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980-2009 《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pdf
《DB51 T 980-2009 《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980-2009 《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DB51ICS 07.060 A 47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9802009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 2009-12-01 发布 2009-12-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 980200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价原则和依据 3 5 基本规定 3 6 评价资料 4 7 建筑物防雷设计内容评价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
2、 . 8 A.1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8 A.2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8 A.3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技术指标 . 9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要求 1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等电位连接材料选择 12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表格式样 14 DB51/T 9802009 II 前 言 鉴于目前建筑物防雷设计技术评价的需要,需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以弥补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空白 ,在引用、参考并认真分析现行标准及结合建筑物防雷
3、设计评价的实践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防雷中心、成都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国庆、徐志敏、靳小兵、余勇、王基全、魏强、黄晟、王宁、刘婷立、卜俊伟。 DB51/T 9802009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作了基本规定,并对防雷设计的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
4、价项目与内容等进行了规定。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及工业用建筑物的防雷设计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 GB/T 19271.1-2003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1部分:通则(IEC 61312-1:1995,IDT) GB/T 19663-2005
5、 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 99D501-1 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 03D501-4 接地装置安装 02D501-2 等电位联结安装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直击雷 Direct lightning flash 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3.2 雷电感应 lightning induction 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3.3 雷电波侵入 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
6、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3.4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LPS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 3.5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3.6 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 DB51/T 9802009 2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3.7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 3.8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
7、g 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3.9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位差,而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实现的电气连接。 3.10 电子信息系统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由计算机、有/无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的电子设备构成,按照一定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3.11 电涌保护器 surge
8、 protective device 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 3.12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 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脉冲环境的区域。 3.13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 是一种干扰源,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 3.14 外部防雷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
9、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3.15 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3.16 自然接地体 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的统称。 3.17 接地端子 earthing terminal 将保护导体,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
10、或接地排。 3.18 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main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 DB51/T 9802009 3 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3.19 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floor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 建筑物内,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做等电位连接用。 3.20 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local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 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3.21 等电位连
11、接网络 bonding network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3.22 综合防雷系统 synthelical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system 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4 评价原则和依据 4.1 科学性: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具有科学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的程序,并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评价。 4.2 客观公正性: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独立于建设项目,评价人员客观公正地出具评价报告。 4.3 经济合理性:设计评价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防护区域环境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做到安全可靠
12、、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4.4 评价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评价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其依据是防雷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 5 基本规定 5.1 防雷设计评价程序如图 1。 图1 防雷设计评价程序 政务中心窗口领取防雷设计资料 制定评价方案 编制评价报告 资料发放与存档 组织专家评审 分析与评价 DB51/T 9802009 4 5.2 评价机构根据项目建设的资料和项目所在地的雷暴活动规律(包含雷电(暴)日数、雷击密度、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等),综合分析、计算,获得评价所需基础数据。 5.3 评价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及基础数据对建筑物防雷设计的依据
