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T 191-2017 软下疳诊断.pdf
《WS T 191-2017 软下疳诊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S T 191-2017 软下疳诊断.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1.020 C 59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生 行 业 标 准 WS/T 191 2017 代替 WS 191 1999 软下疳诊断 Diagnosis for chancroid 2017 - 07 - 24 发布 2018 - 02 -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WS/T 191 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 则 起草。 本标准代替 WS 191 1999软下疳 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 WS 191 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 WS 191 1999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2、 标准性质由强制性改为推荐性。 标准名称改为“软下疳诊断” ;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 (见 第 2 章 ); 删 除 了治疗原则 (见 1999 年版的 第 3 章 ); 删 除 了临床治愈 (见 1999 年版的 第 4 章 ); 删 除 了管理及预防 (见 1999 年版的 第 5 章 ); 删除了 附录 A 中荧光抗体染色法 (见 1999 年版的 A.5); 增加了 附录 A 中碱性磷酸酶试验 (见 A.4.5); 删 除 了附录 B 软下疳治疗方案 (见 1999 年版的附录 B); 增加了 附录 B 运送和分离 杜克雷嗜血杆菌常用培养基 (见附录 B); 增加了附录 C 软下疳 简
3、介 (见附录 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 、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淑贞、王千秋、苏晓红、蒋娟、龚向东、龚匡隆 、 骆丹、周平玉 。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WS 191 1999。WS/T 191 2017 1 软下疳诊断 1 范围 本 标准规定了软下 疳的 诊断原则、 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 卫生机构 及其 医务人员 对软下疳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2.1 软下疳 chancroid 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所致的
4、生殖器部位疼痛性、溃疡性性传播疾病,常合并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 2.2 杜克雷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ducreyi 杜克雷嗜血杆菌为兼性厌氧菌,无运动能力,无芽胞,革兰染色阴性,短杆状,两端钝圆,长 1.6 m 2 m,宽 0.5 m,大多数在细胞外 呈链状或鱼群状排列 ,少数在细胞内 呈 团状分布。 3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4 诊断依据 4.1 流行病学史 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 感染史 ,或多性伴史 。 4.2 临床表现 潜伏期 3 d 14 d,平均 4 d 7 d。 皮损初发为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 1 d 2 d
5、 后迅速变为脓疱 , 2 d 3 d 内脓疱破溃形成 疼痛性 溃 疡。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整,基底覆以脓性分泌物,除去渗出物,基底为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有触痛,易出血;皮损周围可出现 卫星 状 溃疡。 溃疡可在 1 月 2 月内愈合,残留瘢痕 。 男性 好发于冠状沟、包皮、龟头、阴茎干、会阴及肛周等 处 ;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口、阴道壁、宫颈、会阴 和 肛周等 处 。 WS/T 191 2017 2 原发损害出现后的 1 周 2 周 内, 约 50%患者出现急性疼痛性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表现为腹股沟和股淋巴结疼痛性肿大,常为单侧,也可双侧受累。肿大的淋巴结常有波动感,可自然
