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pdf
《DB51 T 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01 B 1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386201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 2011 - 12 - 28 发布 2012 - 03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3862011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工程质量 建设标准 . . 2 5 工程规划 . . 3 6 工程设计 . . 6 7 工程施工 . . 9 8 工程验收 . 13 9 后续工作 . 13 DB51/T 1386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
2、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燮京、周孝强、陈琦、蒲波、陈琨等。 DB51/T 13862011 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要求与施工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标准农(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中有关中低产田的土壤改造与培肥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及配套措施的质量、成果审(鉴)定和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
3、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09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10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1119 土壤监测规程 TD/T1008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DL5180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B51/T379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846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1196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低产田 medium-low qua lity paddy fie
4、ld 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稻田。 3.2 中低产田类型 type of medium-low quality paddy field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具有限制农业生产发展和稻田单位产量提高的各种障碍因素类型。 3.3 中低产田改造 improvement o f medium-low quality paddy field 是指通过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对中低产稻田的障碍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中低产稻田基础地力与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 4 工程质量建设标准 DB51/T 13862011 2 4.1 总则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总
5、体目标是:通过改造,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粮)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4.2 中低产田整治 4.2.1 一般中低产田整治 通过排三水 (土壤渍水,地下或岩层水,地表水 )与除四害 (冷、烂、毒、串 ),冬水田与下湿田改造后要达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变一熟为两熟或三熟。具体质量要求是: 沟深:内三沟(围边沟、十字沟、厢沟)、外三沟(排水沟、灌溉沟、拦洪沟)配套齐全。田内围沟深度 40 cm 以上,排水沟深度 80cm以上。 田面平整:在作物收获后,分厢揭表土,挖高填低,尽量不要扰乱原来土层。平整底土后
6、,进行表土还原,田面平整度应达到3cm,田块规范成形。 田埂牢固:土料筑埂,要分层碎细夯实,糊好田边,边边坡系数 1:0.40.5,夯实密度1.60g/cm3;土石结合埂,外侧用石料,内侧用土料,土、石砌筑同步施工,填实夯紧,衔接牢固。做到田埂、沟埂坚实牢固,稳水保肥。 土壤肥沃: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建设措施,使土壤达到高产田肥力等级。 设施配套:做到农田制口 (排水、灌水闸与放水口)、桥(人行桥)、涵、道路与林木(田埂桑或沟边林) 等设施建设要与改造后的田块配套。 4.2.2 污染中低产田整治 污染中低产田改造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改造措施。对有污染源的中低产田,必须切断与
7、清除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降至允许范围内。有污染的中低产田经改造后,污染物含量应符合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2中的三级指标。 4.3 田间排灌渠系 4.3.1 田间排渠 田间排渠与主要建筑物达到DL5180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中的5级标准。 排水渠系与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a一遇(暴雨强度以100mm/d计,迳流系数取0.40.5时,1km2汇流面积的日排水量约为45万m3,平均流量约为0.5m0.6 m3/s)。排水系统达到布局合理、排水畅通的要求。 4.3.2 田间灌渠 在灌溉保证率P=75的条件下
8、,灌溉水利用系数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 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 0.80; 新建和防渗处理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 0.75。 灌溉水质应符合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 4.4 田间道路 4.4.1 机耕道:按 DB51/T379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中的机耕道规定标准执行。 DB51/T 13862011 3 4.4.2 生产路:按 DB51/T11962 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4.3.2 中的生产路规定标准执行。 4.5 地力建设 4.5.1 培肥措施 新改造的稻田当年1hm2应施用有
