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ppt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成立(18401912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深化时期,也是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整体发展时期。 1.政治上,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先后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道路。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道路,先后经历了资产
2、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礼仪受到冲击。,阶段一 晚清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8401894年),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侵略,2.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二、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2.洋务运动,3.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三、思想和社会生活近代化 1.“向西方学习”思潮,2.社会生活近代化,考法1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政治影响 典例1 (2018全国,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
3、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考题点评 本题从中国近代对待琉球问题的态度切入考查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近代化观念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阐述的信息。 解析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
4、有近代外交观念,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错;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C错。 答案 D,全面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角度考查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危害。 高考命题重视西方列强侵华的结果与影响,忽略侵华的过程细节。对于两次鸦片战争要从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从中华民族利益角度理解其非正义性质。如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外交权等都逐渐失去,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过程,导致中国国际地
5、位逐步下降。,(2)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趋势。 近代列强的侵华,被迫打开中国社会的大门,西方近代文明传入,客观上促使中国社会由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促使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如中国的经济、外交、社会生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趋势加强,中国先进人士开始觉醒,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提出各种策略和主张等。,1.(视角 鸦片战争的背景)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
6、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战在即,但即便像林则徐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之士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风险,依然自欺欺人地高估“天朝上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答案 B,2.(视角 列强侵华的影响)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A.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等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故选B项。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A项
7、错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项错误;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项错误。 答案 B,考法2 从碰撞与交流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典例2 (2016全国,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考题点评 本题以洋货在近代中国日益增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解题关键是:理解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及其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
8、密切的本质。,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C。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开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答案 C,典例3 (2015全国,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考题点评
9、 本题以英国进口的中国生丝的包装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从自然经济的抵制特点角度思考。,解析 据题干材料情境,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选D项。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 答案 D,多元视角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被迫转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开始了融于世界全球化的过程。 (2)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3)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1.(视角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弃谷植棉”现象逐渐蔓延,原本以“苏湖熟,天下足”闻名于世的苏湖地区竟成为缺粮区,其所需部分粮食从印度、新西兰等地进口。这反映了(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民族经济获得发展C.自然经济已被瓦解 D.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解析 材料中“弃谷植棉”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传统农业受到经济作物种植的冲击,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主
11、要是部分地区农业生产,B项范围过大;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C项说法错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2.(视角 列强侵华对近代经济的影响)下面为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易比重表,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 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 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D.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解析 观察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说明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故选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开始,与茶叶出口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瓦解开始于19世纪40、50年代,故C项错误
12、;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发展速度较快,故D项错误。 答案 A,考法3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洋务企业的创办及影响 典例4 (2017全国,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考题点评 本题以开平煤矿出口税率降低为切入点,考查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影响。解题关键:从煤出口税率降低对洋务派兴办企业的积极影响角度理解。 解析 根据
13、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促进开平煤矿的煤炭增产,李鸿章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出口税,这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增强了洋务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而有利于增加洋务企业信心,故选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 B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摆脱列强对中国的控制,C项错误;“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仅凭开平煤矿,不足以说明煤矿业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答案 A,典例5 (2017全国,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
14、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考题点评 本题从福州船政局经费承担方式变化角度考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协造” 方式的特点。,解析 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B,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
15、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视角:洋务企业的特点)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
16、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 )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解析 根据材料,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不但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而且不允许商股过问局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晚清时期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企业的突出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2.(视角 洋务企业的影响)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
17、河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解析 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体现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洋务派官办军事企业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轮船招商局是官办民用企业,故A项错误;招商集资的经营方式与B项无关,B项错误;招商集资的方式最初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的,故D项错误。答案 C,考法4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对洋务思想的认识 典例6 (2015全国,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
18、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考题点评 本题以近代社会对洋务派官员的态度为载体,考查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想观念的冲突。解题关键是:读懂题干情境,从时代背景角度思考。,解析 据题干材料情境,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选A项。 答案 A,典例7 (2016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19、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考题点评 本题以张之洞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切入点,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目的。解题关键是:从题干规定禁止使用的新名称角度理解其本质目的。,解析 据题干 “禁止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保护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D,全面认识“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
20、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是被动中的无奈之举,是洋务人士的“应急之作”,它历史性地圈定了西学传入的范畴和规模。当运动一旦突破“器物”层面,突破“中体西用”设定的框架,必然就会导致运动的夭折。 但“中体西用”也是中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寻求民族出路的一种文化自救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它开了当时中国社会风气之先,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1.(视角 “中体西用”的特点)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解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工业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近代中国 变革 转型 晚清 时期 课件 PPT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