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8讲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doc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8讲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8讲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8 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也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和发展时期。1.政治上: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共的成立,为民主革命的转型奠定基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经济上:北洋政府奖励实业,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济迅速陷入萧条。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三民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毛泽东思想萌芽。一、政治上:救亡道路
2、的探索1.维护共和的斗争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但屡遭挫折,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2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
3、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2)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3)道路探索: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经济上: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1.“短暂的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2.社会生活的变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古逆流并没有阻挡住社会生活的变化,五四运动进一步
4、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文明开化。三、思想上:各种社会思潮并存1.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马克思主义(1)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 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影响: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4.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5、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斗争的主张。考法 1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特征3典例 1 (2015全国,29)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史料考查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考查解读获取信息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史料关键信息“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并理解其本质特征。解析 据题干“皖直交斗”信息,可判断为皖
6、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 D 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B 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C 项错误。 答案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复辟帝制,接受“二十一条” 。(2)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3)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
7、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5)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反张勋复辟运动、两次护法运动。(6)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7)帝国主义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1.(视角 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特点)1912 年至 1916 年 6 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
8、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4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解析 据题干可知,袁世凯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说明民国初年政治不稳定,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故选 A 项。答案 A2.(视角 共和制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影响)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B.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C.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D.民主共和理想因军阀统治而泯灭解析 “实行专制统治的
9、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可见其现代政治意识是有的,故 A 错误;军阀统治却不得不用民主共和作招牌,可见其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的支撑,故 B 正确;民主和军阀统治相对立,故 C 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民主被扼杀,故 D 错误。答案 B考法 2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变化与影响典例 2 (2017全国,29)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
10、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考题点评 本题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解题关键是:理解社会生活变迁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 “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选 B 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 年,A 项与材料时间“1913 年”不符;C、D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答案 B典例 3 (2014全国,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5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甚至 61
1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题点评 本题以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的不同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阐释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情境,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选 C 项。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 A 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 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
12、,故 B 项错误;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 D 项错误。答案 C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规律及影响(1)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趋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1.(视角 民族工业的发展)据记载,1916 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
13、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 20 多张。这说明(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16 年” “订单 20 多张”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选 C 项。答案 C2.(视角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6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 6 894 544 9 11 0 0 0 0 01926 14
14、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解析 观察表中数据,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选C 项。 “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改变等级观念,A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交通工具的变化, “普遍西化”说法太绝对, B 项错误;表格信息无法说明消费水平, D 项错误。答案 C考法 3 从思想解放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典例 4 (2018全国,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
15、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孙中山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及材料核心信息理解其本质目的。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对俄国、中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与俄国比较,中国的革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核心;二是革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就是俄国的方法。
16、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 对。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 错;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途径有所变化,B 错;1924 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 错。答案 C典例 5 (2018全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7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7、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考题点评 本题以五四运动后思想界的争论为载体,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的本质。解析 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 B 项;D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18、 D 项。答案 C典例 6 (2018全国,29)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 “无补大局” ,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考题点评 本题从五四运动后有关思想宣传的活动考查思想界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关键紧扣“批评”什么、 “反对”什么的历史阐释。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
19、“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 C 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传统礼教,可排除B、D 项。答案 C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必然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然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2)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8(3)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4)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国共两党合
20、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1.(视角 思想解放潮流)著名学者任鸿隽在 1915 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 ”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强调民主制度与科学思想相结合,故选 A 项。B、C 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没有发生转移, D 项错误。答案 A2.(视角 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1
2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李欣淑的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而出现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故选 C 项。答案 C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流【视角综述】 北洋军阀统治时
22、期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觉醒与抗争、碰撞与交流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高考重视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角度综合考查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考题预测 1】 (2018安徽毛坦厂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从 1915 年到 1927 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一 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摇撼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
23、。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爆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材料二 从 1916 年起, 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 “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 。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
24、于 20 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解析 第(1)问,据题干导言、材料一信息及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取两方观点,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答案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工业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近代中国 动荡 转折 北洋军阀 统治 时期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