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T 1806-1986 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pdf
《TB T 1806-1986 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 T 1806-1986 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标准 TB/T 180686 客 车 车 体 静 强 度 试 验 方 法 19870108发布 198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 1. 总则 1.1. 本标准适用于准轨铁路一般用途客车车体强度和刚度的鉴定性试验。特种用途客车除特殊要求外,也应按本标准进行鉴定性试验。 本标准不适用动车组中车辆。 注:客车车体系指客车车体钢结构。 1.2. 试验载荷、鉴定标准(包括基本作用载荷、许用应力、刚度评定标准等)须符合TB133578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规定及设计任务书或建议书的要求。 1.3. 本标准采用的强度试验测量方法为电
2、阻应变测量法。 1.4. 本标准规定范围以外的特殊性试验要求,须由供需双方和鉴定单位共同商定。 2. 试验场地 试验一般应在室内进行,其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a具备220V、50Hz交流电源,风(压缩空气)源,水源,照明和起吊设备等。 b无阳光直晒、高温辐射和剧烈气流的影响,不漏雨,无腐蚀性气体,气温在0以上并波动较小。 c附近无强磁场、强噪声、强振动的干扰,以免影响试验。 3. 被试车辆 3.1. 试验应在车体钢结构组成后、未安装木结构和设备的条件下进行。 3.2. 被试车体的制造质量应具有代表性。其结构的形式尺寸、工艺质量,材质,须经生产单位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试验。 3.3. 试验前后须对
3、被试车体的技术状态,如各部变形、铆接和焊接的质量情况等进行检查和测量,并作记录。 3.4. 被试车体应按设计的支承方式,落于扭转试验台或无弹簧装置的转向架上。试验时至少有一台扭转试验台或无弹簧装置的转向架能沿轨道随车体变形而自由移动。 4. 试验内容 4.1. 垂直载荷试验 4.1.1. 按运用载荷分布情况,在铺有木地板或枕木的底架上施加均布或集中试验载荷。 4.1.2. 测量各应力测点的应变值和挠度测点的位移值。 4.2. 纵向力试验 34.2.1. 纵向拉伸力和压缩力沿车钩中心线分别施加于前、后从板座上。当试验加载设备无法施加纵向拉伸力时,可只施加纵向压缩力。 4.2.2. 测量各应力测点
4、的应变值和挠度测点的位移值。 4.3. 扭转试验 4.3.1. 在枕梁端部四个抬车位或旁承处将车体顶起,使车体与转向架离开一定距离呈四点支承,近似处于水平状态,然后,将任意一对角线上的两支承点上升或下降,使车体扭转。 加于车体的扭转力矩按下式计算: 1212bPPMK+=(1) 式中:扭转力矩,kNm(tfm); KM1P、分别为同一枕梁两支承点支承力变化的绝对值kN(tf); 2P1b同一枕梁两支承点间距离,m。 4.3.2. 测量各应力测点的应变值和枕梁各端部测点的位移值。 4.4. 顶车试验 4.4.1. 顶车试验一般在相当于车辆的空车状态条件下进行,即在车体钢结构的底架上施加相当于木结
5、构和设备重量的垂直试验载荷,然后在架车位将车体顶起,使车体与转向架离开一定距离呈四点支承,近似处于水平状态。将任意一对角线的两支承点下降或上升使车体呈对角线上两点支承或接近两点支承状态,导致车体形成最大扭转。 注:对于封闭壳体整体承载客车车体,对角线两支承点顶车试验方法为推荐性方法。 4.4.2. 测量各应力测点的应变值并观测顶车位附近结构的变形情况。 4.5. 扭转试验可在顶车试验工况中进行。 5. 测点布置与编号 5.1. 应力测点 5.1.1. 应力测点应根据强度计算结果,并结合结构分析情况进行布置,主要承载构件受力大的部位、应力集中严重的部位均应布置测点。 5.1.2. 应变片的布置方
