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
《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2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T B 100202009 P J 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Code for Design of High Speed Railway 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 二九年十一月 1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关于印发 2008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 (铁建设函20071374号)的要求,在新建时速 300350公里客运专 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2、 (铁建设【2007】 47号)等规范的基础上,吸纳京津、 武广、郑西、合宁、合武、石太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运营经 验以及京广、浙赣、胶济、郑徐等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工作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范的编制工作紧紧把握高速铁路总体技术路线,坚持高起点、高 标准,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符合我国 国情、路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本规范由 22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 组织、线形、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 信、信号、信息、防灾安全监控、动车组设备、综合维修、给水排水、房 屋建筑、综合接地、环境保护,
3、另有 5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对规范的目的意义、适用范围、设计理念、设计年度、设计活载等 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250350km/h 的 高速铁路,设计最高行车速度按照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 2对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系统集成、综合选线设计、安全设计、工 期安排、投资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明确了高速铁路 总体设计应围绕旅行时间与运行速度、旅客舒适度、节能和环保、安全与 防灾监控、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输组织五大要求,实现高速度、高舒适、 高密度、高安全的目标。 3主要内容包括旅客列车开行的一般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
4、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路情,明确了采用不同 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或相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给出 了基本的运行图编制参数,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的能力计算办法。 4根据研究确定的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 2 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 平纵断面设计标准。 5. 明确了路基设计使用年限 100 年的要求;优化了基床结构、基床填 料及压实标准、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路基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规定了 过渡段设计方式、路基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水设施设置;路堤及路堑边坡防 护和沉降观测及评估等相关要求。 6明确了桥梁结构
5、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自振频率、墩台刚度、墩 台沉降的限值标准;完善了站区内桥梁制动力、牵引力的取值标准和动力 系数的计算公式;规定了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设计标准。 7明确了隧道断面内轮廓设计方法和消减空气动力学效应所采取的措 施;规定了隧道防灾救援考虑的方式、规模、主要计算参数(如临界风速) 等;增加了隧道接口设计有关标准。 8规定了有砟、无砟轨道及道岔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无砟轨 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60年以及不同轨道结构与线下工程、站后工程的 接口设计要求。 9对车站采用的布置图型、车站到发线数量的确定、安全线设置、车 站咽喉区布置、道岔号数的选择及道岔配列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规
6、定 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纳入了对大型及特大型客 运站线路编号及车站名称的有关规定。 10规定了接触网的供电电压技术指标和供电方式、牵引变电主接线 方案、二次保护要求以及供电调度系统和接触网等内容。明确了越区供电 能力、27.5kV专用电缆设计、接口设计等规定。 11明确了高速铁路供配电系统的构成,规定了供电可靠性、火灾自 动报警系统(FAS) 、特大型站房供电、箱式变电所、接口设计等规定,细 化和完善了电力线路等方面的内容。 12明确了线路、传输及接入、数据网、GSM-R无线移动通信、综合 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等 14 个业务子系统的技术制式、功能、构成、设置规 定、接口等
7、要求。 3 13规定了运输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车站计算机联锁、信号集 中监测等子系统以及相关子系统的集成要求,明确了不同速度下的 CTCS 列控系统适用等级、道岔融雪、车站信号机、轨道电路、应答器和 RBC、 电源、信号电缆及防护等设计标准。 14规定了运营调度、动车组管理、综合维修管理、票务、旅客服务、 市场营销策划、公安管理、办公自动化、呼叫中心等应用系统,明确了信 息系统间的互联及信息交互的要求,明确了各系统的功能、层级结构、设 置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15明确了高速铁路防灾及安全监控系统风、雨、雪、地震等监控设 备的设置原则,规定了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与运调系统、CTC 系统、供电调 度
