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docx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 第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问 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 /席卷)欧亚大陆,狂风 肆虐 ,草木 凋凌 ,而那些春天的元素 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 集结 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 /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 昼夜兼程 ,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 /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 稚嫩 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 。”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
2、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 嫣然 出篱笑, ”,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 抱憾退出 ,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 划线 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 分) A.肆虐 凋凌 B.集结 昼夜兼程 C.版图 稚嫩 D.嫣然 抱憾退出 解析: A 项“凋凌”应为“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答案: A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席卷 系 扩展 B
3、.笼罩 停 扩展 C.席卷 停 扩充 D.笼罩 系 扩充 解析: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搭配对象,此句的主语是“西伯利亚的寒流”,所以此处只能选“席卷”;第二个括号中的词语选择时需要考虑语境,文段中说“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在雷州半岛上”,似乎用“系”用“停”皆可,但若选“停”,则“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应为一体,不够准确,而用“系”则不仅符合实际而且更为生动形象。“扩充”与“扩展”词义侧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文段中指“版图”,用“扩展”恰当,故选 C。 答案: A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
4、 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 C.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 D.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 解析:第一个空的上文说的是春天刚刚来到的景象,所给出的诗句上句是“东风好作阳和使”,“东风”也就是春风,同样表明文中写的是初春景象,“万柄莲香一枕山”写的是盛夏景象,所以应选用“逢草逢花报发生”。第二个空所给出的诗句上句是“桃花嫣然出篱笑”,“笑”写出了桃花刚要绽开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样子,陈述对象是“桃花”,用“似开未开最有情”恰当。 答案: C 4.下 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3 分) 2013 年,郎平就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她 知人善任 ,派不同队员参加不同
5、比赛,充分发挥她们各自的优势。她眼光长远,在培养年轻球员,尤其是天才型球员时,不 揠苗助长 。赛场上,她 运筹帷幄 ,指挥若定,带领队员们屡创佳绩。 2016 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 不言而喻 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A.知人善任 B.揠苗助长 C.运筹帷幄 D.不言而喻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成语,其中“不言而喻”与“证明”连用出现了逻辑错误。 答案 : D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6、,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C.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 C919 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解析:本题 A 项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和“由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糅合到一起,设置了句式杂糅类语病; C 项“标志”的主语应是“ C919 试飞成功”,而不是“试飞成功”,故此处属于搭配不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语应是“能力”之类,句中缺失,所
7、以此处属于成分残缺,应补出; D 项“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同时使用了“在中”和“使”,造成了句子缺少主语,所以此选项既可以看成是成分赘余类语病,也可以看作是成分残缺类语病。 答案 : B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问 题 。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
8、子 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 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
9、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 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 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
10、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
11、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庄子 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12、。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解析: A 项源自文章第一段, B 项源自文章第二段, D 项源自第四段。 答案: 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 分) A.虽
13、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解析:本题中“这种观点不可信”过于绝对化,与文意不符,因为文中只是说另一种观点
14、更可信而已。 答案: B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 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
15、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解析: D 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答案: D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问 题。 ( 22 分)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
16、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
17、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
18、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 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 划线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从舅尚书王筠 奇 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 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 启 固辞 启:禀告 解析: A 项,“从舅尚书王
19、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惊奇。 答案: A 10.下列各组语句中, 划线 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3 分) A.晋太傅安九世孙 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也 B.若 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 乃 还朝 良 乃 入,具告沛公 D.后主 因 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 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解析: B 项,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A 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 C项“乃”,前一个是“才”的意思,后一个是“于是、就”的意思。 D 项,前一个:于是,后
20、一个:凭借、依靠。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父蔺居母阮氏忧 /不食泣血而卒家人 /宾客惧 /贞复然 /从父洽 /族兄暠乃共往 /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 /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 /从父洽 /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 /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 /不食泣血而卒家人 /宾客惧 /贞复然 /从父洽 /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 /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 /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 /贞复然 /从父洽 /族兄暠乃共往 /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
21、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然后寻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 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山东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