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3 及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段话出自哪里?其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分数:2.00)_2.论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数:2.00)_3.分析韩愈的“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观。(分数:2.00)_4.论述朱熹“小学”“大学”教育的思想。(分数:2.00)_5.论述清末学制的特点。(分数:2.00)_
2、6.试分析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9,分数:18.00)7.学在官府(分数:2.00)_8.启发诱导(分数:2.00)_9.鸿都门学(分数:2.00)_10.国子监(分数:2.00)_蒙学_12.幼童留美(分数:2.00)_13.京师大学堂(分数:2.00)_14.干部教育(分数:2.00)_15.小先生制(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分数:2.00)_17.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何特点?(分数:2.00)_18.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哪些?(分
3、数:2.00)_19.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20.简述王守仁的教育作用观。(分数:2.00)_21.简述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分数:2.00)_22.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的三个步骤。(分数:2.00)_23.“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数:2.00)_24.简单介绍抗日战争前后,国民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数:2.00)_25.简述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6.简述晏阳初“化农民”和“农民化”的思想。(分数:2.0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3 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4、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段话出自哪里?其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段话出自学记,这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这段话主要讲的是“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学生学业失败,原因不过四种:要么是因为贪多务得,要么是因为知识面太狭窄,要么是过分自大、轻视学习,要么是夸大困难、畏难而止。每个人有其自己的特点,因而缺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具体分析学生的特点,
5、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则充满自信;“止”则刻苦攻克,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缺点转化成优点。学记将其概括为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的“长善救失”原则通过揭示学生的四种缺点,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为教师提出积极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势利导,以积极克服消极,促进学生进步,是一种可贵的教学原则。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以长善救失为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要意识到,教育的任务其实就是要长善救失。有些学生学业失败,作为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其失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过程还重在一个“转化”,当我们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缺点后,就要想办法
6、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如文中所讲的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变成充满自信;“止”变成刻苦攻克,这恰恰是转变学生的缺点为优点的过程,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如何转变,是需要每位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作中就已经讲到长善救失这样一个深刻的原则。可见,那时我国教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后人,要去灵活地加以应用,以及努力地实现长善救失。我们去转化学生的缺点为优点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是教学必须承担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巧妙的途径。)解析:2.论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
7、正确答案: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德育的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董仲舒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刑罚为末为辅。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家曾提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又突出强调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并做了新的发挥。“三纲五常”成为两千
8、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符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
9、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解析:3.分析韩愈的“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性三品: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是相应的,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10、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2)教育的作用。 第一,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虽也具有五常之性,但气质太坏,总是违反封建道德标准,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他们。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其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
11、了作用。 第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不同的,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制,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比是倒退的。 第三,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来,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可见,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位内发生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4.论述朱熹“小学”“大学”教育
12、的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南宋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根本目标一致,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朱熹对小学和大学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一些客观规律。 小学:学生 8 岁人小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必须抓紧、抓好。教育内容上,以“学事”为主,知识力求浅近、具体,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教育方法上,一来主张先人为主,及早施教;二
13、来要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三来首创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大学:学生 15 岁人大学,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教育内容上要“明理”,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教学方法上,注重自学,提倡不用学术之间的交流。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解析:5.论述清末学制的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学制以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为代表,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质,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综合的产物,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有重要意义。清末学制直接参考日本,间接吸纳欧美,反映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 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
14、,分为初、中、高等三级,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反映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要求; 学制各阶段,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确立德、智、体协调发展的三育发展模式; 设置实业学堂,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重视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训练; 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 尊重儿童个性,禁止体罚; 在课程比重上,西学占主导地位。 但是,清末学制又有浓厚的封建性: 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效忠封建王朝; 读经讲经课比重过大,导致学制年限偏长; 大学堂的入学条件上仍有限制,维护教育的封建等级性; 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对教职员和学生的许多规定旨在维护封建统
15、治秩序,显示较强的封建专制性;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业程度奖励相应的科举功名,没有割断与旧教育的瓜葛。)解析:6.试分析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蔡元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接受了在当时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思想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指的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内,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展,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只要思想言之有理,
16、尚未达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让他们自由发展。其实只是为新思想、新文化争取地位。 这一办学理念反映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在这个原则下,他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造。 (2)改革北京大学的具体措施。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这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将
17、“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都加以聘任。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激发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蔡元培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硕士 EDM 综合 中国 教育史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