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291-1999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pdf
《DB32 T 291-1999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291-1999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93.020 DB32P11100011999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2911999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SelfBalancedMeasurementMethodofpileBearingCapacity19990101发布 19990101实施 江苏省技术监督局 江苏省建设委员会 联合发布江苏省 ( 建设委员会 技术监督局 ) 苏建科(1999)182号_关于做好贯彻实施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 标准的通知 各市建委、技术监督局: 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编制的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业经 审查, 现批准为江苏省地方标准, 编号DB3
2、2/T2911999, 自1999年6月1日起执行。 请有关单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该规程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站组织发行。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章) 抄送:省属勘察设计单位,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站前 言 本规程是根据江苏省建委颁布发的苏建科(1997)358号文的要求,由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会同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有关单 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程是根据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 结合省内的工程实践经 验,针对自平衡试桩法的特点,参考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有关内 容并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而编制的。经多次审查、修改后定稿,作为江
3、苏省的地方 标准。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主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 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四牌楼2号,邮编210096),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由江苏省建设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编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本标准主编人员:龚维明 蒋永生 刁爱国 毛龙泉 高乔明 郭正兴 薛国亚 梁书亭 李金根目 录1总则12测试设备13试验方法24资料整理25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4附录5条文说明61江苏省地方标准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1总 则1.1自平衡试桩法是接近于竖向抗压(拔)桩的实
4、际工作条件的一种试验方法,可确定单桩竖向 抗压(拔)极限承载力和桩周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桩端土极限端阻力。为使自平衡试桩法的测 试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安全可靠、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2自平衡试桩法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岩层中的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管灌注桩 等,特别适用于传统静载试桩相当困难的水上试桩、坡地试桩、基坑底试桩、狭窄场地试桩等情 况。 对直径D1.5m试桩检测可采用小直径桩模拟测试以确定单位面积的摩阻力、端阻力极限 值,模拟桩的直径不应小于800mm,最后根据实际尺寸通过换算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当埋设有 桩身应力、应变测量元件时,尚可直接测定桩周各土层的极限侧阻力。
5、1.3用于工程桩承载力评价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其它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1.4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小于10d;对于粉土和粘性土,不应少于15d。1.5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可适当提高 强度等级,或掺入早强剂。 2测试设备2.1试验加载采用专用的荷载箱,必须经法定检测单位标定。荷载箱平放于试桩中心;荷载箱位 移方向与桩身轴线夹角50,荷载箱极限加载能力应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倍。2.2荷载与位移的量测仪表: 采用联于荷载箱的压
6、力表测定油压, 根据荷载箱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试桩位移一般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测量。采用专用装置分别测定向上位移和向下位移。对于 直径很大及有特殊要求的桩型,可对称增加各一组位移测试仪表。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 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以防止发生竖向变位。2.3试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大于等于3D且不小于2.0m。2.4荷载箱宜在成孔以后,混凝土浇捣前设置。护管与钢筋笼焊接成整体,荷载箱与钢筋笼焊接 在一起,护管还应与荷载箱顶盖焊接,焊缝应满足强度要求,并确保护管不渗漏水泥浆。荷载箱 摆放处一般宜有加强措施,可配置加密钢筋网2层。在人工挖孔桩底用高强度等级
7、的砂浆或高强 度等级混凝土将桩底抹平。2.5荷载箱摆设位置应根据地质报告进行估算。当端阻力小于侧阻力时,荷载箱放在桩身平衡点 处,使上、下段桩的承载力相等以维持加载。当端阻力大于侧阻力时,可根据桩长径比、地质情2况采取以下措施: (a)允许情况下适当增加桩长; (b)桩顶提供一定量的配重; (c)加载至摩阻力充分发挥,而端部采用1.2条方法测试单位面积极限值,再根据实际尺寸经换 算后确定端阻力值。3试验方法3.1试验加载方式: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方可加下一级 荷载,直到试桩破坏,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可采用多循环加、 卸载法(每级荷
8、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当考虑缩短试验时间,对于工程桩作检验性试验, 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一级荷载。3.2加卸载与位移观测:3.2.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3.2.2位移观测:每级加载后在第1h内应在5、15、30、45、60(min)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h、min分别表示小时及分钟)。3.2.3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位移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 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3.2.4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载情况之
9、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a)已达到极限加载值; (b)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位移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5倍; (c)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 对稳定; (d)累计上拔量超过100mm。3.2.5卸载与卸载位移观测: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级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 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h再读一次。4资料整理4.1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见表4.11、表4.12、表4.13),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出现 的异常现象作补充说明。 单桩紧向静载试验概况表 表4.11工程名称
10、 地址 试验单位 试桩编号 桩型 试验起止时间 成桩工艺 桩断面尺寸(mm) 桩长 设计 灌注桩虚土厚度(m) 规格 混凝土 强度等级 实际 灌注充盈系数(%) 配筋 长度 配筋率 (%)3综合柱状图 表4.12层 次 土层名称 描 述 地质符号 相对标高 荷载箱位置 试桩平面布置示意图12345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表4.13层次 深度 (m) (kN/m3) (%) e SrWp(%) Ip Il a12(a23) Es(Mpa)(o)fk(Pa)12试验: 资料整理: 校核:4.2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记录见表4.2。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记录表 表4.2向上位移(m) 向下位移(m) 荷载 (kN)
11、 观测时间 日/月时分 间隔时间 (min) 表1表2平均 累计 表1表2平均 累计 试验: 资料整理: 校核:4.3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荷载沉降汇总表4.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表4.3历时(min) 向上位移(m) 向下位移(m)序号 荷载 (kN)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试验: 资料整理: 校核:4.4确定单位竖向极限承载力:一般应绘制QS上、QS下,S上lgt、S下lgt、S上lgQ、S下lgQ曲 线。4.5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 布,桩端阻力荷载、桩端阻力沉降关系等曲线。45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5
12、.1 根据位移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对于陡变型QS曲线取QS曲线发生明显陡 变的起始点。5.2 对缓变形QS曲线,按位移值确定极限值,极限侧阻取对应于向上位移S上=4060mm 对应 的荷载;极限端阻取S下=4060mm 对应荷载,或大直径桩的S下=(0.030.06)D(D为桩端直径, 大桩径取低值,小桩径取高值)的对应荷载。5.3 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下段桩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 前一级荷载值,上段桩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分别求得上、下段桩的极限承载力Qu上、Qu下,然后考虑桩自重影响,得出单桩竖向抗压极 限承载力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291 1999 承载力 平衡 测试 技术规程