6、破溃流脓,形成 一长而窄的浅 溃疡 。 4.3 实验室检查 (见附 录 A) 4.3.1 显微镜检查 临床溃疡分泌物标本涂片革兰染色,查见革兰染色阴性短杆菌(见附录 A的 A.2) 。 4.3.2 培养 临床溃疡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培养基制备参见附录 B) , 生化 鉴定为杜克雷嗜血杆菌(见 A.3和 A.4)。 5 诊断 5.1 疑似病例 符合4.2 ,同时有或无 4.1及 4.3.1,并 符合:( 1)发生7 d 以上的溃疡,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溃疡组织液查不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 2)临床上排除溃疡为单纯疱疹病毒(HSV )感染,HSV-PCR检测或HSV抗原检测阳性 。
7、5.2 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 4.3.2与 5.1。 6 鉴别诊断 软下疳应与一期梅毒的硬下疳、生殖器疱疹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进行鉴别诊断(参见附录 C的C.5)。 WS/T 191 2017 3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杜克雷嗜血杆菌的实 验室 检查方法 A.1 标本采集 A.1.1 取材工具 棉拭子或藻酸钙拭子。 A.1.2 取材部位 生殖器溃 疡或 有波动感的肿大淋巴结。 A.1.3 皮肤 黏 膜 损害取材 用无菌棉拭子轻轻擦去溃疡表面的痂皮和污物,再用拭子采取分泌物,从溃疡基底部或边缘取材,做涂片检查或培养。 A.1.4 淋巴结取材 选有波动的淋巴结,消毒淋巴结表面皮肤,用无
8、菌干棉球擦干。用 1mL无菌注射器配 12号针头,吸取 生理 盐水 0.25 mL 0.5 mL,以无菌操作穿 刺淋巴结并注入盐水,再吸入注射器内,反复 2次 3次后,取 抽吸液做涂片检查或培养。 A.2 显微镜检查 A.2.1 材料 光学显微镜、无菌拭子、载玻片、注射器、生理盐水。 A.2.2 方法 将标本均匀轻轻地涂在干净的玻片上,然后在空气中干燥,火焰固定。 A.2.3 革兰染色 操作步骤如下: a) 将经过固定的涂片铺满结晶紫溶液,染 30 s 60 s,迅速在流水中洗净。 b) 用碘液铺满涂片,染 30 s 60 s,用流水洗净。 c) 用丙酮 -乙醇液脱色,直到涂片无紫色脱下为止。
9、通常要 10 s 20 s,取决于涂膜的厚薄。避免脱色过分,否则革兰阳性菌可误认为阴性菌。很快在流 水中淋洗停止脱色,将过量的水用吸水纸吸干。 d) 用复红液复染 1 min,用流水淋洗,用吸水纸吸干。 A.2.4 结果及解释 WS/T 191 2017 4 使用10 100倍油镜检查。 杜克雷嗜血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短杆状,两端钝圆,长 1.6 m 2 m,宽 0.5 m, 大多数在细胞外 呈链状或鱼群状排列,少数在细胞内呈 团状分布。 因生殖器溃疡中常有多种微生物寄居,临床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结果不可靠,假阳性及假阴性较高,故涂片检查只用于初步判断,不作为确诊依据。 A.3 杜克雷嗜
10、血杆菌 运送与分离培养 A.3.1 材料 A.3.1.1 运送培养基 BM-SGA运送 培养 基 。 主 要 成分包括: L-谷氨酰胺、小牛白蛋白、 3 mg/L万古霉素。 A.3.1.2 分离培养基 A.3.1.2.1 改良 Thayer-Martin培养基 。 主要成分包括: GC基础培养基粉、血红蛋白、 1% IsoVitaleX增菌剂 、 3 mg/L万古霉素。 A.3.1.2.2 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 主要成分包括:肉浸液(肉膏液)琼脂、无菌脱纤维血、 3 mg/L万古霉素(培养基制备 参 见附录B)。 A.3.2 培养条件 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分区划线分离。接种了标本的培养基应置
11、于相对湿度80%以上 , 培养温度33 35 , 5% 10%二氧化碳环境(烛缸)中培养。 48 h 72 h观看结果。未出 现阳性结果的平皿应继续观察 7 d后才能丢弃。 A.3.3 培养菌落初步鉴定 A.3.3.1 菌落特征: 杜克雷嗜血杆菌经 48 h 72 h培养后,可形成直径 1 mm 2 mm菌落,菌落光滑、呈半透明状,浅灰色或黄灰色。陈旧性培养物,菌落扁平,颜色变成灰白到棕黄。用白金耳可以完整地将菌落沿琼脂表面推动,即推动试验阳性,为杜克雷嗜血杆菌菌落的典型特征。 A.3.3.2 革兰染色:从菌落取材做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见 A.2)。 A.4 生化鉴定试 验 A.4.1 氧化
