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鸦片战争(18401842 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
2、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重点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
3、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他
4、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018新课标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3“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抓题眼 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
5、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答案 C1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 B解析 近代中国,发端于广东一隅的侵华战争只有两次鸦片战争,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向北仅至南京,未深入华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 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 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 ,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 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 B项正
6、确。2(2018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答案 A解析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 A项正确。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4(1)起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
7、想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2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 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2)经过建立政党:1905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1911 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成立共和
8、国:1912 年 1月 1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宪法:1912 年 3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重点深化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
9、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5性。(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 ,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
10、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找错点 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答案 B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答案 D解析 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
11、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 D项正确。4(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6答案 C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 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 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 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 D项错误。考点三 从五四运动到国
12、共十年对峙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 年)(1)开始: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高潮:1926 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失败:1927 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年)(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
13、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 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 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重点深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1)革命道路探索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
14、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党的自身建设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5 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7(2018新课标全国卷,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
15、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抓题眼 孙中山认为革命未成功是因为“我党组织之法不善” ,俄国革命 6年就成功了,就因为“组织之法”好,他强调的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法。答案 C5(2018宜宾一模)1921 年底至 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 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
16、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成立,主要的任务是工人运动,在发动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只有实现合作才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 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 A、C、D 项错误。6(2018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931 年 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是对中共“一
17、大”纲领的修正B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C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D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中“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可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故 C项正确。8考点四 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1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2)1937年 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4)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
18、。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年)(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 1946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2)1946年 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4)1948年秋至 1949年 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5)1949年 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重点深化 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
19、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 世纪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1(2017新课标全国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
20、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抓题眼 “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是为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9答案 B2(2018新课标全国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
21、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找错点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1949 年才实现;抗战时期让地主减租减息并不是消灭地主阶级;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答案 A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1937 年 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 ;1937 年 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D表明
22、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答案 C解析 材料未强调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工作,故 A项错误;南京沦陷是 1937年 12月,故 B项错误;据材料中“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可以看出支撑抗战的基地的重要性,故 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动摇,故 D项错误。8(2018郑州一模)“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 ”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B “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
23、利时机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答案 C解析 材料“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 A项错误;“以建10国之功,收抗战之果” ,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 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 C项正确;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故D项错误。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命题点 1 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策略 板块 近代史 部分 专题 近代中国 反侵略 民主 潮流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