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T 1510-1993 机车中间继电器技术条件.pdf
《TB T 1510-1993 机车中间继电器技术条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 T 1510-1993 机车中间继电器技术条件.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151093 机车中间继电嚣技术条件 19931111发布 199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 机车中间继电嚣技术条件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间继电器的一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铁道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电动车组的控制电路中使用的直流中间继电器。 2. 引用标准 GB 3367.9 铁路机车名词术语 牵引电气设备术语 GB 3367.10铁路机车名词术语 牵引电气设备名称 GB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GB 4207 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
2、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测定方法 GB 5169.4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 GB 1497 低压电器基本标准 TB 1333 机车电器基本技术条件 3. 中间继电器正常使用条件 3.1. 环境条件 a.海拔不超过2500m; b.最高周围空气温度(见表1); 表1 最高周围空气温度 海 拔 1000m及以下10002500m 最高周围 空气温度 45 由45起海拔每升高100m 递降0.5 c.最低周围空气温度为-25,允许在-40时存放; d.周围空气湿度: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不超过25); e.相对于正常位置的倾斜不大于10;
3、f.相应于机车的垂向、横向、纵向存在着频率f为150Hz的正弦振动,其振动加速度当频率f为110Hz等于0.1fg(g为重力加速度,计算时可化简为10ms2),当频率f为1050Hz时等于1g; 因机车连挂时的冲击,沿机车纵向激起的加速度不大于3g; g.装于能防雨、雪、风、沙的车体(或箱体)内。 3.2. 使用安全条件 a.使用环境条件不应超过第3.1条所述要求; b.本产品具有防火性能要求,机车屏柜组装也应相应考虑防火措施; c.本产品安装地点应无可能影响正常动作的强磁场存在; 1d.本产品安装不应有联线不当、间隔距离太小、对地距离太小等引起维护保养不便、装卸不便,减小电气间隙、减小爬电距
4、离等不良现象; e.使用本产品的电路内产生的过电压不高于产品规定的耐受过电压水平; f.当本产品使用要求与安装环境条件超出本标准要求时应与制造厂协商另行解决。 4. 产品分类 4.1. 按结构型式中间继电器可分为密封型与非密封型两大类。非密封型中间继电器又可分为全封闭式,触点封闭式、敞开式三种结构类型。 5. 额定参数 5.1. 线圈额定电压:直流110V。 5.2. 触头额定电压:直流110V。 5.3. 触头额定工作电流:直流:0.2、0.5、1、2A,其相应的约定发热电流*:2、5、10、20A。 *注:进行温升试验的电流值与产品原标志的额定电流相对应。 5.4. 触头对数:最少为4对;
5、 5.5. 线圈能正常工作的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1倍和0.8倍额定电压。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中间继电器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工艺文件制造,各项技术参数、各零部件尺寸精度、材料、表面粗糙度、电镀及油漆保护层、绝缘处理、热处理等应符合图样及技术文件要求。 6.1.2. 同型号的中间继电器的产品和零部件应能互换,更换触头和弹簧等易损件应不需专用工具。 6.2. 中间继电器线圈的电阻值允差:在常温下测量并折算到20时的电阻值对额定值的允差不超过-58。 6.3. 动作性能 6.3.1. 中间继电器的触头应动作灵活、接触良好。触头开距、超程、初压力、终压力
6、、接触点或接触线都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6.3.2. 中间继电器当其线圈在最高周围空气温度和最大工作电压下的热稳态时,在最小工作电压下应能可靠工作。 6.3.3. 中间继电器的释放电压应不小于额定电压的5。用在内燃机车柴油机启动时在控制电路内工作的中间继电器应保证最大释放电压不超过0.3倍额定电压。 6.3.4. 中间继电器在相对于正常安装位置的倾斜不大于10时,其动作值仍需满足第6.3.1、6.3.2条要求。 26.4. 耐振性能 6.4.1. 中间继电器按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分别在相应机车的垂向、横向、纵向,在150Hz的振动频率范围内,检查有无共振现象。如产生共振应设法消除,不能消除