12、酶试验 A.4.1.1 原理:杜克雷嗜血杆菌酶系统不完善,但能产生弱氧化酶,它产生的氧离子能将氧化酶试剂(盐酸二甲基对苯胺)氧化成醌 类化合物,出现弱颜色反应。但也有报告氧化酶试验阴性的菌株。 A.4.1.2 方法:将氧化酶试剂配制成 0.5% 1.0%水溶液。将溶液滴加于可疑菌落上,观察颜色变化。 A.4.1.3 结果:在滴加 1%盐酸二甲基对苯胺溶液后,一般于 15 s 20 s内菌落即呈淡红色,然后逐步变成深紫蓝色,最后呈黑色。 A.4.1.4 临床意义: 氧化酶试验 、 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是初步鉴定杜克雷嗜血杆菌的三个重要标准。 A.4.2 过氧化氢酶试验 WS/T 191 2017
13、5 A.4.2.1 原理: 具有触酶(即过氧化氢酶)的细菌可催化过氧化氢放出初生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 A.4.2.2 方法(玻片法): 挑取培养基上的菌落,置于干净的玻片上,然 后加 1滴 3% 6%过氧化氢,立即观察结果。 A.4.2.3 结果 : 于 30 s内有气泡产生者为阳性 。 A.4.2.4 临床意义: 杜克雷嗜血杆菌不产生气泡因而为阴性。 A.4.3 卟啉试验 A.4.3.1 原理:用于检测细菌将盐酸 -氨基 - -酮戊酸转变成卟啉及卟吩胆色素原的能力。因为杜克雷嗜血杆菌是严格依赖氯化血红素生长的一种嗜血杆菌,它没有将盐酸 -氨基 - -酮戊酸转变成卟啉的能力,试验结果
14、为阴性反应。 A.4.3.2 方法:在1 2 mm 75 mm的试管中加入 0.5 mL的 2 mmol/L盐酸 - -氨基乙酰丙酸溶液中制备浓菌悬液(110 9/mL),将试管放在 35 37 孵 箱中 4 h。再将试管于暗室中用 wood灯照射,观察结果。 A.4.3.3 结果: 出现红色荧光则表示有卟啉存在为阳性 。 A.4.3.4 临床意义: 严格依赖氯化血红素的杜克雷嗜血杆菌 缺乏转变成 卟啉 能力,因而 呈阴性。 A.4.4 硝酸盐还原试验 A.4.4.1 原理:硝酸盐还原反应包括两个方面: 1) 细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和氮,再由氨转化成氨基酸和细菌内其他 含
15、氮化合物。 2)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替代氧作为呼吸系统中的终末受氢体。硝酸盐的还原过程因细菌而异,杜克雷嗜血杆菌能还原培养基中的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试剂中的醋酸作用,生成亚硝酸, 亚硝酸与试剂中的氨基苯磺酸作用生成重氮苯磺酸,再与试剂中的 -萘胺结合而成为 N- -萘胺偶氮苯磺酸(红色)。 A.4.4.2 方法:取48 h的培养物制成浓菌悬液(10 9/mL),取0.04 mL 于小试管中,加入 0.04 mL 0.05%NaNO3溶液和 0.04 mL的 25 mmol/L磷酸缓冲液( pH 6.8)。在35 水浴孵育 1 h。分别加入 0.5%对氨基苯磺酸乙酸溶液和
16、 0.5%萘胺乙酸溶液各 0.06 mL,摇匀,观察。 A.4.4.3 结果 : 2 min 10 min内显色,出现粉红色为阳性,不出现粉红色为阴性。 A.4.4.4 临床意义: 杜克雷嗜 血杆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A.4.5 碱性磷酸酶试验 A.4.5.1 方法:在含 0.5 mL 0.03%无酚磷酸二钠试管中制备浓菌悬液 ( 109/mL)。 将试管置37 水浴孵育 4 h,加 4滴 0.5% 2,6-二溴醌- 4-氯亚胺甲醇溶液,摇匀,置室温 15 min。加入0.3 mL n-丁醇,摇匀静置 5 min。观察。 A.4.5.2 结果: 在丁醇层出现蓝紫色为阳性。 A.4.5.3 临
17、床意义: 杜克雷嗜血杆菌碱性磷酸酶试验阳性。 A.4.6 杜克雷嗜血杆菌生化 试验 鉴定 结果 嗜血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卟啉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碱性磷酸酶试验阳性。 WS/T 191 2017 6 A.4.7 培养意义及注意事项 杜克雷嗜血杆菌培养法的敏感性为60 % 80%,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和诊断软下疳病人的主要实验室方法。 杜克雷嗜血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弱,为提高培养的成功率,标本的离体时间越短越好,取材后应立即接种于分离培养基。对不能及时接种到分离培养基的临床标本,应置于运送培养基,但必须在一周内转种到分离培养基上。 WS/T 191 2017 7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S 191 2017 下疳 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