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三节 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动力机制动力 影响 表现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温馨提示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3标志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
2、念等的变化。(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特点阶段 图示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缓慢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发展中国家后期阶段 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温馨提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2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Error!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
3、的改变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过快的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3生态城市化(1)目的Error!(2)目标Error!教材 P31 思考(1)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 1985 年到 2000 年的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表现 理由 说明城市数目增多特大城市由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
4、市增加若干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原有的 3 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 3 个大城市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变化由过去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教材 P34 活动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 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3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 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教材 P35 活动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 1800 年,美国于 1825 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
5、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 1940 年、印度于 1910 年前后开始城市化。2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3近 20 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教材 P37 活动119952010 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 20%,年增长率为 2%,按总人口 12 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 2 400
6、 万。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教材 P38 活动a 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郊区与城市间流动的空气。缺点是无法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
7、此。b 模式:优点是在 a 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作用有限。c 模式:优点是在 b 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成网状分布,进一步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变得通畅,有利于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使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利用率降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4局过于理想化。改进意见:一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只有在 30%以上才能达到自身调节的需要。在布局园林绿地系统时,应强调生态平衡的主导作用,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并注
8、意与城市功能分区协调,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以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Error!知 识 点 (一 ) 城 市 化 及 其 进 程 情景导入先思考 城市的“空心现象”: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
9、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早晚 早 晚起步时间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快慢 慢 快目前速度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5平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存在问题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10、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
11、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应用体验不可少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 12 题。61该国 19651975 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 1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地理 第二 城市 城市化 三节 化学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