9、机肥15t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秸秆还田面积50%;土埂生物护埂率60%。 4.5.2 肥力水平 中低产田改造三年后,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指标应符合NY/T 3101996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中5.6的规定。 4.5.3 产量水平 中低产田改造三年后,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应符合NY/T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中4.6.2的南方稻田地力等级的四等或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中5.15.3稻田地力等级的三等以上的指标规定。 4.5.4 抗旱能力 在中度干旱情况下,土壤抗旱能力增加5 d 7d。 4.5.5 耕作改制 改造后的
10、中低产田要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套,改造区复种指数提高到200%以上,良种推广面积达90%以上。 4.5.6 土地利用 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季利用率要85%。 5 工程规划 5.1 总则 工程规划的主要包括4个内容。一是“田网”建设规划:进行耕地平整、土层增厚和田形调整等建设规划,使地块田形规范,便于机耕;二是“渠网”建设规划:在充分保证水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农田灌排沟渠及附属建筑物、提灌设施、小型集雨蓄水设施等建设规划,形成引、蓄、提、灌、排协调统一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田排灌与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路网”建设规划:进行农村机耕道、田间生产路及其
11、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提高农村运输和农机作业能力,并与通乡、通村道路形成路网;四是地力建设规划:进行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规划,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与绿肥种植等地力培肥措施,提高稻田耕地质量。 5.2 准备工作 5.2.1 基本资料收集 改造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 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非农用地面积。 DB51/T 13862011 4 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 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pH值、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等。 图件: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
12、区图等资料。 技术资料:相关标准,单项工程单位投工、投资、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 5.2.2 规划仪器与材料准备 测绘仪器:卷尺、测坡仪、 GPS仪、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平仪)、塔尺、对讲机等。 采样工具:土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等。 其它:影像设备、记载本、统计表格与其它相关资料等。 5.2.3 规划方法 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由内向外、内外结合,自上而下、由下而上与室内资料分析、 野外勘测与内业工作相结合方法, 充分应用当地土壤普查和农业种植业区划成果。 5.2.4 室内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造区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
13、及灌溉渠系分布、道路分布、耕地利用模式等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改造区工程范围、土地利用方式、改造措施布局和分区、田间灌排渠系布局等,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5.2.5 野外勘测 先在室内对资料进行分析,获得规划的初步结果,再到实地进行勘测与座谈访问,广泛征求意见,对规划的初步结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野外勘测与实地调绘按 TD/T1008 2007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4.4 4.6 中有关要求执行。 5.2.6 内业工作 在室内对野外勘测成果资料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制定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初步方案。 5.3 规划方案确定 经科学论证与修改后,确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最优方案。 5.4 中低产田整治措施
14、规划 应以原有田块为基础,因地制宜,进行中低产田的整治规划,为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打下基础:平原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规划;丘陵区要集中成线,重点进行梯格化规划;山区要串点连线,重点进行梯田化规划。 5.4.1 旱地改水田 对水源条件相对较好、地面坡度 5、土层深厚的旱地,宜改成水旱轮作田。旱地改水田要一次改平,并种植几季旱粮,待地埂牢固、底土沉淀紧实后,再改成水田种植水稻。 5.4.2 冬水田、下湿田改造 有灌溉水源保证的冬水田、下湿田应改成两熟或三熟田,提高复种指数。 5.4.3 污染田改造 DB51/T 13862011 5 对污染稻田,要切断与清除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与
