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docx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 第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 蜚 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 幢 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 伫 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 、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 /幽美)、民风人情的 淳 厚从容。要真正(领略 /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 。 在都市的 暄哗 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 宁静质朴 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
2、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 /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 纯粹 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 木 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 淋漓尽至 。 1.文中 划线 的字的注音和 划线 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蜚( fi) 暄哗 B.幢( zhung) 宁静质朴 C.伫( ch) 纯粹 D.淳( chn) 淋漓尽至 解析: A“暄哗”应为“喧哗 ” ,形容声音大而杂乱。 C“伫” ( ch) 应为“伫 ( zh)”,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 也泛指站立。 D“ 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 ”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
3、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答案: B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解析: 优美 : 美好 ; 美妙。幽美 :( 1) 形容地方很偏僻、光线暗 ;( 2) 使人感觉宁静、安闲的 ;( 3) 幽静美丽 ; 幽雅,幽深。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所选的词语应符合李白诗歌的意境,用“幽美”恰当。领略 : 有领会,理解,理会,理睬等意思。领悟 : 就是体会,解悟。文段中的对象是“徽派建筑之美”,用“领略”恰当。繁杂 : 事情多,繁琐而杂乱。繁复 : 指繁多复杂。文段中用来形容老屋内部结构,应用“繁
4、复”。 答案: B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本题中“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号,那么“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 划线 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 巧夺天工 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
5、倒塌,灾情 扣人心弦 ,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 一见如故 ,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 空中楼阁 。 解析: 空中楼阁 : 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使用正确。 A 巧夺天工 : 人 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对象错。 B 扣人心弦 :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呜,多指激动人心。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恰当。 C 一见如故 : 机欠见面就
6、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望文生义,对象不当。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 1.3 至 2 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解析: B 项“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 1.3 至 2 倍,优势明显”不合事
7、理。 C 项成分残缺,应为“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气 D 项“广泛而热烈的思考”搭配不当,可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答案: A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
8、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9、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 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
10、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 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
11、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 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
12、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解析: A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B 项“因而”,强加因果,由 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C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答案: D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
13、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解析: C 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C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
14、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解析: C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植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植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答案: C 三、( 每小 题 3 分 , 共 12 分) 阅
15、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
16、,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 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
17、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 划线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 说 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 文
18、 ,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 疾 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 君而处身 宗:尊崇 解析: 文 : 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 镂 ” 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 划线 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如此,则诸侯 其 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 其 乏困 B.服之轻重便 于 身 青,取之 于 蓝 C.然则曷 以 禄夫子 还军霸上, 以 待大王来 D.关市讥 而 不征 逝者如斯, 而 未尝往也 解析: D 表转折,但、却。 A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19、“或许”“大概”代词,他们, B 介词,对于介词,从, C 介词,草、用味目的连词,来。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 /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 /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 /不务其美身 /服不杂彩首 /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 /敬不务其饰衣 /足以掩形 /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首 /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 /足以掩形 /御寒不务其美身 /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解析: 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
20、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 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 “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山东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