6、式应根据测点的应力状态确定。单向应力状态,应力方向已知时布单向应变片;平面应力状态,主轴方向已知时布90二向应变片(应变花),主轴方向未知时布45三向应变片(应变花)。 5.1.3. 在测点布置图中,应标明测点的确切位置,断面突变部位测点应尽量靠近突变处,构件翼缘上测点中心与其外缘的距离为1Omm。 45.1.4. 应变片编号采用“零部件代号、断面位置编号、应力测点编号、应变片布置方位代号”四级编号形式,各级编号均采用阿拉伯数码,前三级各占两位数码位置,最后一级只占一位数码位置,共计为七位数码。应力测点的表示可只取前六位数码。 例如: 03 05 05 0 应变片布置方位代号 应力测点编号 断
7、面(或部位)位置编号 零部件代号 零部件代号,推荐按附录A(参考件)的规定编制。 断面位置和应力测点编号,可依次编为01、02、03、99。对称断面和对称应力测点的编号,建议采用其相邻的偶数号。 应变片布置方位代号,单向应变片或应变花中沿车体纵向的应变片以0麦示,应变花中沿垂直于车体纵向的应变片以1表示,45方向的应变片以2表示。 5.2. 挠度测点 5.2.1. 中梁(包括牵引梁)在车体中央部位、两端和两心盘处须布挠度测点。建议编号从一位端开始,依次为1、2、3、4、5。无中梁车则只需布1、2、4、5四个测点,车体中央部位不设测点。 5.2.2. 侧梁在车体中央部位,两枕梁端部处须布挠度测点
8、。建议编号从一位端开始,一位侧梁依次为12、13、14,二位侧梁相应为22、23、24。 5.2.3. 扭转刚度的测点布置在两枕梁的四个端部。同一枕梁两端部的测点应布置在车体同一横断面的相同水平位置,如图1所示。建议测点编号从一位端一位侧开始,依次为n1、n2、n3、n4。 56. 试验设备和仪表 6.1. 测量用试验加载设备和仪表须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否则应重新校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6.2. 试验加载装置的精度应不低于3级,用于显示载荷值的油压表、风压表、千分表和测量挠度的位移传感器、百分表等,精度须不低于1.5级。应变仪的基本误差不超过测量值的2,100以下不大于2;零点飘移不超过34h
9、。 6.3. 测量导线应选用同一规格,测量片和温度补偿片所用测量导线的长度和截面积须相同。 当双股测量导线单根线的电阻值与应变片的电阻值之比大于1时,须对测量值按式2进行修正: )21(Rrcx+=(2) 式中:x修正后的应变值; c测得的应变值; r双股测量导线中单根线的电阻值,; R应变片的电阻值,。 6.4. 测量片和温度补偿片的规格、灵敏系数须相同,电阻值应尽量一致。补偿片所贴试件或部位须不受载荷影响,其材质应与粘贴测量片的构件相同,两者所处环境温度也应一致。 7. 应变片的粘贴 7.1. 应变片粘贴部位须打磨露出光泽的金属表面,其表面粗糙度R1的最大允许值为3.2m,并用细纱纸抛光使
10、砂削方向与贴片方向成45角,然后用丙酮类洗料擦试,清除灰尘和油污。 7.2. 应变片可采用适宜的粘结剂牢固均匀地粘贴于被测部位,胶层要薄,须密贴,不得夹有气泡,粘贴位置和方向要正确,不得移动,粘贴好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红外线烘干,并将引出线焊于接线板上。 7.3. 立变片粘贴干燥后,其与被试车体间以及测量导线与大地间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200M,并须用防潮剂密封。 8. 试验 8.1. 测量导线接好后,须首先进行预试、预试加载(包括卸载,本章下同)工况,一般为纵向加载和垂直加载,如果垂直加载不方便时可只进行纵向加载。加载应分二级或三级进行。最大加载值为试验所要求的最大值。 68.2. 预试过程中
11、,须注意监视各级载荷下车体的应变、变形和仪表、加载设备的异常情况,检查加载值与应变值是否成线性关系,确认应变片的粘贴质量,待认定各部技术状态正常后方能进行正式试验。 8.3. 试验载荷应不小于基本作用载荷。 8.4. 正式试验时,每种试验工况加载次数一般应不少于3次,如果加载不方便,且前两次加载所测数据可信时,第三次加载可不再进行。 8.5. 试验中应注意及时分析应变、挠度的变化规律,处理被试结构与测试系统出现的问题。 9. 试验数据的整理与换算 9.1. 试验数据的整理 加载后测得的读数减去加载前或卸载后读数所得数值为试验值。对每个测点各试验值须经分析剔除异常数后求出算术平均值,以作为强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B 1806 1986 客车 车体 强度 试验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