15、生物措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降至允许范围内。 5.4.4 其它中低产田改造 对支离破碎的田块,重点进行田形调整,做到田形规范,田埂牢固整齐。 对高低不平的田块,重点进行田面平整,切高垫低,砌筑地埂,使其面积大小适当、田形规范。 对土壤过粘或过沙的田块,宜采用深翻底土、客土掺沙或掺泥等方法改良土壤质地,并增施有机肥料以培肥地力。 5.5 田间水利措施规划 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分,消除串灌串排,做到能灌能排。要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布局如下: 水源条件不足的改造区,要重点进行集雨蓄水设施的规划布局。 田间排灌渠系要根据地形、地势
16、、溪河、水源设施等情况,结合田形调整进行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原有与沟渠,进行截弯取直,减少与公路以及其它建筑物的交叉。 结合田间排灌渠系布局,合理布置附属建筑物。 对不能通过渠系进行灌溉的旱片死角,应进行配套提灌设施的规划布局。 5.6 田间道路措施规划 田间 道路建设的重点是机耕道与生产路。改善改造区耕作机具作业与农资运输条件,方便群众出行与生活,促进流通与经济发展。要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最合理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布局如下: 已形成道路网络的改造区,重点对原有土路或机耕道的整治进行规划。 缺少道路的改造区,在现有耕作道路与田埂基础上,重点进行新建机耕道与生产路规划。 5.7
17、地力建设规划 5.7.1 培肥措施规划 充分利用土壤测试数据,对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进行地力建设规划。重点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与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缺磷、钾土壤重施磷、钾肥;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土壤要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酸性土壤应增施草木灰或施用石灰,碱性土壤宜选择施用石膏或酸性化肥。 5.7.2 生物措施规划 利用一切闲散土地发展林草,利用作物茬口间隙种植绿肥,以涵蓄水源,固埂防蚀,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措施规划布局重点: 稻田田埂桑树规划与布局。 稻田镶边果树规划与布局。 沟边、路边生态植物规划与布局。 稻田红萍与其它经济水生植物规划与布局。 5.7.3 土壤质量监测规划 土壤质量监
18、测是地力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站点,对改造后的土壤肥力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土壤质量监测规划按照NY/T1119 土壤监测规程执行。 DB51/T 13862011 6 6 工程设计 6.1 总则 工程设计是实现项目规划与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设计的重点是田网、渠网、路网与地力建设。 6.2 中低产田整治工程设计 6.2.1 田面平整 田面平整要结合田间沟渠和田间道路布设,并充分考虑方便田间管理、机械耕作要求以及平整土方量最小等因素进行设计。设计内容: 平整田块长度以 60120m 为宜,宽度以 2030m 为宜;对于山丘区高差较大的田块,为
19、减少平整土方量,长边与短边的长度应根据地形及坡度确定取值范围。 平整后田块内所有各点高程都应低于农渠(或者毛渠)的引水口水位,以满足灌水要求。 田面平整度要求均匀一致,同田内的平整精度应达到3cm。 田面平整时要按工作量最小,要求遵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分段求平”的原则,做到就近挖填平衡、运距最短、工效最高。 田面平整时要注意对耕作层的保护,平整后耕作层厚度必须20cm。 平整后的耕地,平原区应能适应机械化耕作;山丘区则应为小型耕作机械提供作业平台。 6.2.2 田形调整 对破碎、零星分散的田块,应对地块进行田形调整。田形调整应因地制宜,先按等高线确定台位,再根据地形条件而划分大小
20、不同的格田,使地块平整规则,便于田间作业。调整后的田形应尽量接近矩形,形成格田。 6.2.3 田埂砌筑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确定多类工程建筑材料与砌筑工艺。 土质埂:在土壤质地较粘重的条件下,应以夯筑土埂为主,土埂断面形状为梯 形,下宽上窄,边坡系数为 1:0.31:0.5,埂顶宽 40cm。土质埂砌筑要因 地制宜采取生物护埂配套措施。 石质埂:在土壤质地较轻,且石料、卵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尽量采用块石、条石、卵石作为浆砌或干砌石质埂的材料;无石料、卵石的地方,宜采用砖块、砼预制块、砼预制六棱块或砼现浇等方式固埂。根据采用石质材料,石质埂断面形状一般为梯形或矩形,采用梯形时,边坡系数
21、应控制在 1:0.3 左右,埂顶宽30cm。 土石结合埂: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宜采取土石结合埂。采用土石结合埂时,一般埂下层采用石质材料,埂上层筑土埂,土石结合埂顶面宽 40cm,土质埂坡面与石质埂坡面的边坡系数分别同 6.1.2.1 与 6.1.2.3。 6.3 田间水利工程设计 中低产田改造的田间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以排、 灌、 拦蓄等为主体的水利设施建设。 沟渠设计要与塘、库、池结合,形成蓄、引、灌、排为一体的水网体系。 6.3.1 田间排灌沟渠设计 DB51/T 13862011 7 6.3.1.1 平坝区排灌渠系设计 田间排灌渠系一般应与灌渠、溪河垂直布置,排渠、灌渠间隔平行排列,形成
22、“非”字形排水模式。距溪河较远时,主排水渠应布于低漕处。 6.3.1.2 丘陵沟谷区排灌渠系设计 田间排灌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湾随弯、小湾取直或分段取直。主排水沟应布于积雨面积大的一侧。沟渠尽可能傍山而建,以少占或不占好田、好地,并节省工程材料。 田间农、毛灌渠道的渠顶位置要尽可能高,以增大自流灌溉面积;渠底必须低于田面,以利排水,才能达到灌排两用。 6.3.1.3 排水渠密度设计 根据地势、地形、地下水,以及土壤导水率确定排水沟密度,以利于速排地表水、调控土壤水、截住岩层水、降低地下水,以消除渍害、湿害和冷浸水危害。排水沟一般密度是: 平坝区:砂壤质土区的排水沟间距应控制在 80100m
23、;粘质土区的排水沟间距应控制在 6080m。 丘陵沟谷区:谷宽 5080m,两沟抬一田。沿两侧山脚各开一条沟,一条以排水为主,一条排灌两用,形成“二”或“工”字形格局;谷宽 80m 以上时,沟谷中部加开一条沟,形成“卅”或“用”字形格局;谷宽 50m 以下的短沟浅谷区,在来水面小的岔沟支湾开一条排灌兼渠,形成“ 一 ”字形格局;谷宽 50m 以下的长沟深谷区,在沿来水面积大的沟漕一侧开一条主渠,每隔一定距离增开横沟,形“梳子”形格局。 宽谷带坝区:排水渠密度按平坝区要求布置。依山带坝地形,只需沿田边四周开深沟,上下田逢中开中沟,做到沟对沟、缺对缺,形成排灌相间的“梳子”形或“丰”字形格局。 6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T13862011 中低产田 改造 技术规程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