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讲 古 代 中 国 的 商 业 和 经 济 政 策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古代商业的 2个关键点(1)三大内容:市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2)五大阶段: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2有关古代经济政策的 3个关键点(1)两个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统治。 (2)两大效应:抑制新经济因素成长,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三大政策:重农抑商、 “海禁” 、闭关锁国。 课题(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回扣教材知识一、发展历程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私商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
2、发展比较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2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 空间 时间 监管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监管宋代以后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草市”更加普遍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
3、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2)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南方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繁荣的大都会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 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四、丝绸之路1路线(1
4、)陆上丝绸之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 ,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2)海上丝绸之路3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2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进补课程知识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
5、点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二、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纸币出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
6、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 中唐以来,传统的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42原因(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4)
7、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6)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
8、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探究重难知识一、宋朝的海外贸易材料解读 宋朝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明州城内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有外国商人居住的使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也促进了港口的建设;政府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指南针用于航海;发达的南北水运,这些都促进了对外海上贸易发展,也推动了港口城市的繁荣。5史论形成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历史地位(1)原因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生飞跃的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
9、进步,海船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2)历史地位实现了对外贸易重心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
10、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与宋朝时期一致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一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 、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 ;“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及影响。信息获取 材料一是对宋代草市的论述
11、: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形式多样,有“山市、河市、庙市”等;草市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草市的出现,推动了农村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存在乐于与商人结交朋友、商人婚嫁只看财力的现象,6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
12、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三、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材料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7解读 图 1、2 中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从图 1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 2宋代时间
13、、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史论形成 1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
14、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古代中国城市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8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8全国卷)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15、,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选 B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B 项正确。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A 项错误。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海禁政策愈加严格,故“海禁政策的解除”说法错误,C 项错误。题干无法反映出传统观念更新,
16、D 项错误。2(2017全国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选 A 由图片可以看出, “陶”位于济水之滨, “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 ,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 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 “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 项错误。题后启智9常规角度 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创新角度 朝贡贸易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17、区域位置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法点拨解此类题时需准确把握经济与文化、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对题目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解读,从历史表象中发现其背后的历史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7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选 B 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 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
18、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 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 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4(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 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 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
19、,故 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 D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无不说明明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时期。以上两题分别以饮食器具的变化和明代迁都北京作为命题角度,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与政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6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10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20、)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C、D 三项。6(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21、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 A 据材料中的“私为券” “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并非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而是一种可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A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交子引发了民间的商业纠纷,B 项错误;交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D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错误。题 后 启 智 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次商业革命从宋元到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时期,高考对其考查相对较为集中。上述两题从不同侧面考查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
22、展状况,隐性考查这一时期的三次商业革命。宋代至明清发生了三次商业革命分别指的是:(1)第一次宋代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出现全国性的著名城市;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第二次明清(前期)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3)第三次商业革命是指晚清出现的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11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 “云梦之芹” “大夏之盐” “阳朴之姜” “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 “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23、( )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 C 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 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 “云梦之芹” “大夏之盐”“阳朴之姜” “江浦之桔” “江南金锡” “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 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 D项错误。2唐初,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
24、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商业地位有所提高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社会奢靡现象严重解析:选 B 从不得入市到允许典卖,说明政府对商业从排斥到接受,这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商业地位的上升,故选 B项;中央集权是中央相对于地方权力而言,官吏经商并非与中央对抗,排除 A项;从皇帝“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来看,有政府的默认,无法体现吏治腐败,排除 C项;题干并未涉及生活奢侈的内容,排除 D项。3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指出:“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 ”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当时重商主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五 单元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中国 商业 经济政策 讲义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