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答案解析.doc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类职业资格】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答案解析.doc(9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答案解析(总分:22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5,分数:85.00)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分数:1.00)A.B.C.D.3.“客体”这一概念是指( )。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C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分数:1.00)A.B.C.D.4.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式 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分数:1.00)A.B.C.D.5.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n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存在 D否认静止的存在(分数:1.00)A.B.C.D.6.黑格尔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了( )。 A系统的整体性 B系统的结构性
3、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开放性(分数:1.00)A.B.C.D.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分数:1.00)A.B.C.D.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分数:1.00)A.B.C.D.9
4、.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分数:1.00)A.B.C.D.10.“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分数:1.00)A.B.C.D.11.最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分数:1.00)A.B.C.D.12.人类社会的
5、物质基础是( )。 A社会存在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分数:1.00)A.B.C.D.13.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分数:1.00)A.B.C.D.14.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分数:1.00)A.B.C.D.15.
6、生产方式是( )。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分数:1.00)A.B.C.D.1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分数:1.00)A.B.C.D.17.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分数:1.00)A.B.C.D.18.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系统 B信息传递系统 C自动化控制系统 D能源动力
7、系统(分数:1.00)A.B.C.D.19.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分数:1.00)A.B.C.D.20.社会结构的内涵是指社会的( )。 A阶级结构 B部门结构 C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 D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分数:1.00)A.B.C.D.2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分数:1.00)A.B.C.D.22.社
8、会的观念结构或意识形态是指( )。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分数:1.00)A.B.C.D.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对立统一规律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数:1.00)A.B.C.D.2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分数:1.00)A.B.C.D.25.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一团
9、永恒的活火。”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26.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 )。 A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B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C在理性认识阶段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的过程(分数:1.00)A.B.C.D.2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分数:1.00)A.B.C.D.28.下列社会意识形式中,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 A语言学 B哲学 C道德 D艺术(分数:1.00)A.B.C.D.29.社会运动的
10、物质基础是( )。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分数:1.00)A.B.C.D.30.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客体、主体、客体(分数:1.00)A.B.C.D.31.经过二十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分数:1.00)A.B.C.D.3
11、2.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分数:1.00)A.B.C.D.33.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分数:1.00)A.B.C.D.3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
12、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分数:1.00)A.B.C.D.35.“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分数:1.00)A.B.C.D.36.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分数:1.00)A.B.C.D.3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分数:1.00)A.B.C.D.3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3、( )。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分数:1.00)A.B.C.D.3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不包括( )。 A向唯一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分数:1.00)A.B.C.D.40.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分数:1.00)A.B.C.D.4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 )。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14、(分数:1.00)A.B.C.D.4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分数:1.00)A.B.C.D.4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4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15、,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分数:1.00)A.B.C.D.45.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分数:1.00)A.B.C.D.46.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
16、本身。”这说明(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客体提供的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分数:1.00)A.B.C.D.47.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分数:1.00)A.B.C.D.48.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分数:1.00)A.B.C.D.49.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分数:1.
17、00)A.B.C.D.50.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 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分数:1.00)A.B.C.D.5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分数:1.00)A.B.C.D.5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
18、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分数:1.00)A.B.C.D.53.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分数:1.00)A.B.C.D.54.2008年 9月 25日,我国神州七号航天飞船成功飞人太空,这说明( )。 A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改造规律 B规律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浮现在事物表面的
19、东西 C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D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利用规律(分数:1.00)A.B.C.D.55.“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分数:1.00)A.B.C.D.5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
20、作用和相互影响(分数:1.00)A.B.C.D.57.下列活动属于精神生产实践的有( )。 A科学实验 B阶级斗争 C地质考察 D天文观察(分数:1.00)A.B.C.D.58.主要矛盾是指( )。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分数:1.00)A.B.C.D.59.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务员 职业资格 马克思列宁主义 哲学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