就看到的最
15、多”。(分数:2.00)_(2).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32 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 (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实践 B.麦株一麦粒一麦株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D.感性具体一抽象一理性具体 解析:解析:事物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仿佛回到出发点,实现否定之否定。备选 A、C、D 三
16、项分别介绍认识过程、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等三种现象的否定之否定,因此,这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 项所说的现象不符合实际,不是否定之否定现象。实际情形是麦粒一麦株一麦粒。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命题包含的哲理有 ( )(分数:2.00)A.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辩证本性 B.事物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D.事物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解析: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包括备选 A、B、C、D 四项所说的观点,所以,都是正确选项。事物的辩证本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即新陈代谢。4.在
17、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分数:2.00)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解析:解析:本题备选四项的观点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变化发展、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所以,都是正确选项。5.唯物辩证法认为 ( )(分数:2.00)A.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B.哲学上的肯定和否定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赞同和反对C.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D.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解析:解析: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是说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扬弃是继承(即连续性)和克服(即非连续性)
18、的统一。所以,备选 A、D 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C 两项观点错误。哲学上的肯定指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指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质变包括发展和倒退。6.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在生产方式这一事物中其形式是( )(分数:2.00)A.劳动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产品分配关系 解析:解析:生产方式这一事物的形式是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本题备选 B、C、D 三项,所以,这三项是正确选项。备选 A 项主要是指劳动工具,属于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7.恩格斯说:“所谓主观辩
19、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一思想说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 )(分数:2.00)A.实质上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C.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法与辩证思维的关系 D.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关系解析:解析: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属于物质现象,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则是指辩证思维,属于意识现象,是第二性的。所以,备选 A、B、C 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D 项观点错误,主观辩证法属于唯物辩证法。8.庄子.养生主中谈到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游刃有余。从哲学上看原因在于 ( )(分数:2.00)A.按照对象的固有
20、规律办事 B.消除了对象原有的规律C.认识了对象的必然并驾驭了必然 D.充分发挥能动性并摆脱规律的制约解析:解析:原因在于庖丁掌握了对象的必然联系即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所以,备选 A、C 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D 两项观点错误,人们不能摆脱、消除规律的制约。9.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分数:2.00)A.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C.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D.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解析:解析:这个规律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3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