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鄂教版.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鄂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鄂教版.ppt(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讲授新课,本课小结,作业布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1字词积累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玄xun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埋头苦干:不理会旁边的事情,集中精力,勤奋工作。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执政者提出要求。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可以作为依据。 诓kung:骗。 省xng悟:醒悟。 脊梁:脊背。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作者简介:,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
2、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寇的铁蹄早已践踏了我东北领土,国民政府却采取不抵抗主义,只是希望国际联盟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国联却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舆论界曾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焉无存”的论调。鲁迅作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既痛感寄希望于国联的自欺与求神拜佛的荒唐,更清醒地意识到悲观论调的荒谬与危害,于是写下了此文,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
3、族精神。,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取材的特点“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它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用例证、引证、喻证、归谬等多种 论证方法。本文就是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一篇。,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
4、,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10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课件 鄂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