8、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互联要求。 16规定了动车段(所、场)的工作范围、设置原则、总平面布置及 运用整备和检修设施的配置等要求。并对修车库的设备配置分别按三、四、 五级修分别进行了规定。 17规定了检测、维修的工作内容及基础设施维修基地、综合维修车 间、综合工区的工作范围、构成层级、设计原则、设备配置、接口等要求。 18结合高速铁路列车运输组织特点,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设置标 准,明确了旅客列车上水与卸污作业规定,增加了自建水源卫生防护、给 水排水管道穿越铁路设置防护措施的规定。 19根据站房设计的“五性”原则,明确了高速铁路站房规模的确定应按 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综合确定的要求,明确
9、了高速铁路站房的 流线模式,提出了合理设置站房、布置内外流线的要求。 20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确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和接 地电阻值的规定,提出了利用建筑物内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的设计原则, 描述了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规定。 21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污染治理、 污水和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电磁干扰防护等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高速铁路声屏障、垃圾转运设施、绿化及绿色通道建设的设计规定。 4 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 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
10、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 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 10 号,邮政编码: 300142)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 745号, 邮政 编码:43006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 8 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何华武、郑 健、耿志修、张曙光、安国栋。 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11、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 究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定人: 章节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定人 第 1 章 总则 吴彩兰、孙树礼、李树德、 王玉泽、许克亮 何华武、安国栋、苏全利、 米 隆、吴明友、倪光斌 第 2 章 术语和符号 吴彩兰、黄小钢 吴明友、王哲浩、桑翠江、 尹福康、周诗广 第 3 章 总体设计 吴彩兰、孙树礼、李树德、 王玉泽、许克亮 何华武、安国栋、苏全利、 米 隆、吴明友、康高亮、 傅选义、张海军、苏顺虎、 程先东、杨绍清、季学胜、 张 梅、周孝文 第 4 章 行车组织 李鸿战、谢 敏、赵长江、 李庆生、闵国水 张海军、傅选义、米 隆、 任润堂 第 5 章 线形 白宝英、李秉涛、
12、袁爱庆、 杜通道 何华武、米 隆、吴明友、 康高亮、吴克俭、任润堂、 沈 榕、倪光斌 第 6 章 路基 崔维孝、吴连海、崔俊杰、 王兴荣 苏全利、吴明友、康高亮、 张志方、周诗广 5 章节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定人 第 7 章 桥涵 苏 伟、杜宝军、周四思、 王召祜、田万俊、牛 斌、 胡所亭 米 隆、吴明友、康高亮、 盛黎明、傅 峰、薛吉岗、 周诗广 第 8 章 隧道 杨贵生、王立暖、马志富 康高亮、张 梅、钱征宇、 倪光斌 第 9 章 轨道 江 成、闫红亮、曾树谷、 孙 立、管吉波、韩国兴 何华武、康高亮、吴明友、 付建斌、曾宪海、吴细水、 胡华锋、周诗广 第 10 章 站场 李庆生、赵 斗、
13、李荣华、 郑子涛、黎家戎 何华武、傅选义、吴明友、 胡友生 第 11 章 电力牵引供电 温建民、张华志、李丽雅、 李红梅、张育明 杨绍清、王哲浩、周 伟、 尹福康 第 12 章 电力 孙建明 王保国、王哲浩、周 伟、 尹福康 第 13 章 通信 张 健、刘子文 刘朝英、王哲浩、程先东、 马 芳、尹福康 第 14 章 信号 沈志凌、谢静高 刘朝英、王哲浩、程先东、 覃 燕、张季良、莫志松、袁湘鄂 第 15 章 信息 张 健、孙 峰 谷晓明、苏顺虎、程先东、 刘卫国、倪光斌、尹福康 第 16 章 防灾安全监控 李 伟、石先明 季学胜、康高亮、程先东、 张季良、周诗广 第 17 章 动车组设备 黄小
14、钢、傅八路、邱绍峰 刘 刚、杨 京、桑翠江 第 18 章 综合维修 陈 萍、张 浩 任润堂、沈 榕、傅 峰、 曾宪海、桑翠江 第 19 章 给水排水 邹 红、蒋金辉 吴克俭、王哲浩、桑翠江 第 20 章 房屋建筑 马小红 周孝文、吴明友、桑翠江 第 21 章 综合接地 黄 荣、余颜丽 程先东、王哲浩、薛吉岗、 周诗广 第 22 章 环境保护 龚 平、王忠合 杨忠民、吴明友、付建斌、 桑翠江 参加编写人员: 刘向云、左 峰、王 祯、施 威、李胜利、张千里、孙宏林、黄 永柳、王应铭、魏永幸、王立军、蔡徳构、李 成、李肖伦、魏 峰、文 望青、刘 洋、罗照新、陈 占、赵新益、陈 梅、胡晓红 6 参加审
15、定人员: 蔡申夫、徐鹤寿、卢祖文、黄建冉、叶阳升、殷宁俊、冉 理、李承 根、薛新功、吴少海、朱 颖、许佑顶、张雪才、顾湘生、崔庆生、吴麦 奎、张立国、杜寅堂、王其昌、罗 强、薛育秀、刘 华、肖 苹、朱飞 雄、陈 军、秦永平、俞祖法、景德炎、刘丽华、张 锐、谭月仁、沈东 升、辛维克、郝小亮、韩文雷、林传年 1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4 2. 1 术语 4 2. 2 缩略语 6 2.3 符号 8 3 总体设计 10 3.1 一般规定 10 3.2 主要技术标准 10 3.3 系统集成设计 11 3.4 综合选线 12 3.5 其他 13 4 运输组织 15 4.1 一般规定 15
