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pdf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pdf(5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环境空气颗粒物 来 源解析监测 方法指南 (试行 ) ( 第二版 ) 2014 年 2 月 28 日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规范全国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的监测技术,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中 涉及的 监测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 的 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 的 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 保证 与质量 控制 等,以提高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
2、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 市环境监测中心 、济南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共同 起草。 目 录 1、适用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2 4、源样品采集 .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 2 4.2 固定源采样 . 3 4.2.1 稀释通道法 . 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 5 4.3 移动源 采样 . 7 4.3.1 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9 4.4 开放源采样 .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 15
3、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 . 20 4.6 二次颗粒物 前体物采样 . 20 5、受体样品采集 .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 . 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 . 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 21 5.4 采样前准备 . 21 5.5 样品采集 .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 21 6、样品管理 . 22 6.1 样品标识 . 22 6.2 样品保存 . 22 6.3 样品运输 . 22 6.4 样品交接 . 22 7、样品分析 . 22 7.1 方法选择原则 . 23 7.2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 . 23 7.2.1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
4、法) . 23 7.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 24 7.3.1 元素分析方法 . 24 7.3.1.1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24 7.3.1.2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26 7.3.1.3 铅等 24 种元素的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 29 7.3.1.4 汞等 5 种元素 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 31 7.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 31 7.3.2.1 NO3-等 4 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 31 7.3.2.2 Na+等 5 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 34 7.3.2.3 Na+等 4 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 36 7.3.3 碳分析方法 . 37 7.3.3.1 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 -光透射法 . 38 7.3.4 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 . 38 7.3.4.1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 . 38 7.3.4.2 正构烷烃分析方法 . 39 7.3.4.3 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 . 41 7.3.4.4 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 . 45 7.3.4.5 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 . 48 7.4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 分析方法 . 51 1 1、适用范围 本指南 分析了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涵盖的 环境空气 颗 粒物来源解析 方法,规定了其 所 涉及的 监测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污
6、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等,适用于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中 相关的 监测工作。 本指南提供了源解析方法中 主要 污染 源的采样技术和颗粒物 中主要 标识组分的分析方法,覆盖面较宽,各地应根据所采用的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方法,结合 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 污染源 颗粒物 特征组分 以及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科学 合理地 选择适合当地的监测技术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标准 、规范和指南所含条文,在本指南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指南的条文,与本指南同效。 当上述标准、规范和指南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7、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 PM10 和 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 PM2.5)手工监测方法 (重量法 )技术规范 HJ 618 环境空气 PM10 和 PM2.5 的测定 重量法 HJ 657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647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46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8、 气相色谱 -质谱法 HJ 680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法 HJ/T 93 PM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48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7 年第 4 号)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 3、术语和定义 3.1 PM2
9、.5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3.2 PM10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10 m的颗粒物,也称可 吸入 颗粒物。 3.3 颗粒物排放源 向 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污染源。 3.4 固定源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通过排气筒向 大气 排放的污染源。 3.5 移动源 由发动机牵引、能够移动的各种客运、货运交通设施和机械设备。 3.6 开放源 露天环境中无组织 无规则 排放的污染 源,具有源强不确定、排放随机等特点。 3.7 无组织排放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不通过排气筒 , 直接向 大气
10、排放的污染源。 3.8 一次颗粒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颗粒物,简称一次粒子。 3.9 二次颗粒物 由排放到环境中的气态污 染物经过光化学氧化反应,气 -固转化形成的颗粒物,简称二次粒子。 3.10 环境受体 受到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 ,简称受体。 3.11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颗粒物污染的来源,简称 颗粒物来源解析 。 3.12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技术方法 用于开展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 4、源样品采集 4.1 源分类 及采样原则 颗粒物排放源可分成固定源、 移动源
11、 、 开放 源 等 。 固定源主要包括 燃 煤(油) 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 等颗粒物排放源 , 移动源 主要包括机动车 、 船、飞机 及非道路机械 等 颗粒物排放源 。 源解析中的 开 放源 通常 包括土壤风沙尘、 道路扬尘、 施工扬尘、堆场扬尘和 城市扬 尘等 。特定地区 3 的源解析工作有时需要考虑 生物质燃烧尘、餐饮 油烟 尘 和海盐 粒 子 等颗粒物排放源 。 与固定源、 移动源 和开放源等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不同,二次颗粒物 是 由排放到环境中的气态污染物(也称前体物)经过光化学氧化反应 , 气 -固转化形成 ,是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 源样品 采
12、集 应遵循以下 三个 原则。 一 、 代表性。 在采样前需通过深入的污染源调查,参考 本地区的 污染源清单,识别与本地区颗粒物 来 源相关的各种污染源类别, 并 保证进行采样的污染源能分别代表本地区各类颗粒物排放源。 在采样中, 应合理布点, 保证 样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代表性, 采样时 污染源应处于正常工况条件。 二 、真实性。 应 采集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较稳定存在的颗粒物 , 必要 时 可 利用特殊装置 (稀释通道 采样装置 、再悬浮采样 装置 等) 模拟 颗粒物进入到环境受体的真实过程 。 三、个性 (或特性) 。 采样中应尽可能远离其他 类别的污染源,减少不同源类之间的交叉影响 ,提高
13、样品的个性 。 对于同一源类的不同子源, 甚至更细分的源类 样品 , 谨慎 对待 样品 的 混合 。 4.2 固定源采样 对于 燃煤(油)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 等颗粒物排放源等 固定源 的 采样 主要采用稀释通道法进行, 当烟道内不夹杂液滴时 也可直接采样。 4.2.1 稀释通道法 4.2.1.1 适用范围 本方法 主要用于采集燃煤、燃油等 固定 源 的颗粒物 ,通过样品的 稀释、冷却和停留等过程,可初步反映颗粒物从污染源进入环境受体的过程 。 4.2.1.2 采样 布点 ( 1) 采样前充分调查区域内工业及民用燃煤 、燃油 设施情况,根据吨位、燃烧方式( 如 链条炉、
14、往复炉、煤粉炉 等 )、除尘方式( 如 静电、湿法除尘等)及 燃料种类 进行多级子源类分类, 对 主要 子源类选取两个 以上运行工况 正常的 燃烧源 。 ( 2) 采样点的布设具体参照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16157) 和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7) 的相关规定。 固定源采样位置选择在垂直管段,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 6 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 3 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 D=2AB/(A+B),式中 A, B 为边长。采样断面的气流速度在 5 m/s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空气 颗粒 解析 监测 技术 方法 指南 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