13、、深度以及内容进行评价。 5.4 评价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依据、评价结论及建议,见附录 E。 6 评价资料 建设单位根据建设项目设计的不同阶段提供以下资料: 6.1 建筑物防雷装置初步设计资料 6.1.1 总规划平面图。 6.1.2 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6.1.3 其他相关资料。 6.2 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资料 6.2.1 总平面图。 6.2.2 建筑施工图。 6.2.3 结构施工图。 6.2.4 电气施工图。 6.2.5 其他相关资料。 7 建筑物防雷设计内容评价 7.1 评价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是否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7.2 评价接闪器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7.2.1
14、 接闪器形式、材型、规格满足附录 B 的要求。 7.2.2 避雷针的有效保护范围计算方法应符合 GB50057-94 附录四的要求。 7.2.3 避雷针(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除外)应设置在建筑物及其它设施易遭受雷击的屋角、屋脊、屋顶、水塔、女儿墙等部位。 7.2.4 建筑物宜采用明设避雷带,避雷带应沿女儿墙外侧安装或屋脊敷设,跨越伸缩缝和沉降缝处避雷带采取弧型跨接,禁止断路。支撑卡间距一般要求不大于 1.5 米,间距均匀相等。如采用暗敷避雷带时, 宜在易受雷击点加装避雷短针。 7.2.5 避雷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其线塔选用和组装参见 99D501-1 第 3-5058 页。 7.2.6
15、民爆物品厂库、烟花爆竹厂库等易燃易爆危险场所,防直击雷应采用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保护,并且还应符合相应标准。 7.2.7 利用金属屋面、钢屋架作为接闪装置的建筑物,应符合 GB50057-94 中第 4.1.4 条规定。 7.3 评价引下线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7.3.1 引下线宜沿建筑物周边均匀或对称设置,引下线材型规格应符合附录 B 要求。 7.3.2 引下线与电子设施、弱电系统之间的距离应满足安全距离要求。 7.3.3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 0.3m 至 1.8m 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利用钢
16、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体和作等电位连接用。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处宜有明显标志。 7.3.4 明设引下线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通道不应小于 3m,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 1.7m 至地面下 0.3m 的一段引下线应采取暗敷或绝缘保护。 7.3.5 建筑物的以下部件宜作为自然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构件(金属构件的各部件间的电气连接应可靠、截面尺寸应满足标准引下线的尺寸要求);建筑物的金属框架;建筑物的连接钢筋;建筑物外DB51/T 9802009 5 部金属立面结构及附属结构。利
17、用竖向结构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将柱内主钢筋从下至上需绑扎或焊接,并且其上端与避雷带相接,下端与基础钢筋相连,所有连接处需连接可靠。 7.3.6 当利用建筑物结构柱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1)柱筋直径为 16mm 及以上时,应采用两根钢筋作为一组防雷引下线; (2)柱筋直径为 10-16mm 时,应采用四根钢筋作为一组防雷引下线。 7.3.7 当利用通长金属梯、钢柱等作为引下线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7.3.8 相邻引下线之间的间距,第一类不大于 12m,第二类不大于 18m,第三类不大于 25m。 7.4 评价接地装置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7.4.1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
18、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 网) 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 其他建筑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 7.4.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 网) 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 GB50057-94 中第 3.2.1 条第五款的规定。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防雷接地装置独立设置时,地中距离应符合 GB50057-94 中第 3.2.4 条和 3.4.2 条规定。 7.4.3 接地体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积应满足附录 B 的要求。
19、7.4.4 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应满足附录 C 的要求。 7.4.5 利用建筑物的地基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体,其中地梁内靠外侧( 或同方向) 的主筋(2 根以上) 通长联接,用做水平接地体, 承台及桩体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参见 99D501-1 第 2-39、40、41 页。 7.4.6 利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中的钢筋作接地极安装时,每根桩的桩头钢筋笼至少有两点与桩台钢筋网连接。参见 03D501-4 第 1618 页。 7.4.7 接地电阻测试端子在建筑物四个不同方位预留接地电阻测试端子,测试端子采用 12mm 的热镀锌圆钢或 404mm 的热镀锌扁钢暗敷在建筑物的柱子内,柱子外采用塑料面板进行
20、保护。 7.4.8 当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小于 20m 时,将两建筑物的接地装置采用两条 12mm 的热镀锌圆钢或404mm 的热镀锌扁钢进行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线的埋深大于 0.5m,在出、入口或人行道路大于1m。 7.4.9 人工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 2.5m,相邻间距为 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7.4.10 人工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小于 0.5m,并远离砖窑、烟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7.4.11 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的距离不小于 3m,当小于 3m 时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小于 1m; 水平接地体局部包绝缘物,可采用 5080mm 厚的沥
21、青层; 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 5080mm 厚的沥青层,其宽度超过接地体 2m。 7.4.12 人工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 不大于 2),其中为土壤电阻率。 7.4.13 屋顶彩灯和航空障碍灯的防雷接地装置参见 99D501-1 第 2-32、36、37 页。 7.5 评价等电位连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7.5.1 等电位连接的材型规格应符合附录 D 的要求。 7.5.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 GB50057-94 中第 3.2.2 条规定。 7.5.3 建筑物宜在下述地方设计总等电位端子。总等电位联结参见 02D501-2 第 13、14 页。 7.5.3.1 进线
22、配电箱的 PE(PEN)母排; 7.5.3.2 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如供( 排) 水、煤气、空调、暖气等管道; 7.5.3.3 建筑物的金属结构; 7.5.3.4 人工接地,也包括其接地极引线。 7.5.4 建筑物宜在下述地方设计局部等电位联结(LEB)。参见 02D501-2 第 1622 页。 7.5.4.1 电源网络阻抗过大,使自动切断电源时间过长,不能满足防电击要求时; DB51/T 9802009 6 7.5.4.2 自 TN 系统同一配电箱供给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电气设备,而固定式设备保护电器切断电源时间不能满足移动式设备防电击要求时; 7.5.4.3 为满足浴室、游泳池、医院手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T9802009 建筑物 防雷设计 评价 技术规范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