16、 4.2 运行图 15 4.3 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 16 5 线 形 17 5. 1 一般规定 17 5. 2 线路平面 17 5. 3 线路纵断面 20 5. 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 21 6 路 基 23 6. 1 一般规定 23 6. 2 路基面形状及宽度 24 6. 3 基床 28 6. 4 路堤 29 26. 5 路堑 31 6. 6 过渡段 32 6. 7 路基排水 36 6. 8 路基防护 37 6. 9 路基支挡 38 6.10 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 39 6. 1 1 接口设计 41 7 桥 涵 42 7. 1 一般规定 42 7. 2 设计荷载 43 7. 3 结构变形
17、、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 51 7. 4 结构计算与构造 55 7. 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 58 7. 6 高架车站桥梁结构 59 7. 7 接口设计 59 8 隧 道 61 8. 1 一般规定 61 8. 2 衬砌内轮廓 61 8. 3 隧道衬砌 63 8. 4 洞内附属构筑物 64 8. 5 洞口结构 64 8. 6 防排水 65 8. 7 运营通风 66 8. 8 防灾救援疏散 67 8. 9 抗震设计 68 8.10 接口设计 68 9 轨 道 70 39. 1 一般规定 70 9. 2 钢轨及配件 70 9. 3 轨道铺设精度(静态) 70 9. 4 无砟轨道 72 9. 5 正线有
18、砟轨道 83 9. 6 轨道结构过渡段 83 9. 7 钢轨伸缩调节器 84 9.8 接口设计 84 9. 9 站线轨道 85 9.10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 86 10 站 场 89 10.1 一般规定 89 10.2 车站布置 92 10.3 站线平、纵断面 94 10.4 客运设备 96 10.5 站场路基、排水及其他 98 10.6 接口设计 99 11 电力牵引供电 101 1 1. 1 一般规定 101 11.2 牵引供电 101 11.3 牵引变电 102 11.4 供电调度系统 105 11.5 接触网 106 11.6 电磁干扰防护 112 11.7 接口设计 113 12
19、 电 力 115 12.1 一般规定 . 115 4 12.2 供配电系统 . 115 12.3 变、配电所 . 117 12.4 电力线路 . 117 12.5 电力远动 . 118 12.6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1 18 12.7 照明 . 119 12.8 接地及安全 . 120 12.9 供电可靠性 . 120 12.10 接口设计 . 121 13 通 信 122 13.1 一般规定 . 122 13.2 通信线路 . 122 13.3 传输及接入网 . 122 13.4 数据通信网 . 123 13.5 电话交换系统 . 124 13.6 数字调度通信系统 .
20、124 13.7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25 13.8 会议电视系统 . 127 13.9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127 13.10 应急通信系统 . 129 13.11 综合布线系统 . 129 13.12 时钟同步及时间同步网系统 . 130 13.13 通信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 130 13.14 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 . 131 13.15 通信电源设备 . 131 13.16 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 . 132 13.17 接口设计 . 132 5 14 信 号 134 14.1 一般规定 . 134 14.2 地面固定信号 . 134 14.3 运输调度指挥 . 136 14.
21、4 列车运行控制 . 138 14.5 车站联锁 . 147 14.6 信号检测及监测 . 148 14.7 数据传输网络 . 148 14.8 信号电源 . 149 14.9 光电缆线路 . 150 14.10 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 . 151 14.11 信号房屋 . 152 14.12 道岔融雪 . 152 14.13 接口设计 . 153 15 信息 155 15.1 一般规定 . 155 15.2 总体架构 . 155 15.3 运营调度系统 . 155 15.4 客运服务系统 . 157 15.5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 . 159 15.6 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 . 161 15.7
22、 其他信息系统及辅助设施 . 162 15.8 网络基础平台 . 163 15.9 信息共享平台 . 163 15.10 信息安全 . 164 15.11 机房、供电、防雷与接地 . 164 15.12 接口设计 . 165 6 16 防灾安全监控 166 16.1 一般规定 . 166 16.2 风监测 . 166 16.3 雨监测 . 167 16.4 雪监测 . 167 16.5 地震监控 . 168 16.6 异物侵限监控 . 168 16.7 电源 . 168 16.8 接口设计 . 168 17 动车组设备 170 17.1 一般规定 . 170 17.2 总平面布置 . 171
23、17.3 运用整备设施 . 172 17.4 检修设施 . 175 17.5 其他 . 177 18 综合维修 178 18.1 一般规定 . 178 18.2 检测 . 178 18.3 维修 . 179 18.4 接口设计 . 182 19 给水排水 184 19.1 一般规定 . 184 19.2 给水 . 184 19.3 排水 . 185 19.4 接口设计 . 186 20 房屋建筑 187 20.1 一般规定 . 187 7 20.2 车站建筑 . 187 20.3 生产及附属房屋 . 190 20.4 接口设计 . 190 21 综合接地 192 21.1 一般规定 . 192
24、 21.2 贯通地线、引接线及横向连接线 . 192 21.3 接地极和接地端子 . 193 21.4 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 195 22 环境保护 197 22.1 一般规定 . 197 22.2 声屏障 . 198 22.3 垃圾转运设施 . 201 22.4 绿化及绿色通道 . 201 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202 附录B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203 附录C ZK标准活载的换算均布荷载值 206 附录D 箱梁有效宽度折减系数 207 附录 E ZPW2000A轨道电路设计长度 209 本规范用词说明 211 1 1 总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 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B 10020 2009 高速铁路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