7、时则在该共振频率及其方向振动2h,中间继电器不应出现机械损伤、误动作、紧固件松动等不良现象。 6.4.2. 中间继电器若无共振现象,则按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分别在相应于机车的垂向、横向、纵向承受10Hz 10ms2的振动各2h,不得发生机械损伤、误动作、紧固件松动、触头弹跳等不良现象。 6.4.3. 中间继电器按正常工作位置安装,相应于机车的纵向承受50Hz、30ms2的振动2min,不得发生误动作、机械损伤、紧固件松动和触头弹跳等不良现象。 6.5. 机械寿命 中间继电器的机械寿命不低于106次。 6.6. 发热温度极限 中间继电器按正常工作位置安装,线圈加以最大工作电压、触头通以约定发热电流
8、,各导电部分在最高周围空气温度下的发热温度极限应不超过表2的规定。 表2 发热温度极限 零部件名称 发热温度极限 零部件名称 发热温度极限 A级绝缘 120 用螺钉铆钉紧固 的导电连接 100 E级绝缘 135 铜或铜合金115 线 圈 B级绝缘 145 触头银或银合金 以不损害相邻部件为限中间继电器零部件的允许温升为表2中发热温度极限减去试验地点海拔相应的最高周围空气温度(按表1规定)。 6.7. 绝缘性能 6.7.1.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 中间继电器使用的绝缘材料必须具有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值)的测定值,CTI值用伏特数表示。绝缘材料的CTI值划分为以下四个组别: 绝缘材料组别: CTI
9、600 绝缘材料组别: 600CTI400 绝缘材料组别a: 400CTI175 绝缘材料组别b: 175CTI100 中间继电器使用的绝缘材料其CTI值应不小于175V,绝缘材料的CTI值是选择爬电距离的必要依据。 6.7.2. 工频耐受电压 中间继电器相互绝缘的带电部分之间及对地应能承受工频试验电压1500V(有效值)1min,无击3穿或闪络现象。 6.7.3. 冲击耐受电压 按系统控制的过电压情况为依据,中间继电器耐受过电压性能与机车予期过电压相匹配。中间继电器应能耐受2500V的冲击电压而无击穿或闪络现象,其冲击电压波形如图1所示 脉冲前沿, t11.2s30 幅值下降到50峰值时的脉
10、冲宽度 t250s20 脉冲峰值允差士3.0 图1 标准冲击电压波形 6.7.4. 冲击耐受电压性能的海拔修正 当进行第6.7.3条试验,试验地点海拔不为2500m时,则中间继电器的冲击电压值应乘以修正系数。修正系数根据海拔不同按表3选取,若试验地点海拔介于表中二个海拔之间时,允许用相邻的二个海拔的修正系数按插入法进行折算。 表3 海拔修正系数 海拔m 0 5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0 修正系数 1.354 1.260 1.205 1.066 1.000 0.938 0.832 6.7.5. 耐湿热性能 中间继电器按GB 2423.4进行高温温度为40的交变湿热试验
11、6周期。试验后其绝缘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用500V兆欧表测量中间继电器各部分的绝缘电阻值应不低于1M; b.能承受第6.7.2条规定的工频耐受电压试验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6.7.6. 绝缘件的着火危险性 中间继电器使用的绝缘件必须进行着火危险性试验(灼热丝试验)。 灼热丝顶端温度以及它施加在试样上的持续时间应从表4中选取。 4表4 着火危险试验灼热丝法参数 灼热丝顶端温度 试验持续时间s 55010 65010 75010 85015 96015 301 对于必须承载载流部件和接地部件的绝缘材料(除陶瓷外),灼热丝顶端的试验温度优先推荐按960考核;对于不承载载流部件和接地部件的
12、绝缘材料(除陶瓷外)一般可按650考核。 6.7.7. 出厂绝缘电阻值 中间继电器出厂条件下的绝缘电阻值由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6.8. 通断能力 被试中间继电器应尽可能在接近车上安装条件下进行试验。中间继电器触头分断产生的暂态恢复电压最大峰值不应超过相互绝缘的带电部分之间及对地的冲击耐受电压试验值。 中间继电器触头的通断能力和电寿命试验要求见表5。 表5 通断能力与电寿命 通 断 能 力 电 寿 命 接 通 分 断 通断条件 额 定 工 作 电 流 A 约 定 发 热 电 流 A 电 压 V 电 流 A 时 间 常 数 ms 电 压 V 电 流 A 时间常数ms次 数 电 压 V 电 流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B 1510 1993 机车 中间 继电器 技术 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