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分数:2.00)A.联系的普遍性B.质量互变规律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D.对立统一规律3.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
2、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分数:2.00)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4.“物极必反”这一典故所蕴含的真理是( )(分数:2.00)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B.世界的物质性观点C.实践的观点D.生产力的观点5.规律按照其主体不同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分数:2.00)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具有客观性,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D.具有主观性,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6.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分数:2.00)
3、A.天地玄黄,宇宙洪荒B.神龟虽寿,犹有竞时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分数:2.00)A.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分数:2.00)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
4、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分数:2.00)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发展地看问题1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分数:2.00)A.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11.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分数:2.00)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对抗性和兼容性12.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分数:2.
5、00)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4.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分数:2.00)A.度就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C.质变就是对度的规定性的突破D.度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15.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 )(分数:2.00)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
6、主义的观点16.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的统一。其表现为( )(分数:2.00)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C.“礼之用,和为贵”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是( )(分数:2.00)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B.新出现的事物较以前的旧事物在时间上更后出现C.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D.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8.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分数:2.00)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19.
7、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分数:2.00)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20.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表明( )(分数:2.00)A.任何事物内部都孕育着否定的因素B.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C.事物只有到了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被否定掉D.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也应当被否定掉21.“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只
8、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意识不能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能创造物质D.实践才能改造现存事物22.现代社会科技领域“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分数:2.00)A.科学知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B.批驳了不可知论C.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D.科学知识可以改变规律23.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分数:2.00)A.坚持意识第一性B.坚持辩证法C.一元论哲学D.可知论哲学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
9、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 )(分数:2.00)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C.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25.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 )(分数:2.00)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相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26.“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
10、的存在形式27.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分数:2.00)A.能动地改造世界B.人的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C.能动地反映世界D.能动地改变物质28.“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分数:2.00)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理念在事物之先29.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包括( )(分数:2.00)A.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对规律必须要承认、接受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11、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分数:2.00)A.联系的普遍性B.质量互变规律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 D.对立统一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上看,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12、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题干中雪莱所说的已经来临的冬天喻指道路的曲折性,而不远后的春天则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 C。3.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分数:2.00)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解析:解析
1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C。4.“物
14、极必反”这一典故所蕴含的真理是( )(分数:2.00)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 B.世界的物质性观点C.实践的观点D.生产力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的理解和把握”。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题干中“物极必反”体现的就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5.规律按照其主体不同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分数:2.00)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具有客观性,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
15、阶级性D.具有主观性,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所以,本题选 B。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规律没有阶级性。所以,ACD 都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B。6.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分数:2.00)A.天地玄黄,宇宙洪荒B.神龟虽寿,犹有竞时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关系的内涵的把握”。 选项 ABD 都是描述,前后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6、无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断。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C。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分数:2.00)A.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扬弃这一概念的把握”。 辩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本身的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恩格斯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D。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分数:2.00)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
17、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理解”。 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 C 最符合这层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C。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分数:2.00)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辩证法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