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2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3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2、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4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A铁犁牛耕私田出现 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D刀耕火种分封礼乐5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 B地域分布广泛 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封建土地所有者6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
3、是A众人集体生产 B官府募民耕作 C田庄规模生产 D封建政府佃农- 2 -7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9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
4、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 亿亩 6600 余万 清前期 10 亿亩 41 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0明洪武 28 年规定,凡洪武 27 年以后新垦的田地, “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 ”“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11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
5、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1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132013 年 7 月 10 日人民网:“5000 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 3 -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14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
6、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15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传承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传承迅猛发展16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近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
7、“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17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18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
8、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19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A农村商业发展 B城市类型繁多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20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铸“开- 4 -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21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
9、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为兑换钱币服务22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2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庆 实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