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第二版考研辅导 第八章 学习动机.docx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第二版考研辅导 第八章 学习动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第二版考研辅导 第八章 学习动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等。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3.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
2、引发作用。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作用。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作用。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
3、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 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 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
4、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间接近景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直接近景性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也称性格动机和情境动机。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5、 ;具体动机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 S R 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在他们看来,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与此相应,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的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但是实际情况中,学校里的强化,既可以是外部的,
6、也可以是内部的。前者是由教师施于学生身上的;后者是学生自我强化,如从学习结果中得到满足 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 高 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之后是安全的需要;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再后来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尊重。这些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人就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级的需
7、要, 有两层含义:即完整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自我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称为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最后一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适。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这些 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
8、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败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 ( Heider, 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人格、动机、 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此后,罗特 ( 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
9、,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 ( Weiner,1974)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髙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 )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
10、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 维纳系统探讨了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他提出,学生往往将学校学业成败归于四个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而且,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控制点、稳定性和可 控性(见表 8-1)。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 :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以及所投人的努力。 表 8-1 维纳对学业成败的主要归因 控制点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部 能力(不可控) 努力(可控 ) 外部 任务难度(不可控) 运气(不可控) 个体的归因
11、倾向还与其能力观有关。德维克 ( Dweck)提出,人们对能力存在两类基本的理解:一种为能力实体观,另一种为能力增长观。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能力是可控的。而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认为能力是不可控的。如果失败的事件连续发生,他们就有可能将原因归于稳定的自身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根据归因理论,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将学业成败归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努力上。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 80 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 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
12、持。 1.理论内容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 “期望 “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 “期望 “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结果期 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
13、和被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髙度的 “自我效能感 “,并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 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
1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 能感的影响最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 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生成。
15、(2)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 “去敏感性 “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五)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是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注重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与社会性的动机,强调采用系统的、客观的、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 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一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教育 心理学 课程 第二 考研 辅导 第八 学习 动机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